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精神成长的引领者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期   作者:陈行
[导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从钱学森之问、李约瑟之问去引发思考、修正行为,
        陈行
        湖南省涟源市芙蓉学校
        【内容摘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从钱学森之问、李约瑟之问去引发思考、修正行为,努力去做一种适合孩子未来的教育,让孩子"活在当下,赢在未来"。做好精神引领,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做触动心灵的教育,是最成功的教育。
        【关键词】:精神成长  团队精神  创新精神 新型师生关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开篇语这样说,上天赋予我们生命的根本,也就是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根本的人性、人的规律行事就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正自己、长养自己叫做“教”。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于是说,教育的根本是教人率性、教人修道,是人的灵魂的塑造,而非单纯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而很多教师则在实际工作中,将它诠释为“传知、授课、解题”,忽略了学生精神成长的引领,这是现行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学校教育方式起源于两三百年前工业1.0时代,为适应流水线而设计的一套标准化、规模化的教育体系,让不一样的孩子接受一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主要为知识教育,而忽视了精神成长、品行塑造、生命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殊不知,如果继续用工业1.0时代的教育方式去教育今天的孩子,他们的未来是找不到发展空间的,我们作为教育者,该从钱学森之问、李约瑟之问去引发思考、修正行为,努力去做一种适合孩子未来的教育,让孩子"活在当下,赢在未来"。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精神成长,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向人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对于一名教育者来说,做好精神引领,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做触动心灵的教育,是最成功的教育。那么,怎么做学生精神成长的引领者呢?
        一、要做学生精神成长的引领者,我们必须有十足的精气神。
        一个民族有民族的精神,一个家族要有家族的精神,一个学校应该有学校的精神,一个班级也应该有一种班级精神。“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自由、平等、博爱”,这是法国国家精神;“严谨、专注、精益求精”,这是德国国家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的精神;“嚼得菜根,做的大事”,是南京师大附中精神;很多的班主任把“温馨家园,阳光沙场”,“整齐划一,气势如虹”,“相亲相爱,和谐进取……”作为班级精神,这就是一种精神的引领。一所注重精神引领的学校,校长和教师应该有以下几种需要。
        1.有愿景。校长一定要给老师描绘愿景,打造幸福学校,有三年目标,有五年规划,让每位老师都能沉浸在幸福的理想之中。班主任一定要给学生描绘愿景,有打造超强班级的计划。有学期计划、学年计划、三年计划。让每一个孩子都看到集体的明天,看到自己的明天。
        2.有情怀。校长要有“让每一个孩子都快乐成长,让每一位老师都桃李芬芳”的情怀,快乐着师生的快乐,幸福着师生的幸福!我觉得一个有情怀的教育人,应该拥有几个关键词,那就是用心、用情、做细、做实。我们做校长,如果能把学校当成你的家或你的企业一样去经营,我们当老师,如果能把你的办公室当作家里的客厅去管理,你能把学生的喜怒哀乐当成自己的喜怒哀乐,能把职业当成自己的事业,这就是教育情怀。
        3.有底气。
        一是需要一身正气。校长应该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老师们依靠的肩膀。班主任应该是班级的灵魂,是学生信仰的精神丰碑。

我们可以试想,如果一个校长整天沉迷于玩牌取乐,贪小便宜,这样的学校哪来的精神力量?一个班主任,如果整天研究哪个学生家庭条件好,想着怎样挣学生的钱,哪来的尊严?
        二是业务精湛。要有当名师的信念,当自己心目中的名师、名校长,保持不懈追求、奋发向上的原动力,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教法,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技能,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4.有骨气。
        教师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直接决定教师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食嗟来之食”,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讲究做人的骨气。我们当老师的,首先要把自己看成知识分子,要保持一种内心的清高和清净,要保持师道尊严,在社会上和学生面前保持一种高大形象,体现高品位的人格。有骨气才能高风亮节,为学生所敬重。
        二、要在学校和班级里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1.把挥洒个性作为团队精神建设的最低基础。
        团队管理,首先要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呼唤个人风采、个性才华。做到"唯才是用,自主管理"。
        评价一所学校,是以学生在学校中的地位来衡量学校的水平,最核心的指标是学生的发展,所以,学生应是学校的主体。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现代学校制度的根本标志。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应该是一个参与型的、民主型的管理制度,包括教师的参与,也包括学生的参与。管理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大课堂,学生能在参与管理中自己教育自己,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管理中都能彰显个性,绽放生命的火花,这就需要班主任了解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做智慧型班级管理者。当代教育家魏书生一句话很给我们以启示:“教师是干什么的啊,是找出适合学生阶梯的人。”
        2.把提高凝聚力作为团队精神的最高境界。
        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种唤醒如果能通过集体的力量去完成,这种力量是无穷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要建设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必须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积极上进的舆论,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集体荣誉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他们有归属感、安全感、成就感,这是一种艺术性的教育;用小组建设管理班级,将小组合作贯穿课堂,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这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在一个群体中,同龄人合作比在课堂上的老师更容易用通俗的语言解释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在努力达到同样的目的,会减少很多拖延时间。而且,单独学习的时候,只有少数自律者有动力来源鞭策自己,但当你成为一个研究小组的一部分时,总有竞争的因素来促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常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集体研究有助于促进健康竞争,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三、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一些人的眼里,创新是一种神秘而高不可攀的东西,只有科学家才有所及的境界。其实不然,如果你能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关注周围的一切,你就会发现,灵感几乎无处不在。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那才是最大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放思维,应该从课堂开始。
1.课堂中必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素质的过程,是启发、训练学生思维的过程。现在的教改精神要求由关注教师的教转为关注学生的学,变教师的自我表现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指导学生“学”,引导学生“会学”。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应当是以构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目的,突出学生参与,突出学法指导,突出启发创新,突出思维能力培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教师应成为学生主动提问的引导者。教师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就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让他们不断产生成功的体验。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敢问。当学生通过反复的提问训练,提出的问题变得更有深度,由敢问发展到善问,他们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得以提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