论基于导学案运用,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融合之策略实践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期   作者: 夏忠晓 沈 佳
[导读] 用实际行动去理解“轻负高质的高效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些听起来容易
        夏忠晓 沈  佳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所前镇初级中学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桐初级中学        
        内容提要:用实际行动去理解“轻负高质的高效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些听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困难的课改理念。从课前、课中、课后以及班级文化建设各个方面着手,时时贯彻“学生主导”的教学教育理念,思想改变行动,观念观变课堂。尤其是数学学科,功夫花在课前,效率出在课堂,导学案的编写使用及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实现“数学课堂以学为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新范式 导学案 融合学情 融合课堂 轻负高质 非智力因素

背景:课堂教学新范式——思想改变行动,观念观变课堂
        学生80%的在校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程80%的内容是在课堂上获得的。所以课堂才是深化“轻负担高质量”工作的主阵地,教学方式变革才是探索“轻负担高质量”路径的“发力点”。萧山区教学研究室近年来引导各校积极创设课堂教学新范式,探索减负提质新途径。?“决不能为了学生所谓明天的幸福而牺牲学生当下的幸福,只有将‘过重的负担’减下来,学生才能去追求真正的幸福,学生明天也才会有真正的幸福,而只有形成高效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确保减负以后质量不下降。”这是2010年暑期校长会议上区教育局局长蔡仁林掷地有声的声音。?
        在我区“创立‘教学生学’课堂教学新范式”的工作主题的引领下,在我校多次到各地已有课堂教学新范式固定模式和成果的学校借鉴学习的指点下,以及自身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新范式的不断摸索和实践中作为一名适应了教学工作的数学学科青年教师的我也开始尝试着用自己实际行动去理解“轻负高质的高效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些听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困难的课改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只是让教师“闭嘴”那么简单,而是本着“以生为主,以学为主”的主旨,时时把学生的学习、把高效轻负的教学放首位,在2年多的时间里,我从课前、课中、课后以及班级文化建设各个方面着手,时时贯彻“学生主导”的教学教育理念,思想改变行动,观念观变课堂。尤其是数学学科,我一直认为功夫花在课前,效率出在课堂,因而我也非常看重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新范式课堂教学虽然降低了教师课堂讲解的比重,但对教师的教材解读能力、题目改编原创能力和课堂组织整合能力均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何把“课堂的精髓”导学案表达好,如何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导学案的“由导治学”重要作用,是我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导学案”为何物?

一、课堂新范式的产物
        导学案是课堂教学新范式的产物,大致一看,与我们以前在数学课堂中常常使用的题组讲义相似,其实不然,题组讲义常常用于突出课堂重点方法思路而设置的,所以内容简单的初一初二用得少,而初三常常借助讲义,常态课用得少,而公开课优质课用得多。现如今新范式课堂一节课都脱离不了导学案,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二、题海战术的解药
        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虽然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师布置更少的练习,但升学考的“分数决定一切”的现状,无疑让教师们和改革者倍感困惑,背负着双重压力前进。实际上,更少的练习未必能帮助学生适应升学考的挑战,但题海战术必定让学生痛苦倍加。所以要寻找更好的出路只有让练习更有针对性,更适合我们的学生,避免过度重复,高效且高质。没有一本教辅资料真正适合所有学生,因此教师们也不必苦苦追寻题量的大小,尤其在数学学科中,要保证一定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但并不是越多越好。题海战术只会加重学生生理心理双重负担,抑或自暴自弃对数学产生厌恶,抑或因为数学方面的擅长而导致偏科“得不偿失”。导学案的设计编写给了教师充分的机会去整合那些过度重复的题海,突出重点,同时也把时间还给学生去整理知识分门归类,而避免让学生感到时间都用在了做作业上,没有时间自主学习和整理。



“导学案”为何用?

一、使用“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模式
        “提前备课,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1、提前备课:了解学生,疏通教材,从纵横两方面(纵:一整章,横:一课时)把握知识体系。
        2、集体研讨:备课组长提前一周召集全体组员就教学内容进行说课,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等方面内容。
        3、课前备课:上课前一天将“导学案”发至学生,正式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教师对“导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完善。
        4、课后备课:师生共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导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反思”,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

二、学生的使用要求
        1、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所有学生必须自行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题部分(预学部分比较基础,可由学生自学掌握或模仿做法),完成预学部分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2、课堂上注意做好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笔记并完成订正,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导学案”的末尾处写上“学后心得”。
        3、每隔一周或一整章的结束时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三、教师的使用要求
        1、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本的范例示范作用,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除了注意开拓学生的思维外,教师还要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2、新授课过程一般可分为:
        (1)预习交流:归纳学习重点、预学内容易错点及组内解决简单的例题解析(仅预学部分小组内进行互帮互助);
        (2)知识小结:预习疑难反馈、重点讲解、组内成员出现的易错点归纳(可学生归纳或教师补充);
        (3)反馈展示:很多学者认为数学课堂应保持其特有的神秘性,同时数学课堂应该设置适量的当堂反馈,以检测学生真正的掌握情况,因此我在这一板块仍坚持当堂练习,同时也是为大部分学生考虑,在课前预学时并未完全理解和掌握重点,因此课前完成这一部分效果并不佳。学生完成后,分组展示,并视题目难易程度和学习能力差异进行加分,即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斗志。在反馈展示的同时,也是其它学生提出质疑补充的时候,促使学生专注于课堂,并引发主动积极的思考,能有效将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化为“主动发现”式学习;
        (4)方法提炼:通过题组的有机整合,教师有意让学生发现规律,对于数学的主要方法思路能清晰明了地发现并归纳掌握;
        (5)知识小结:帮助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内容,重新审视学习目标,因人而异审视自身的学习情况。
        3、“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

        综上所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在充分了解学情,精心备课的基础上,不仅要敢于“把课堂交给学生”,更要善于“把课堂交给学生”。再次反思自己的课堂,仍发现诸多问题需要改进,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和研究,使自己的课堂成为科学高效的课堂,使孩子们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苦于学习变成乐于学习!把教师的备课、将导学案融入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从简单机械的“使用”走向掌控课堂生命力的“融合”,是我在“有效整合导学案与课堂教学”道路上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蒋国彬.浅谈高效数学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时代学习报,2010.3期
        [2]百度词条.导学案
        [3]杨希乾.把课堂还给学生——浅谈数学课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