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东霞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511510
【摘要】进入21世纪,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其类型主要有传统欺凌(言语欺凌、身体欺凌、关系欺凌)以及网络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权益侵害)。分析当前的初中校园可知,在一些学校中,欺凌问题十分严重,同时其严重性和波及范围等等也在很多地方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校园欺凌严重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也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从本质上来看,校园欺凌属于恶意攻击,受害者、欺凌者以及旁观者都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健康变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冲击。造成校园欺凌的因素有很多,在本研究中,主要是针对当前校园欺凌现象,分析了受害者、欺凌者以及旁观者的心理,分析校园欺凌的根源问题,同时找出预防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心理分析;教育
立项:2020年度清远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中学生校园欺凌问题的对策研究,ZZH15
一、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心理状态
校园欺凌行为伤害了学生的身体,同时给其心理状态带来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因此,我们必须要针对欺凌行为,分析各个主体的心理状态,找到校园欺凌存在的真正原因,从而有效地预防该问题。
(一)受欺凌者的心理分析
被害者的性格一般比较谨慎和懦弱,这也是其成为校园欺凌对象的原因,有利于欺凌者“炫耀暴力”,并且树立自己的“威信”。这些受欺凌者常常是默不做声的类型,周围一些同学也可能嘲笑、戏弄他们,这就使得他们在面对校园欺凌时,常常隐忍,不会反抗,这也使得欺凌者更加变本加厉。
(二)欺凌者的心理分析
中学生校园欺凌者的心理状态多为消极的和异于常人的,他们大多没有明确的生活或学习目标,人生态度消极。缺乏生活目标,内心孤独、寂寞、空虚。长期处在这种不良心理状态下,易导致人行为偏激、价值观失衡。他们中有的人为追求刺激,崇尚暴力,追求欺凌他人的“乐趣”。校园欺凌者的人际交往特点表现为不合群,自主性低,报复心强。校园欺凌者性格较极端,多表现为自卑、敏感、多疑,精神紧张或是嚣张自大。
(三)旁观者的心理分析
社会心理学提出了“旁观者效应”,该效应是指在紧急情况下,有其他旁观者在场时,会明显降低人们介入紧急情况的可能概率;旁观者的数量增加时,任何一个旁观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都会减少,即使他们作出反应,时间也会逐渐延长。旁观者效应也叫责任分散效应,也就是说旁观者的人数越多,他们体验到的责任感就越少。
二、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因素与策略
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从个体、学校、家庭和社会四方面来分析。
(一)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
1.个体因素
中学生处在青春期,他们的身体正在发育中,思想精力旺盛,然而心智发育十分不成熟,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不足。其次,学生缺乏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在出现突发事件时,常常十分冲动,不考虑到后果和责任,出现很多不理智行为。另外,中学生的承受力差、心理素质低,在碰到竞争和压力时,十分容易出现负面情绪。最后是早恋影响,学生常常选择十分极端的行为方式来处理恋爱中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人。
1.学校因素
学校注重知识教育而轻视品德教育。一些学校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造成学生德智失衡。心理健康教育缺失,青少年出现心理或行为问题后得不到有效指导,长此以往,不良情绪找不到出口,必然会引发校园暴力事件,进而演变成校园欺凌。法制教育缺失。有的学校不重视普法教育,使得中学生对自身所担负的权利和义务认识不足,不清楚校园暴力行为引发的后果和应负的法律责任。有的学校师生关系不融洽,师生之间矛盾较多,学校没有很好地去处理,致使学生行为失范[9]。
2.家庭因素
一些学生家长教育方法不当,教育理念过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脾气暴躁,经常有暴力行为,孩子也往往如此。此外,同一个班级或学校,家庭贫富差距过大,会导致学生心理失衡,某些学生会产生自卑感继而产生仇富心理,这种不良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则会引发人际冲突,导致校园欺凌事件。
3.社会因素
校园周边不良环境也会引发校园欺凌事件。在一些中学周边,充斥着网吧、台球厅、洗浴中心等娱乐场所,很多社会无业青年混迹其中,对学生会产生不良影响。另外,网络上不良文化的传播会误导中学生的行为,暴力书籍和暴力电影会使学生产生盲目的暴力崇拜心理。
(二)中学生校园欺凌的预防对策
校园欺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针对当前中学生校园欺凌频发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定期进行主题教育,预防校园欺凌
初中生的思想价值观念正在形成时期,他们尚未有成熟的判断能力,也不知道欺凌行为的后果,特别是欺凌者,在给别人威胁和施加暴力时毫无畏惧,直接影响了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在学校中要定期开展“校园欺凌”主题教学,引导学生意识到校园欺凌的负面作用,并且让他们意识到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要让学生树立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能够对人际关系进行有效的处理,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及时宣泄负面情绪,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伤害他人,同时也不能将自身的快乐建立在其他人的痛苦之上。避免学生在班级内搞小团伙、拉帮结派等等。提高学生的意识,在发现欺凌行为以后及时上报给教师,遇到紧急情况及时报警,防止更严重的伤害。
2.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宿舍、班级、德育中心、学校四级危机预警机制,重点关注情绪和行为异常的学生,通过层层上报的工作方式,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例如,成立各种校园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游学活动,为学生搭建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展现自我的平台和人际交往平台,引导学生将精力投入到自身发展和自我实现上。
3.家庭教育作为辅助,防止校园欺凌
家校通力合作是预防校园欺凌工作的重要内容。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同时对他们的价值观念产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家长应摒弃“分数第一”的功利化教育观念,平时注意多陪伴孩子,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当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时要及时疏导,避免矛盾扩大化;关注孩子在情绪和行为上的变化,多与孩子平等真诚地沟通,让孩子感受到关爱;加强亲子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发现问题苗头要及时告知老师,防患于未然。
4.社会、社区共同参与,设置多元治理体系
政府要充分重视校园欺凌治理工作的开展,并将其划入到专项治理工作范围中,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的职责履行,经常召开专题会议。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在校园欺凌治理中承担其领头的作用,加强工作的协调、组织和指导,同时利用其工作的开展有效地评价政府教育工作,加强专项督导。在社区中,要建立反对学生暴力机构,并且促进其他社区机构的参与,将各个部门的责任充分明确,使用社区资源构建反对学生暴力的社区预防网。另外,要构建反对儿童暴力的社区支持网络,给受害者带来有效的援助。
5.提高学生的安全理念和意识
要防止校园欺凌,首先需要提高学生的意识,增强师生安全理念。比如,在学校中可以每月举办一次专门的法制教育宣传活动,开展法制讲座,利用和师生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讲座辅导,并且为学生举例,就法论事,深入浅出地给学生介绍欺凌事件,同时对这些事件产生的危害和后果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能够知法守法。
6.加强学校和其他各部门的联动,给学生构建良好周边环境
学校与司法局、交警大队、巷道派出所联动,分工协作,建立校外与校内齐抓共管管理机制,学校定点巡查与派出所依法治理相结合,建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学校与工商局、药监局、公安局协调配合,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取缔了校园周边小食品摊点,对一些社会混混、小流氓进行管制教育,确保学生上下学路途安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校园欺凌是当前社会和舆论关注的重点问题,直接给受害者、欺凌者和旁观者带来严重的身体和心理伤害,很多受害者一生都难以走出这个影响。因此,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要形成合力,一起整治校园欺凌问题,同时需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他们带来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成长,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他们的道德意识,确保安全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芶悦.初中校园欺凌行为的班级社会学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03):107-108.
[2]侯雪娇.中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成因及应对措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06):36-38.
[3]茹福霞,黄鹏.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59(06):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