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读者意识的有效途径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期   作者:郑丽丽
[导读] 我国的写作教学,一直存在着专注于文章制作的倾向
        郑丽丽
        山东高青双语学校
         
        【摘要】我国的写作教学,一直存在着专注于文章制作的倾向,其突出表征为忽视读者在写作中的作用,忽视写作活动的交际语境功能,却特别重视写成的文章是否“字词正确、文从字顺、结构完整、主题正确”。这样的写作因交际功能的缺失而与真实生活没有了联系。鼓励“对白”与“转述”,以强化写作中的读者意识是矫正此类虚假写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写作教学 读者意识 交际功能
         
        写作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这决定了读者意识在写作中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在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的训练如果仅仅停留在强调理论和硬性要求的层面上,而缺乏贴近学生体验的活动设计,其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我们见过太多的学生文章,要么云山雾罩,不知所云,要么以华而不实的语言自我迷醉而难以自拔。这类作文之所以大行其道,固然与一味追求华丽的语言效果有关,但读者意识训练的乏力则是无病呻吟的主要成因。     
        对话即交流,交流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是跨越时空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面对面的交流之所以能妙语连珠,收到较好的效果大概在于:①交流者知道在和谁交流并熟知其具体情况。②交流者知道交流的具体意图是什么。③交流者知道怎样表达才能实现自己的交流意图。而写作则是跨越时空的交流。因为跨越时空,和谁说、说什么和怎样说也就变得抽象而模糊。但面对面交流和跨越时空交流在对话本质上的相似性,却能够启发我们积极运用面对面交流的经验优势,有效训练学生的读者意识,并逐步将由前者获得的经验技能迁移运用到后者上来。
        一、向谁说:让学生自主选择明确的交流对象
        为矫正以往作文心中无读者的倾向,我们往往设置一定的情境,以达到交流有明确读者的目的。例如让学生写《给     的一封信》,可以设置这样的语境:一本地公司赞助了你学校一笔钱以资助教育参观。请选择一个你们班级想去的地方。给你的校长写一封信,劝说他同意支付一些钱用于你们的参观。[1]
        这类作文题因写作对象、写作目的、话题和体裁的明确而使得交际语境要素交代得非常具体,所以受到不少专家学者的推崇。但是,这样的情境毕竟带有十足的假定性和规定性,因其与“真实的读者、真实的目的”之旨趣相去甚远,所以很难从情感层面真正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同伴、父母和老师与其相伴与交流,他们并不缺乏真实的交流对象,也不缺乏真实的交流内容。上课时间总有学生交头接耳就是其热爱交流的明证。这样,我们完全可以将日常的交流纳入写作任务,减少规定性和假定性,扩大自主性和真实性。
        下面的教学尝试足以说明真实的读者选择比假定的情境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真实的写作动机。
        在曹文轩《草房子》之《药寮》一章,有桑乔带领儿子桑桑哄起两只山鸡而后将其击落的情节。我组织学生阅读这一内容后,让其讨论:满足了打猎愿望的桑桑如果要给爸爸桑乔写一封信和某爱鸟协会一成员给桑乔写一封信,信的目的和内容会有怎样的不同?你愿意选择其中的一个角色给桑乔写信吗?46名学生只有一名学生表示愿意以某爱鸟协会一成员的角色和口吻给桑乔写信。
        那么,大家愿意给老师写信提提建议帮助其改进教学方法吗?
        对这一任务提议依然应者寥寥。
        不愿给老师提建议,那就给父亲或母亲写封信说说你的心里话吧!
        对老师的这一提议也只有五名学生表示愿意尝试。
        我再退一步,那就各随其愿吧,你想给谁写就给谁写,但你无论是给谁写,都要做到交流真诚,目的明确。
        多数学生选择了给同学写。作文呈现出来的交流内容之丰富,情感之复杂远远超出教师对其生活的估计。
        这样的作文任务之所以能够很快调动学生进入兴致盎然的写作状态,在于学生对经历的事件有所感触,而允许其自主选择倾诉对象实际是适应了人渴望交流的愿望,以写作任务的驱动给他们提供了不吐不快的机会。
        二、说什么:听听真实读者的意见
        在作文教学中,我常鼓励学生同写其共同经历的同一件事。这并非要求全班同学同写一件事,而是两人或几人同写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因为事情是共同经历的,所以作文写出来之后就更有条件听取“共同经历者”作为读者的反映。不过,作为读者怎样向作者反映自己的阅读感受,也需要教师的示范。
        一名学生写了班内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
        生活中有许多令我感动的事,有些事虽然不是别人为我做了什么大事,但也十分令我感动。在自己摔倒时有的同学过来扶我;在我遇到难题时,有人过来帮我解答;在我缺少陪伴时,有的朋友过来陪我。
        在今年元旦的时候,我们班在举行联欢会之前,老师让我们选一部大家都爱看的电影。我们大部分人都喜欢看《西虹市首富》,在台上的同学们点开《西虹市首富》之后,屏幕上弹出了一条链接,上面写着“此电影为VIP会员,须付费,或者只能看5分钟”。我们说:“先看5分钟就5分钟吧,看完了再说。”结果我们刚看到高潮部分,突然暂停了,原来到了5分钟。
         一名同学走到讲台上,说:“用我的会员继续看吧!”他说完之后,便输入了账号和密码,。然后我们欢声笑语,又吃又闹地度过了这样一个快乐的元旦下午。我们全班都快乐地度过2018年。
        这篇习作语言流畅,过程交代清楚,可以使读者清楚地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而最大的问题则是内容干瘪,重点不突出,表达感情不到位。
