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期   作者:蔡晓缘
[导读] 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有效融合信息技术,是现代化教育的必走之路
        蔡晓缘
        浙江省东阳市巍山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巍山校区    322109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有效融合信息技术,是现代化教育的必走之路,教师应该认真整合科学知识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衔接点,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辅助性作用,为学生带来焕然一新的感觉,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与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信息技术;有效融合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融合教学的意义
        在信息时代,小学科学教学再也不像以前,教师只靠教材上的内容为学生上课了,也不会仅仅用讲授式给学生传授知识。教师把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不但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而且教学过程也更加简洁、直观,为教与学的互动创造了条件,同时极大地改善了课堂教学,实现了效率的最大化。其次,激发了学生科学兴趣。科学虽然是一门比较丰富的学科,但是如果采用讲解式的教学,不但使科学知识变得枯燥,而且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也得不到培养。而把科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起来进行教学,信息对知识的呈现方式,还有新媒体上各种各样的科学趣味小知识、科学故事等,能为学生打开了解科学、学习科学的另一扇窗,能彻底激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真正爱上科学,在科学课堂上能用心学习,获得新知。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融合教学的现状
        小学科学虽然和音乐、美术一样,无是在课时安排上,还是内容设计上,教师都不太重视,学生也很难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学到真正的科学知识。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者已经发现单一的知识型教学,对于孩子潜能的发掘、智力的开发和提升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新课标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实施发展性教学的倡议下,小学科学摇身一变,成了能全面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挖掘学生潜力和增长学生见识的学科,一下子引起了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关注。在教学中,除了选用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还运用了信息技术,使小学科学教学更加轻松、多化,也更加直观、生动,让每一个知识点都能被学生看到、感知、理解。但遗憾的是,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虽然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融合教学已有一段时间,可惜在运用中,好多教师并没有把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最多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看一些图片、视频,对于一些复杂的实验或者抽象内容,还是没有借助信息技术先进功能呈现给学生。由于教师对技术的不熟练,使小学科学教学无法真正从传统单一的教学中解脱出来。一些教师还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上的运用,不仅仅只是多了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用新的模式、新的课堂构成,创新教学,改变小学科学的教学现状,从而结合21世纪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改变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而实现小学科学发展式教学、开式发教学,真正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融合教学的方法
(一)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开拓科学教学资源
        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日益普及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校园网、局域网得以迅速发展,为教育指明新的思路,教学资源由以往的纸质文字转变为开放性、多样性的网络资源库。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需事先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网络资源,课堂上根据具体教授内容从资源库中挑选使用,拓展学生的眼界,帮助他们构建完善的科学知识体系。
        在进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时,教师事先围绕本节课所授知识从网络资源库中提取出所用的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先展示一张从月球上拍摄的地球照片,学生可以看到地球自身不会发光也不透明,不过被太阳照亮一半,及时告知他们被照亮的半个地球就是白天,没有照亮的则是黑夜。

接着,教师播放地球在太阳系中自转和公转的动画,引领学生讨论: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太阳怎样运动才发生的?提出猜想与假设,组织他们在小组内模拟动画操作实验:把蜡烛点燃代表太阳光,用手轻轻转地球仪表示地球自转,同时围绕蜡烛慢慢转动,使其探究出昼夜交替现象的真正原因。
(二)借助信息技术导入,促使学生主动接受
        科学是在三年级才开设的学科,与语文、数学相比是一门新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待激发,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首个环节,关系到整节课的成败,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导入设计,使其主动接受科学知识的学习。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应当通过信息技术创新导入,让新课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索科学奥秘的渴望。
        比如,在展开“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时,教师先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小猫与小狗跑动的视频,谈话导入:在大家身边每天都有新生命的诞生,为世界增添生机,小猫是从哪里来的?小狗呢?学生知道小猫是由猫妈妈生的,小狗是由狗妈妈生的;然后在课件中展示一幅向日葵幼苗的图片,过渡:那么幼小的植物是从哪里来的?他们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回答:是由种子长大发芽而来的。接着,教师播放向日葵出生、成长、繁殖、衰老、死亡过程的动画,设问:向日葵的一生都发生哪些变化?指引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记录向日葵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使他们发现植物的新生命由种子开始。这样教师借助视频、动画导入新课,为科学课堂注入更多生机与活力,让学生由动物现象平稳过渡至植物生命的研究中,使其初步了解植物的一生,且知道种子是新生命的开始。
(三)利用信息技术演示,辅助学生透彻理解
        直观演示是信息技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功能,小学科学知识虽然难度不大,不过相对抽象,小学生受认知能力不足的限制,理解起来颇为不易,甚至影响他们的学习自学。这时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信息技术将教材中的文本内容以图片、音频、视频或动画呈现出来,既显得极具趣味性,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最终辅助他们透彻理解科学知识。
        在“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教学中,教师设计导入性语言:大家每天都要吃早餐,中午肚子又会感觉到饿,吃的食物去哪里了?又是怎么被人体消化和吸收的?学生自由讨论和交流,然后师生均拿出一口馒头放入到口腔中,利用信息技术呈现一幅人体轮廓图,以动画形式把馒头也放到口腔,要求他们仔细咀嚼,感受馒头离开口腔后会去哪里,并用手摸一下脖子,课件中展示人体食道的位置。接着,教师继续通过信息技术以动画形式展示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路线: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引导学生仿照动画画出草图,组织他们讨论食物消化需要的器官、特点及作用。教师将抽象的食物消化知识通过信息技术直观演示出来,生动有趣的呈现出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辅助学生加深理解,使他们了解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
        通过案例分析,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拓课堂教学资源,指导学生模仿操作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使其根据实验搜集证据,最终找到原因是地球自转。
        结束语
        综上述,信息技术能够集光、色、音、图、像等为一体,具有声情并茂、图文并重的优势,现已经成为辅助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一个常规性手段,深得广大师生的共同青睐与喜爱。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紧跟时代潮流,突破以往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将科学知识的讲授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科学探索的趣味与魅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探析[J].洪荣桦.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05)
[2]分析小学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研究[J].张成龙.?课程教育研究.?2020(03)
[3]论述小学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方法[J].游向群.?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08)
[4]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J].刘国红.?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