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以《范进中举》为例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期   作者:倪佳
[导读] 《儒林外史》是清代中叶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倪佳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儒林外史》是清代中叶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运用白描、对比、映衬、夸张等一系列讽刺手法,它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透彻的揭露。《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一个片段,本文将从《范进中举》这个片段来分析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范进中举;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主要记叙了发生在科举时代的一些故事。鲁迅曾说过:“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吴敬梓把他的讽刺艺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上,使作品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和深切的人生关注,从而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震撼。《范进中举》位于《儒林外史》的第三回,故事通过对范进、胡屠户、众邻居、张乡绅等一系列人物刻画,深刻地揭示了科举制的弊端及科举制下人与人关系的核心。短短的一篇故事,运用了多种讽刺手法,使人产生一种真实而又强烈的触动。下面将以《范进中举》为例来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分析:
        一、于对比映衬中进行讽刺
        《范进中举》这个故事中运用了多处对比映衬。胡屠户是这个故事中最为典型的人物,他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与行为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在范进只是个秀才时,胡屠户对其颐指气使,前来祝贺还要对范进行各种吩咐,并且在范进向其借盘缠参加乡试时更是把范进骂的狗血喷头;而在得知范进中了举人之后,对待范进则越看越顺眼,态度极为谄媚,甚至还夸范进文曲星下凡,打了范进以后则内心极为不安,手腕隐隐作痛。范进的邻居们前后态度的变化也耐人寻味,范进中举之前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时,邻居们无人过问;而范进中举了以后,邻居们纷纷送来了米、鸡、酒等;甚至连张乡绅都亲自上门给范进送来了银子与住宅。

故事通过刻画各种人物在范进中举前后态度行为的变化,于对比中揭示科举制度的弊端以及科举制下人与人关系的核心。
        二、运用夸张与白描手法
        作为故事主人公的范进,作者主要运用了白描和夸张手法对其进行了刻画。范进中举之前参加过多次科举考试却都没有获得名次,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其基本上丧失了考中的希望,突然听到自己中举之后竟然欢喜地疯了,作者对范进得知自己中举的场景进行了极为生动的刻画。范进在邻居找到他告诉他中了的时候,先是“装听不见,低着头往前走”;在看到榜后,则“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通过这一看一念、一拍一笑,以及后面他的种种举动,体现了范进在得知自己中举后心情的巨大变动,后来则惊喜地疯了,真是可悲又可喜、可笑又可叹。
        作者同样对胡屠户的行为进行了细致的白描与夸张的描写,在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对范进颐指气使,是范进最为惧怕的人;范进中举后,则认为范进是“文曲星”下凡,打不得,在打了范进之后则是感到手腕极为疼痛;在回去的路上,跟在范进的身后,“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上替他扯了几十回”。这里通过白描和夸张等讽刺手法的运用,展现了科举制对人的残害以及当时以科举考中为贵的风气。
        《范进中举》作为《儒林外史》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通过对范进中举前后一系列相关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深刻的揭露了科举制下人与人关系的核心以及科举制的弊端。《儒林外史》中的故事以科举时代为大背景,读起来可悲又可叹、可笑又可气,于真实中运用讽刺手法,深刻而透彻,的确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代表。
        参考文献:
        [1]严云受.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特色[J].安徽师大学报.1981
        [2]冯运红.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J].黑河学刊.2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