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慧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一些文学经典、谚语俗语、传统节日等等,这些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要素并且值得现代人借鉴与延续的,都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之内,教育者要合理的剖析文化本质,将其正确的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方可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可塑性较强,对传统文化的接受效果也较好,在此阶段的语文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最具育人功效,教师应当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出发点,积极探究适合小学语文教育的融合方法。本文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及实践展开探讨。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育融合
引言
小学作为教育的初始阶段,是最为重要的阶段,在小学语文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对未来的发展能够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在小学阶段也能够将学生的品德进行培养,有助于身心发展,融入传统的优秀文化能够让学生成为一个品格高尚,志向远大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还能够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终身受益。
1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指的就是在中国地域内居住的中国民族以及祖先所创造出的,被中华子女世世代代传承的一种优良文化,具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语文教学一直承担着传播、渗透传统文化的责任,而现当代社会网络发达,伴随着国际化文化影响的扩散,与之而来的是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的地位不断地下降。中西方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在中西文化交汇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借鉴西方文化,更要继承传统文化。
2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融合策略
2.1在汉字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小学生涯的起步阶段主要以认字和识字为主,所以传统文化的渗透也要从汉字教学工作开始。识字阶段老师可以在进行汉字教学中进行字形之美的传统文化的渗透。帮助学生理解更多的汉字,学习更多的汉字,掌握更多的汉字,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和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古代的识字学习都是从我国传统的经典出发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都是古人识字的重要载体。在当下的语文识字阶段,老师也可以将这些经典文本引入到课堂当中,帮助学生学习新的字和认识新的字。展开具体的识字教学工作时,“象形字”、“形声字”这些传统的帮助学生理解汉字文化的知识就可以进行渗透,部首偏旁、造字方法很多。像中国的国字,就可以跟学生讲讲这个字的由来,繁体的国是外面一个框框,里面一个人持着戈(武器),代表着什么意思呢?是在这片划定为我的领土,也就是外面的方框,人拿着武器保护着自己的土地,这就是国字的由来。每一个汉子都有属于他的文化内涵。然后他又是怎么一步步演化称今天的简体字的,将文化知识蕴含在课堂的汉字教学中,加强文化内涵和故事性,增强课堂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汉字,理解汉字,学习汉字,掌握汉字。让学生发现汉字之美,更好的融入到课堂的学习当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另外在进行汉字教学工作时,教师也要经常在黑板上进行汉字的书写,小学阶段也是学生起步阶段,也是学生刚开始书写汉字的阶段,老师以简洁优美的正楷字体形式进行书写,让学生发现书写汉字之美,练习汉字书写的锻炼,提高自身的汉字字体水平。
2.2在古诗词的教学工作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小学语文中学习古诗词和古文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作者才会写出这样的文字。进而被吸引,主动去进行探索古诗词以及古文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不过,小学生的年纪都比较小,对于很多内容可能不能一下子都明白,这就需要老师及时的进行讲解,答疑解惑,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让学生明白,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进行解答,选择一些适合他们年纪的古诗词进行学习。比如,农忙时节可以让学生学习《悯农》这首古诗,让学生通过古诗,了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告诉他们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粮食的珍贵,让他们珍惜当下,珍惜粮食,拒绝浪费。让学生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弘扬。
2.3以课外拓展为主丰富课堂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中为了实现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效渗透,实现小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提升,教师不仅要深入挖掘教材资源,还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超出合理的切入点,在课堂中展示更多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理解能力的传统文化元素,以此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丰富。例如在学习《司马光》一课之后,很多小学生会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产生浓厚兴趣,借此机会,教师可以向学生更多的讲述蕴含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也可以鼓励小学生将自己掌握的小故事在班级上进行分享。例如可以让学生讲述孔融让梨、刻舟求剑等小故事。通过对这些话题故事的拓展不仅能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同时也能让学生得到扩外阅读拓展,积累大量知识。
2.4读诵经典,让学生走进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通过读诵经典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民族气节和作品的民族精神,同时还可以使自己走进经典、走进传统文化,并自觉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但是,需要注意和指出的是,在指导读诵经典时,不能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死记硬背不仅无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会致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产生厌恶情绪。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是通过引入古代故事、多媒体展示或唱诵式等方式读诵经典,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经典之美”。例如,在讲解李白《关山月》这一经典古诗时,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表达的思想意境,教师专门指导学生以龚一老师演奏的《关山月》为蓝本进行演唱。由于歌曲节奏和情感的作用,学生不仅大幅度提升了对诗文的记忆速度,而且还很好地把握了诗中苍茫、悠远等思想意境。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热爱经典、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又能使经典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彰显更大的活力。
结语
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它对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意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教育,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安涛.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有效融合策略之浅析[J].才智,2020(16):62.
[2]管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名师在线,2020(19):78-79.
[3]何守勤.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的渗透[J].文学教育(下),2020(06):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