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老街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期   作者:刘俊
[导读] 自古一宗东西向南高北低的蛮荒坡地,静静地躺在赣西北腹地九岭山下
        刘俊
        江西省武宁县教育体育局 332300
        
        自古一宗东西向南高北低的蛮荒坡地,静静地躺在赣西北腹地九岭山下。自拓荒者刀耕火种渐次而至,坡地上炊烟袅袅,民宅崛起,山民次第依水聚居,逐渐形成街的雏形,功能不断完善,社会分工进而细化。
        
        至元未明初,江南乡村“街”的式样初露端倪。因张孟发(字,秀卿)建有青石大门楼房,题有一联:
        
        凤来箔竹栖桐树,
        
        鲤化清河跃石门。
        
        遂成地名石门楼。老街南高北低,形似“火”字。一条灌溉堤树外良田的水圳穿街而过,水圳上口覆盖不规则的长方形麻条石,街边平铺乱石硬化,为原始街道。街后,居民浣衣、洗菜、净身、洁具的小河,细水长流,清澈见底,至下街头碓下,与西坑沟汇合,流入银炉港。街长150米,平均宽度3米。东西向的两条小水沟,把街划分成三段,上街头、中街、下街头。合面商铺,街道狭窄。东边街地势较平缓,依势延展深巷直进,多为两层平楼。街头建有布局“厂”字型的吊楼式钥匙头的民房;街尾有形似倒“仄”字的横街和围塘。西边街坡度较大凹凸起伏,依地势是筒子形的单层构架,多为阶层式屋舍,街尾靠河岸是吊脚楼。街体均为连体砖木结构,房屋人字梁、老鸦窝、黄瓦盖顶、合沟排水。花鸟图案窗棂、戏曲造型梁柱、角折踏步楼梯、台阶迈步下坊、木栏栅厢房围挡、小天井敞阳透光,几片自然木纹厚重的杉木拼凑的可移动的铺门,构成了传统建筑审美的要素之一。
        
        昔日老街,上街头纺纱织布。纺锤旋转,手搓锤杆,并捻合线,与木架、锭子、绳轮和手柄融为一体,展现出手工纺织生产活跃的景象。中街私塾,庠序启蒙,临摹习字,碾墨作文。《千字文》《女儿经》《今古贤文》,板子南山竹,不打书不熟。翰墨飘香,书声琅琅。下街头剧楼开演,正史野史、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清官断案,圣上赐恩,喜剧悲剧,满院人头攒动,看得迷离销魂。与戏楼一沟之隔的医疗诊所,开设了内科、儿科、五官科、中医科。医疗器械匮乏,诊治环境艰苦。简陋的病床,数位医生,望闻问切,肌注汤药,临床治病,救死扶伤。碓下,借水力舂米,立式水轮上装有若干板叶,转轴上装有一些彼此错开的拨板,拨板拨动碓杆。每个碓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杆,杆的一端装一块圆锥形石头,下面的石臼里放上准备加工的稻谷,流水冲击水轮转动,轴上的拨板臼拨动碓杆的梢,碓头一起一落地进行舂米,日夜加工粮食。
        
        老街赶集,每逢农历八月初一。男穿马褂便裤,腰扎白围巾;女饰流苏髻,服布扣对襟衣;孩童男留撮箕头、女扎羊角辫。晨曦中,人们肩挑手提自产自销的农产品和家庭作坊制作的土糕点,甚或干松树桠也挑一担,从四面八方赶往集市。太阳日上头杆,街上人山人海,摩肩擦踵,满是吆喝叫卖声。小孩子赶集,总爱买个烫手的玉米棒。青菜、干菜、猪肉、鸡鱼、黄豆、花生、芝麻……都在一杆老秤和秤砣中达成买卖贸易。日落西斜时,农、商销售喧闹声渐次退去。西洞郑通汉有打油诗为证:
        
        松桠去交流,进街不自由。
        
        肉是冒吃到,挤出一身油。
        
        年节的日子里,街头巷尾,烫粉皮、打豆腐、煎米糖、磨米粉、晒薯片、做菜条、炒花生、熏腊肉……男男女女紧锣密鼓地筹备张罗。杀年猪,你一句猪薯吃得少,膘不肥;我一言猪崽捉得迟,米果大也过个年。当年猪开膛破肚分边时,趁肉未冷神经微跳的新鲜,割下几斤,切成大块,放入滚烫的大锅里焖煮,来人就敬上一碗,遂成大锅肉接客风俗。写春联,放爆竹,驱赶猛兽“年”;贴窗花,挂灯笼,户户都把节日喜庆添;搞卫生,洁厨具,窗明几净风俗传;教小孩,莫乱言,幸福兆头第一天。左邻居,右街房,登门串访拜新年;你有来,我有往,轮饭都吃八大碗;芝麻茶,谷烧酒,子孝妻贤把话言。
        
        元宵节,玩龙灯、舞狮子、六盘花、划旱船、猜灯谜,灯月交辉,游人如织。

时人有一首诗单道此景:
        
