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期   作者:尹宁波
[导读] 小学是进行数学课程教学基础知识夯实的关键时期,此时让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基础知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与体悟
        尹宁波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心小学 广东 中山528437
        摘要:小学是进行数学课程教学基础知识夯实的关键时期,此时让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基础知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与体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准确量感,是能够对学生未来的数学课程学习起到正面影响的。为此,相关教师应当在小学的中低年段数学课程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量感的培养。本文将对此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中低年级;数学教学;量感培养;实践与研究
        引言:所谓的量感,其实是一种较为抽象的感觉体验。它指的是学生通过五官或者触觉来对目标物体的长度,大小或者重量等进行较为直观的感受。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与量感相关的计量单位学习时,通常过于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化、概念化的学习,而忽略了让学生对相关计量单位有实际的量感体验。倘若学生缺乏量感,不仅会在日后的习题训练中屡屡犯错,还可能会影响到学生日常生活中与计量有关的生活体验。因此对小学生进行量感培养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一、量感缺乏的原因分析
        小学生之所以会在数学课程学习中缺乏量感,因为在现阶段仍然有不少数学教师,在沿用传统的应试课堂教学方法来进行日常的教学活动。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其知识传授方式并不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缺乏生活体验。因此学生在学习有关量感知识时,只能获得表面的理解,而不能够将有关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紧密的联系。但小学生正处于对周边事物进行探索与感知的关键时期,其本身的生活经验相比较于成年人来说太过缺乏。倘若在日常的小学中低年段数学课程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点的理论意义传达,那么学生就无法从实际意义上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理解和内化。具体到量感培养方面,教师在进行量感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倘若要使得学生对量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就必须要将量感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计量单位本身就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它是为了方便标记人们对感官意识的划分而产生的。换句话说,在计量单位产生之前,人类就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量感体验,而并不是先有的计量单位才有的量感。倘若小学生在量感体验尚且缺乏的阶段进行计量单位的学习,想要使得学生对计量单位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是十分困难的,也不符合认知规律。
        二、量感培养研究与策略分析
        为了使得学生有更加充分的量感体验,在中低年段的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的对学生的量感进行培养,本文将对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措施进行研究与策略分析。
        1.在估测体验中培养量感
        想使学生有更加充分的量感体验,教师应当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利用周边事物来帮助学生进行量感培养。深入到量感知识的具体教学过程当中,不难发现与量有关的教学知识,其实本身就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莫大的关联。因此教师在进行量感体验的培养时,并不需要过多的借助注入信息技术等新兴的辅助教学工具,也不需要借助太过专业的教学辅助道具,便可以引导学生来进行充分的量感培养。譬如,在“长度单位”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厘米、分米、米三个计量单位的学习时,可以充分利用身体的部分来做比较或者对长度进行估测,比如指甲宽度、手掌宽度、手臂长度等都是每个人“随身携带的测量工具”。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厘米这一计量单位的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直尺对自身的拇指指甲宽度进行测量。拇指的指甲宽度大约为一厘米,学生在进行测量过后就会对一厘米有较为直观的量感体验。然后,就以指甲为一厘米参考,让孩子们反复去估测身边物体的长度,只有这样反复实践,强化身体力行的记忆,学生在日后的实际生活环境中,碰到以厘米来进行计量的物体长度或宽度,就不会手足无措。

同样,在引导学生进行单位米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双臂展开或者测量自己的步长来体验大约一米的长度,在课堂内外,适当安排估测教室长度、走廊长度、跑道长度等的体验活动,让量感得到提升。
        2.在实践测量中发展能力
        想要使得学生的量感体验变得更加准确清晰,教师就应当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带上工具,把估测和精准测量相结合,在实际测量中发展能力。实际上数学作为自然科学当中的一大分支,数学课程本身就是与动手能力无法分开的。新课程改革中也格外注重数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性拓展,注重能力发展。例如,在长度单位教学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动手测量来进行量感体验的加深,对于学生而言是很有意义的。学生在相关的动手实践过程中,不仅能够对量感体验有更深刻的体会,还能够使得自身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为了学生的安全起见,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量感体验实践的过程中,并不一定要带领学生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去进行物体测量,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讲台的测量,窗户长度与宽度的测量,来帮助学生加深量感体验。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具象的,而计量单位本身是抽象的,因此想要使得小学生对计量单位有一个更加充分的认知,就要让学生通过日常的测量实践将抽象的计量单位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宽度与长度,这样一来,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便不会太过费力,量感也得到了发展。
        3.在对比学习中掌握运用计量单位
        学生在进行计量单位的认知时,通常并不能单独的将计量单位剥离出来进行相关量感的预测,会错误的将计量单位与被计量物体的性质联系起来,分步开来。譬如,在“质量单位”的教学中,当教师对克、千克、吨等几个基础计量单位的概念教学后,学生对有关计量单位有了浅层认知,由于没有很好的量感体验,对单位概念不清晰,偶尔会出现一些认知误区。当教师问出“1千克棉花与1千克铁,哪一个更重?”这样的问题时,很多学生的审题着眼点并不在于“千克”这一计量单位上,而在于棉花与铁的物品特性上,理所当然的回答出“1千克棉花更轻,1千克铁更重”这样的错误答案。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量感体验与感知之前,首先要让学生对计量单位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计量单位本身并不与目标物体产生实际的联系,因此目标物体的物体特性并不会影响计量单位最终显现出的计量结果。只有深刻明白计量单位的含义,才能够在进行与量有关的新授课程学习时,进行正确的量感体验培养。这样,如果可以用实物展示来验证,通过对比学习来引导学生对质量的计量单位进行准确的量感体验,使学生真正明白1千克棉花与1千克铁是同样重的道理。这样,在对比学习中学生充分掌握计量单位,就能达到运用自如的效果。
        总之,量感体验对于小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它会影响到小学生在未来生活情境中的计量单位使用,也会影响到小学生后续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量感培养其本身并不是能够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量感培养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使用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形式,使学生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在乐趣中获得准确的量感体验。这才是中低年段小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应当有的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王学忠.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分析与研究[J].新课程,2020(29):134-135.
        [2]倪彩凤. 小学数学计量知识教学的育人价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0.
        [3]陈冬菊.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19(34):62+64.
        [4]徐晶晶.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量感”[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5):169.
        [5]孟佳燕.基于“量感”培养的小学长度单位教学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7(12):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