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温, 张广良, 周小勇 ,蔡霞
(西安航空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西安 710077)
摘要:本文为了落实“四个一流”建设,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意义和背景,提出了“四个一流”建设思路,并以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中德合作办学创新实践为例,从合作开发新专业、合作开发人才培养体系、合作开发课程体系、项目学生继续学习深造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我校中外合作办学成效,促进了“四个一流”专业建设,也为其他专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四个一流;专业建设;中外合作办学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一)“四个一流”建设的意义
“四个一流”,是陕西高等教育2016年的关键词。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研〔2017〕2 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实施意见》(陕办发〔2016〕33 号), 确定实施“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简称“四个一流”)建设计划,支持1至3所高校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力争5至7所高校达到全国一流水平,50个学科进入全国一流行列。
“四个一流”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着眼陕西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提升我省高等教育水平,推动我省由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转变的关键举措,旨在实现高等教育追赶超越。过去20年,我国通过实施“985”“211”重点建设工程,汇集高校办学资源,建设了一批重点高校和学科,提高了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但是也带来了高等院校身份固化、资源不均等问题。 “四个一流”建设对破除高校身份壁垒,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难得的机遇,也必将迎来我省高等教育的新一轮发展,形成高校的新模式。
(二)“四个一流”建设的思路
“四个一流”建设的改革任务中提出,要深化分类指导改革,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开放发展,推动我省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支持中外大学互派教师、互换学生、互认学分、互授学位;要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我省高校的
教育教学质量。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陕办发[2016]1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中德合作办学项目的稳定实施,本文提出通过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促进“四个一流”专业建设的思路。
二、中外合作办学的意义和背景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实现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近几十年来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程度,增强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所采取的一种形式,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教育部正式发文启动中外合作办学试点评估工作,由国际司统筹,学位中心具体实施,目前已完成了6次评估。2018年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培训会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林梦泉分析了跨境教育质量保障新形势,提出中外合作办学必须要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强高端引领,从而提高我国大学和学科国际影响力。
三、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中德合作办学创新实践
(一)中外合作办学设计
我校是一所具有行业特色和工科优势的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于培养应用型工程复合人才,紧抓“新工科”教育契机,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不仅建设新兴、新型和新生本科专业,也注重传统工科专业升级改造工程,对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做好工科专业建设工作。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我校具有较长历史积淀的优势专业之一。2015年“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7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培育项目)。目前与广州瑞松北斗汽车装备有限公司、宝鸡吉利汽车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应用型办学特色。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2013年设立的本科专业,为了推动新工科专业建设工作,培养优秀本科应用型人才,结合德国机械电子技术水平长期稳居世界领先的地位,经过深入考察研究,选择德国资深应用型大学进行合作,同时避免国外大学和国内大学“一对多”的连锁性办学形式,最终在2014年依托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专业优势,强力和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就优势专业联合办学。
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机电信息学院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四个优势传统学科之一。学院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当中有教授50多名,还有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资格的企业界、科研机构人士的资深客座讲员100多名。与奔驰戴姆勒、大众汽车等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开展多项科研活动,并成立研究中心。
(二) 中外合作办学机制
本项目严格遵守《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并建立了“中德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委员会”,由中方校长任主任、德方校长任副主任,定期召开会议,负责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合作模式、合作内容、招生计划、培养方案、师资配备、质量保障等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项目管理委员会下设中德管理办公室,与学校相关部门密切合作,负责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安排和日常监督。
项目通过引进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管理模式,提高了专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主要培养具备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有双语优势的高素质、国际化、高端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四、中外合作办学成效
从2014年合作办学至今,该项目已经稳定运行了五年,颇有成效。
(一)合作开发新专业
随着我国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的开展,以及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新工科建设及工程教育改革在国内掀起新的研究热潮。我校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同时也是一所依托航空工业的行业院校和工科特色院校,在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以及立足新工科的专业建设与改造升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我校2012年升本以来的第二批本科专业,属于传统工科专业,与新工科建设对专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急需转型升级。
2013年4月,德国发布“工业4.0”。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制造2025”,这是未来10年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