        按说,大家看电影正尽兴的时候,电影因为付费问题突然中止,而大家都在着急渴望继续往下看,这时有同学愿意用自己的付费账号让大家继续往下看,这名同学的举动是能够引发作者的感动情绪的。针对内容干瘪的问题,我作为读者向作者发问,以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阅读疑问的示范,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对话一:
        读者:当电影突然停了的时候,大家有什么表现吗?
        作者:有。乱哄哄的,像炸了锅一样。
        读者:这个可以写到作文里吗?
        作者:可以。
        读者:写到作文里有什么好处呢?
        作者:凑字数。
        读者:仅仅从写足字数考虑也应该写当时这个场面。但还不止是为了凑字数。你想,大家当时为什么乱哄哄的?
        作者:正看到兴头上不能看了,要往下看又没有办法,所以就乱。
        读者:那么把这样混乱的场面写到作文里对表现那位同学有关系吗?
        作者:有。可以突出他的善良,为大家着想。
        读者:那就加上去吧。
        对话二:
        读者:这名为大家做好事的同学,你认识吗?
        作者:认识。他是我的同班同学,叫孙若詠,以前还是我的同桌。他很娘。
        读者:你在作文中写“一名同学走到讲台上”,我还以为你不认识他呢。怎样称呼他是不是可以让读你文章的人了解你对他的熟悉程度。
        作者:是。
        对话三:
        读者:孙若詠在讲台上操作的时候,你记得他的样子吗?
        作者:记得。
        读者:这应该不应该写到作文里?关键是考虑对表现他的性格精神有没有作用。
        作者:应该。他当时脸红红的,很不好意思。但输对了密码,就很高兴了。
        读者:他输密码的时候,你心里有没有活动?
        作者:有。我当时十分希望他输错密码,因为那样的话,我们全班都可以高兴一点。
        读者:这个写到作文里也可以呼应题目中的“没有想到”,那么长的密码,以前没有几个同学能输入正确,没有想到的是,他输对了。更重要的是,这同样可以突出孙若詠同学及时出现有什么意义。
        读者:还有,你说这名同学很娘。这是你以前对他的看法。但是,有了他愿意用自己的账号让大家看电影这件事,你对他的看法是不是更全面了,甚至有了根本的改变。所以,你之前对他是什么看法,现在对他是什么看法,也可以在适当的位置写一写。
        有了上面的示范,学生就可以在小范围内互相以读者的身份向作者质疑或提供建议,使作者深切体会事先考虑读者的感受是多么重要。
        三、怎样说:“对白体”与“转述体”的比较
        学生写作文缺乏读者意识,有学者将其归因为教学中重表达而轻交流。这样的认识过分地强调了表达与交流的不同,割裂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实质而言,写作表达的目的就是为交流,而交流的手段则是表达。只不过写作意义上的交流因为读者的不固定性而使学生较难做到心中有读者。两名或三名学生同写其相互之间发生的事情,直接采用对话的口吻,运用第二人称向对方倾诉交流,还只能是初步训练学生的读者意识。因为真实的写作都具有发表的性质,所以它面对的读者只有一人的情况是十分有限的。但是,有了直接向对方倾诉交流的写作经历,学生的经历体验得以唤醒,这就为其写作面向更多的读者奠定了基础。
        有了直接对话唤醒经历体验这一基础,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与对方之间发生的事情再转述给与自己相熟的第三人。这时转述者所面对读者虽然也还只有一人,但就写作的性质而言,这已经将表达与交流较好地融为一体了。
        无论是是面对面交流,还是将面对面交流的事件转述给第三人,都能使真实地体验到读者意识对写作的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可以逐步要求学生将二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由向一人转述变为向全班转述。这样,随着读者群的不断扩大,即使再写纯粹表达性质的文章,心中也自然有了与想象读者交流的意识了。
        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对白体”和“转述体”所面对读者和写作意图不同,所以学生能通过二者的写作比较,体悟和掌握突出不同意图的言语技巧。
        “作文涉及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储存在作者长期记忆里的。这些信息有的是平时所累积的各种生活经验、人生阅历,有的是阅读、思考或各种闻见所得,平时处于潜藏闭锁的状态,必须有一个动机或外界触发,才能激活、提取、加工。” [2]鼓励学生就二人之间发生的事件直接向对方倾诉,以及将二人之间发生的事件向第三方转述,其意义也在于激发学生真实的表达动机。
        “写作是用以满足实际需要的书面表达。写作的基本能力,就表现在能写作满足不同需要、适应不同用途、实现不同效果预期的文章。文体,就是这些不同文章的形式表现。写作能适应这些不同,就具备了适应文体的根本条件。” [3]
                               
         [1] [2]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5,53.
         [3] 王荣生等.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78.
        
         (作者介绍:郑丽丽,1980年出生,女,汉族。中学高级教师,中文学士学位、教育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整本书阅读、写作教学,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双语学校语文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工程人选。  邮编:256300   联系电话:136153398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