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辉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黄河学校 山东省德州市 251100
摘要:师问与生问,是做学问的两个既紧密联系有又严格区别的两大层面,这两大层面哪个更高,我认为,生问高于师问。师问是先导,生问是根本,师问是为了生问,有了生的问,才会有生的进步与提高。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学生的进步和提高嘛?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中为我们往往只注重了教师的问而忽视了学生的问,这是我们做学问的一个误区。我认为在一节好的思想品德课中,师问与生问都不可少,一节好的思想品德课应该是在师生互问中快乐进行的,所谓师生同问,教学相长。下面我就这两个层面谈一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师问与生问;道德与法治;谈初中
一、学生进步的导航仪-----教师的课堂设问
(一)教师课堂设问的作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的课堂设问是调动学生参与热情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是师生开展交流与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控制教学进程的重要形式,也是实现教学反馈的基本方式之一,教师在教学情境特定背景下的相关设问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技能,提升学生的真实情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恰当的设问对充分发挥教学情境的作用与价值,来达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课堂设问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设问要有针对性和明确的指向性。
教师在课堂设问中要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创设的情境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我们的教学目标来设置相应的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明确,切记含糊、繁琐,使学生看后能明确知道问的是什么,从而易于学生思考和回答。
2、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由易而难,由浅至深。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问题的设置要在教材知识和课堂创设情景基础上逐步展开,步步拔高,切忌问题的设置跨度过大,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思维的展开和问题的过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有利于我们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3、问题的设问要带有适当的思维含量,难易度与数量要适中
要使学生“读懂”情境,有效地理解情境,相关设问不仅是指路灯,也是催化剂,设问的难易度与数量的多少很值得探究。设问过难或过易,设问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情境作用的发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从设问难易度上说,要考虑学生“阅读”教师所创设情境的实际情况,也要考虑设问本身的思维含量,包括学生的思想与生活实际、认知与能力水平等因素。设问要促使学生有效思考问题,符合学生的思维层次与规律。
从设问数量上说,没有具体的标准,但宜少而精,不宜多而滥。总的原则是学生通过思考、回答问题有助于深刻理解情境的寓意,获得真切的体验或感悟,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实现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
4、教师的设问要有一定的应变策略,恰当追加设问,灵活处理生成现象
思想品德课最大的特征就是其生成性,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丰富思想的生命体,可以说,没有一节课是教师可以牢牢把控而学生不“走神”的。而且,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发出不同声音。既然如此,教师就应时刻准备应对课堂的意外情况。
5、教师的设问要打破模式化,实现设问形式、内容与方式的多样化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唤起学生注意、活跃学生思维的方法很多,其中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差异的刺激,也即教学内容的变化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新颖感,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教育心理学家杰里?布罗菲提出的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也指出:教师所开展的学习活动应该多样化和引人入胜,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与挑战性。教学情境背景下的设问本身也应注意新颖性与多样化。。
总之,教师在课堂中的设问要明确,要有针对性,要有层次,有深度,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和应变性,要打破模式化,实现设问形式、内容与出示方式的多样化。既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纳,也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的灵魂------学生的问
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历史的进程表明: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因而,课堂教学中应由以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学生发问为主,实现转变的关键是使学生敢问、能问、善问,既应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敢问”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竞相提问的教学氛围中,同学们跃跃欲试积极思考的人就会大大增加,那么,如何营造这种氛围呢?
1、晓之以理,打动心弦,让“我要问”的观念深入人心。
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有思必有疑,有疑必有问,故问乃人之天性,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的这种天性,就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和课堂氛围,通过一定语言的和其他的方式激励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并敢于把自己的问题表述出来,着需要教师去用心的思考和设计。
2、转换角色,积极参与,让“我善问”的优越感逐步体现。
转变角色,就是让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甚至老师回答问题,从而以此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提问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明确学生提问的切入点,促使学生“能问”。
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和创设一定的课堂情景的基础上,要继续创设一定问题的切入点,引导、点拨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去思考发问,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平时一般有教师发问的问题可以通过教师的巧妙设计变成由学生来发问,由教师问转变为由学生问对教师的备课要求更高了,教师需要把学生的被动接受问题转化为主动的发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问题的设置上更加切合学生的理解力,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质疑、去思考、去发问。真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并通过课堂探讨加以解决,这应该是教学的另一种境界。
(三)教给学生“善问”的方法,提高学生问的质量。
“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要让学生善问,必须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方式方法的传授,比如引导学生运用分解法,把教材中的问题分解为一个个的小问题,逐层设问;运用联想法,由已有知识联想出相近和相似知识等等,掌握了这些方法也就掌握了一般的设问规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就能使学生比较轻松的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从而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设问是课堂的灵魂,师问是前提是先导,学生的问是主体,由教师的问到学生的问,使学生面对学习的内容敢问、能问、善问是课堂教学的更高层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使我们的课堂更生动、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