根据国家这个战略性举措,我校紧抓机遇,依托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专业优势,强力和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就优势专业联合办学,响应陕西“四个一流”建设和新工科建设,加快专业转型速度,推动高校专业建设发展,培养优秀本科应用型人才。
得益于中德合作办学项目对我院专业建设的推动作用,2015年成功申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改革创新实验区”项目,2016年“液压与气动技术”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7年“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批陕西省双一流专业建设培育项目。
(二)合作开发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相关规定,中德双方高层领导及骨干教师多次就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会谈。通过理解、分析、吸收并整合中外双方各自的人才培养总体设计思路,完全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制订了适合项目学生实际、符合项目总体目标的合作办学项目培养方案。项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学制为3+1.5年,分三阶段实现,一是在我校完成3年中方课程及引进德方专业课程的学习,二是在德国杜伊斯堡语言学校进行0.5年的德语强化,三是进入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完成1年后续课程学习。
本项目严格按照学校规定规范教学管理,学生需通过我校三年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的全部课程学习且考核合格,并经德国驻华使馆文化处留德人员审核部(APS)审核通过后,方可获得留德资格。在德国杜伊斯堡语言学校学习语言达到欧盟认证的德语B2标准后,进入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学习。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考核合格达到毕业要求后颁发西安航空学院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及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学位证书。对于因种种原因无法留德或未能完成境外学业的学生,可由本人提出申请在我校按培养方案完成第四年课程学习任务,全部考核合格后颁发我校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
(三)合作开发课程体系
紧密结合中外合作办学的本身特点和办学实际,对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中德合作办学的课程体系进行严谨和科学的设计,对己方课程和外方引进的课程都进行适当的调整,调整如下:第一,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调整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设置,突出理论和实践并重;第二,根据中外合作办学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增益删;最后,建设好双语课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教学。
目前,我校该专业引进外方课程为20门,占到专业总课程门数的35%;引进外方核心课程13门,占到专业核心课程门数的68%;由外国教育机构派遣或认可的教师担负专业核心课程授课任务的课程门数为13门,占到专业总课程门数的22.8%;引进的外方课程学时数为2544学时,占到专业全部教学时数的48.4%,有力地促进了专业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专业建设的发展。
选派我校专业课教师进行德语语言培训,并对该项目学生实施专业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计划在2020年对2019级学生作为试点,开设双语教学专业课,对照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让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德语语境,克服语言障碍,将德语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为赴德继续学习做好“无缝链接”。
(四)学生继续深造
目前本项目运行平稳,每届生源人数稳定在90人左右,2014级学生中有83%赴德学习,其余转入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进行学习并顺利毕业。2014级毕业生30%多已进入德国TU9大学继续学习深造,为后续学生择优高校提供了良好的人文基础。
五、结束语
中外合作办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进入了高水平示范性发展阶段,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做出了很大的积极推进作用,本文通过实施中外合作办学,落实“四个一流”建设工作,加快了我校专业建设速度。本文提出了“四个一流”建设思路,并以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中德合作办学创新实践为例,从合作开发新专业、合作开发人才培养体系、合作开发课程体系、项目学生继续学习深造等方面阐述了我校中外合作办学成效,促进了“四个一流”专业建设,也为其他专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 伟,张力玮.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趋势:提质增效、服务大局、增强能力—访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主任林金辉[J].世界教育信息杂志,2016,(15).
[2] 国江,姜海,徐滟.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德国经验借鉴研究[J].高教探索,2015(2):66-69.
[3]工业4.0工作组,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 德国工业4.0 战略计划实施建议[J.机械工程导报,2013,( 7-12) .
[4] 叶伟剑 .应用性课程建设的理论构想与路径选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109-112.
[5] 教育部门户网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EB/OL].[2014-04-02].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64/200407/1172.html.
[6] 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与高水平大学建设[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7] 孙进.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校企合作的形式:特点与趋势[J]. 比较教育研究, 2012,(2):41-45.
[8] 袁暋,许强,王晓峰,檀明,张向东.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借鉴德国FH成功经验[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56-65.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学院 邮编:710077 联系电话:18591961862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教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项目(项目编号:SGH18H432);西安航空学院2018年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 18JYGG2007)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system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our First-class"
GUO Wen,ZHANG Guang-liang,Li Yi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Xi’an 710077,China)
Abstract: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Combining the "four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objectives of Shaanxi Province,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at combining the specialty practice in high level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setting upchinese-foreign education platform ,and Optimizing the 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 ,then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can be effectively propulsed and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s can be continuous improved.
Key words:four First-class;talent traning;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