        花萼楼前雨露新,石门街里太平人。
        
        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
        
        吃了元宵茶,各人寻生涯,喝了元宵酒,各人寻生路。务农的,扶犁打耙在希望的田野上;经商的,理财整店疏通货源迎接财源滚滚;小作坊,清零添新扩大再生产;手工匠,添置工具预订原材料,期望生意兴隆。孩子们放学后,看书、作业,或嬉笑打闹玩游戏;家庭主妇针线活三五成群,聊起家长里短;伢婆端坐在小板凳,手摇摇窝,哼着“哦呀哦,我个崽是要偷牛哟……”的催眠曲,一脸的幸福看到伢崽酣甜入睡;花色各样的看家狗,追逐打闹;成群的鸡鸭鹅,聚团结队嬉戏。
        
        老街是南北向,街中日照时间短。每到夏季,炎热干燥,家家户户在门前的青石板街面上泼上凉水,然后把竹床、竹躺椅支在门口街边上,晚饭多数时候也就在街面上吃。那时候物资贫乏,粗菜淡饭,贫富差距不大,大人有时候也端着饭碗挨家走着,边吃边聊,要是谁家晚上烧了什么好菜,一条街都知道。晚饭以后,全家人在街上乘凉,享受着弄堂吹来的晚风,清风徐来,夜不闭户。
        
        街后墩下、横街、围塘的村妇,春剥竹笋、夏晒菜干、秋腌菊花、冬拣茶籽。既有单打独干,也有邻里互助。辣椒干、豆角干、茄子干、萝卜干、薯丝干,装存备用,有菜半年粮。剥笋崽、捏菊花、拣茶籽,一呼而来,围圈而坐。主人沏上芝麻菊花茶一杯,你一言我一语,在谈笑风生中,一堆繁杂之事完成。
        
        夜幕降临,鸟恋山林,人归宿。掌灯时分,满街各色洋油灯、灯芯灯、瓶装灯、罩子灯、马灯、汽灯相继点亮,偶有一束手电筒直射的光线,左右前后摇晃。街边门口石上,零散坐着些人,有的在吸竹根制作的烟筒兜旱烟,见人点头打招呼,你有闲出来戏下得。串门的,双方都热情地打招呼,进来坐坐,端茶递烟,地里手头功夫做得差不多了吧?青苗长势如何?相互寒喧。几声狗吠,主人喝住,告之来客,狗不咬人的没事。店铺零售仨仨俩俩,漫步聊天的闲庭信步。不时有山歌“我姐住在对门崖,三日冒见姐出来,前门冒见姐挑水,后门冒见姐撸柴……”茶腔“叫一声我的儿前堂打定,细听我严父说分明……”琴韵、笛声悦耳优扬。
        
        红白喜事,自有乡俗。白喜事,葬之以礼,入土为安。有穿衣、洗脸、坐堂、小殓、含物、大殓、出殡、黄金落窖环节。孝派按辈份分尺寸披麻戴孝抹鞋,虔诚祭拜治丧。礼房掌事,请客、接客、杂务、锣鼓队、游像、下厨、八仙,街坊邻里帮忙;地理、道士、吹生相请为艺。筵席除目鱼、海带、海鸟牌或欢腾牌香烟是商品外,余土菜。红喜事,有嫁娶之分,隆重热闹。娶亲有说媒、察舍、见面礼、订婚、送节、交聘礼、择日、启媒、起桥、拦车马、接亲、背新娘、揭头盖、拜天地、安席、闹洞房、唱茶戏、送上亲、回门,明媒正娶。出嫁则取其中部分增加哭嫁程序操办。红白喜事,街坊邻里,开门摆桌,助办筵席场地的不足。睦邻友好,民风淳朴。
        
        老街是稻米、棉麻、土特产货物集散地。纺织、茶坊、酒肆、书场、砚庄、银铺、篾铺、客馆、糕点、药店、民居、绣楼相邻相间,鳞次栉比,古趣盎然。更有明清戏楼古建镶嵌点缀,各具特色。价廉物美,童叟无欺。一方市场,百业兴旺,人声鼎沸,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
        
        抗战期间,九江行署、武宁县府、武宁简师、协和中学,各机关团体分别麇聚石门楼。是九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抗战的大后方。热闹、繁华,时称“小上海”。
        
        我的脑海里,一次次呈现出当年老街社会和谐的场面:熙熙攘攘的街面上,做买卖的,喝酒吃菜的,闲来逛街的;坐轿的,骑马的,挑担的……这就是我们的祖先,他们曾经以老街为坐标,书写着石门楼古街古巷的辉煌,留下的,是一个个亘古不老的故事。
        
        古镇作为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它的物质寿命不是永恒的,在未得到妥善保护的情况下,破坏却每天都在发生。
        
        历史的车轮转到今天,老街已面目全非。上、下街头高楼民宅,中街留有寥寥古建,街面重整,大部分古街古巷早已淹没在现代文明的滚滚红尘中。只有中段老街,部分筒子屋舍,依旧像个村姑,低眉落俗但楚楚动人,顽强地向世人述说她曾经的辉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