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彦
(南京艺术学院, 210013)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和精神文明价值观都有着积极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受到了非常多条件的影响,比如社会环境、技术手段、资金、制度等。在对其进行保护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导致保护工作出现了纰漏。基于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相关部门从实际出发,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为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有着地方性和多样性的基本特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如今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保护工作遇到了瓶颈,很多非物质文化逐渐消失。以下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保护措施展开了相应的讨论。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一)共享性
非遗具有着地方性的特点,可能仅存在于某个地域或者族群,但是它一旦走进大众的视野,便会被更多人所知晓,在社会中也会被更多人所喜爱和认可。当前是信息化社会,新媒体的传播性能让更多人知晓一条信息,甚至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传播。当前非遗的特质具备了共享性的特征,这与非遗保护的目的不谋而合,因而,非遗在共享性的基础上,更能实现其多样化的发展。
(二)走向世界的文化符号
目前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三部委实施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培计划,从2015年开始推行,已经有110多所高校参与到这项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工作中来,非遗研培计划的推行深得民心。学员们走进高校,向民间艺术大师学习,和大学教授共同切磋,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这些都增添了艺人们的文化自信。在研培计划中,针对不同地区的非遗传承人,高校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有些古老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在当代已经失去了市场,但高超的核心技术还在,这些掌握技术的艺人们通过与熟知国际市场的设计师合作,经过营销师的点拨,对未来的市场需求有了了解,自然会针对性地进行新的创造。
(三)私密性的冲突和调和
在过去非遗传承人是不被外人所知的,但是现在为了能让非遗被更多人所知晓,仅仅依靠传统的口耳相传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互联网和电商的作用,让非遗文化进行广泛的传播,如“唯品会+蜡染合作社+村民”就是一个成功的模式。通过与知名电商合作,将民间工艺品推向网络,进行实名标价售卖,产生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很多传承人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捷径,通过建淘宝商店和网络连锁的方式,积极联系销售渠道,带来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宣传自我,成为打破私密的第一步,也是多数非遗传承人的成功经验。从过去的乡野走向了公众前台,过去在家里做完再拿到市场销售的方式逐渐成了全然公开的方式。人们在体验中走进传承人的日常生活,在体验中获得对文化遗产的认可。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首先,在制定管理机制的过程中,政府需要积极发挥其主导型的作用,以其权威性的号召力,呼吁社会企业的参与,让保护管理得到优化,在各方通力合作的过程中,让非遗保护工作更有保障。第二,需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到社会经济未来发展规划中来,对农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点的保护,对整个地区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分门别类进行保护,然后出台相应的管理规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专业的指导,提升保护管理的水平。第三,做好非物质文化遗迹保护工作,借助旅游发展平台,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业,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弥补以往保护管理存在的不足,充分调动各地参与的积极性,打造精品旅游文化。
(二)做好宣传工作
首先,当地管理部门需要充分发挥出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最大化的开展非遗宣传工作,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知识,同时鼓励人们自觉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针对特色的非遗项目,政府要积极组织群众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比如展览活动、比赛活动、宣传活动等,丰富宣传方式,吸引群众参与进来,创造良好的文化宣传氛围。第三,为了进一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当地要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充分发挥高校、中学、小学的教育优势,激发青少年对非遗的保护意识,为以后做好保护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第四,针对具有很高开发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组好场馆的建设,为人们进行参观提供固定的场所,扩大影响力,树立当地特有的文化宣传标志,培养文化自信和自豪,自觉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来。
(三)促进非物质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非遗的保护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要根据当地实际状况,结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开发与非遗相关的周边产品,赋予非遗更多经济上的机制,从而让保护工作更有动力;充分引进市场化的经营理念,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参与力量,在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引进互联网技术,比如虚拟技术、人工智能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散发新的活力,既要做好保护抢救工作,又要进行创新传承,有效提升保护的现代化水平。借助政府的引导作用,不断优化现有非遗资源,积极拓展的新的非遗服务项目,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现代人们社会生活真正融合起来,避免出现与社会脱节的问题,真正实现产业化的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保证实际保护管理的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与我国国家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其相对应的保护理念便是在政府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条件下进行转变的。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应该将非遗主体传承人的利益加以充分的重视,从“人”的角度出发,才能让非遗在时代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初心,真正做到对非遗本质性的保护和发展。将来的非遗保护和发展,除了非遗传承人和政府,更需要我们更多人的努力,以发展的眼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能够在不同时代都能发挥出最大的影响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闫艺,李雪军.“一带一路”视域下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39(06):48-54.
[2]马晓娜,图拉,徐迎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现状[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9,49(02):121-142.
[3]黄永林,纪明明.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文化产业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7(03):72-80.
[4]白晋湘,万义,龙佩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01):33-40.
[5]张士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乡村社区发展——以鲁中地区“惠民泥塑”“昌邑烧大牛”为实例[J].思想战线,2017,43(01):14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