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学生能力培养方式研究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期   作者:张春森
[导读]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张春森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第一中学   66500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相比,数学教学改革将学生的能力放在了重点,尤其是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数学学科具有带动学生思维水平发展的重要责任,教师应当根据新课程改革对于数学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教学方法,强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能力。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学生能力培养方式探究。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数学 学生能力
        【引言】:高中阶段学生的能力主要是指其学习能力,具体到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应当重视高中生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这就强调教师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更加要以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培养为中心,通过创造一个主动学习的课堂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新课改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教师走上了教学改革之路,数学学科是高中阶段学生必修的科目之一,如何使高中数学教学更加符合新课改发展的方向成为了教师的重要任务。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进行高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够促使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教师能够成为课程设计的开发者,在自主设计的教案与课堂中突出对学生能力的重视,以此推动数学教学向着更加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方向发展。
        二、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学生能力培养的策略
(1)创设趣味课堂,活跃学生思维
新课改要求教师不只是注重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更强调通过构建的趣味型数学课堂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要想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应当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时以趣味学习为导向,带动数学课堂更好地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
思维水平的提高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味地灌输知识只会压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当从兴趣出发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之中。如在讲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这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借助一个问题引入课题,通过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引导学生说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联系,问题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快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之中。根据问题,教师可以引出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充分和必要条件,教师可以借助PPT展示出图片,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用图像进行展示,使学生的思维具像化。借助多媒体呈现出帮助学生理解定义的简单逻辑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器官的应用。比如在图中,教师可以举出例子:“同学们,如果命题A是三角形等边,命题B是三角形等角,那么此时我们用箭头(->)表示可推导,用交叉表示不可推导,那么请同学们思考A与B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教师可以列出两列A与B,中间留出空位,并可以输入“->”以及“×”,从而让学生可以经过思考回答后在讲台上输入,同样教师可以用相同的方式讲解充分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等数学概念,让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操作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根据具体的充分必要条件教学内容设计展开了教学活动,借助多媒体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定义,学生能够在通过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解决问题。在讲解概率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一盒围棋子,然后请学生想一下:“同学们,如果抽取后放回,每次只抽取一颗棋子,那么至少抽取几次才可以抽取出5颗黑色棋子和5颗黑色棋子呢?”教师可以通过请学生进行尝试计算并自己进行抽取实验,从而加深学生对概率的含义和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猜自己需要抽取多少次才可以抽取到满足条件的棋子数,让学生可以体会到概率的魅力和数学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欲望。
(2)巧妙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大部分的数学知识往往都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也需要学生在生活实际当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当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时通过巧妙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收获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如何借助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已经成为了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

数学课程对学生的思维有着较高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在讲解《平面向量的应用》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习过的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从而激发学生发现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接着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利用向量的知识来解决平面几何以及物理方面的问题:“同学们,图片上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我们可不可以用这个平行四边形的边来表示向量呢?”接着学生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ABCD的四条边与对角线都可以用向量来表示,建立好平面几何与向量的联系之后,就可以将平面几何的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方面的问题,接着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小组活动:“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将三角形ABC当中的几何问题翻译为向量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更加注重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在将向量问题与几何问题联系起来的基础上发散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小组讨论完之后,教师可以邀请每个小组选择代表进行发言,从而了解学生应用平面向量知识的成果,并且根据学生的发言展开进一步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同样的,教师在讲解《导数》的时候,可以在PPT中展示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与时间的函数图像,教师可以说:“同学们,这里有一辆汽车,它的速度与时间函数 图像是一次函数关系,那么请问这个函数的倒数的意义是什么呢?”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用PPT的内容将学生的数学思考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师在充分等待学生思考后,也需要进行解释:“我们可以知道,导数概念是y随着x的变化速率,此时可以发现y是汽车的速度,那么导数就是汽车速度的变化,也就是汽车的加速度。”教师可以通过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中抽象的概念。
        (3)拓展课堂活动,提高自学能力
        高中阶段,教师可能会忽视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有而效的课堂活动不仅能够为数学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还能够带动学生自然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之中。因此,教师应当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时通过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价值。
        譬如,在讲解《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当中的问题出发寻找平面实例,如黑板和桌面,以此帮助学生了解平面的含义,接着教师在引导学生在平面几何当中画直线,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上台,然后通过解说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通过知识的归纳总结与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需要针对平面的一些较为特殊的特征进行讲解,比如平面具有无穷性,防止学生在分组后出现思维误区,最后无法理解平面的正确意义。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开展讨论,针对平面、直线和点的关系进行探讨。教师可以邀请讨论内容相同的小组进行对比发言,从而提高学生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学习空间。使用PPT展现出一个正四面体,然后让班级学生分为三组,一组探讨直线与底面垂直时与其他三个面的关系,二组可以探讨直线与底平行时与其他三个面的关系,三组则探讨直线与底面不垂直相交时与其他三个面可能的关系。教师可以这样安排:“同学们看到这四面体,这个是一个空间几何体,那么接下来大家探讨一下直线与平面的关系。”学生思考完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讨论内容进行定理的总结,从而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习内容,掌握有关向量的应用的重难点,在类比探索的过程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内化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可见,教师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拓展了高中数学课堂的课堂活动,
        【结束语】: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当前教学改革的背景之下,数学学科更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标准。因此,教师应当在进行数学教学时通过拓展课堂活动创设激趣性的学习环境,从而在提升学生学习体验的基础上带动学生自学能力和解题能力的培养,使数学教学更加符合新课改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黄允.高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J].高考,2021(06):57-58.
[2]王春萍.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1(06):78-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