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2期   作者:张桂英
[导读] 发散性思维能力是重要的思维能力,而想象力可以对学生灵感产生激发作用,
        张桂英
        长寿实验一小401220
        【摘 要】
        发散性思维能力是重要的思维能力,而想象力可以对学生灵感产生激发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则对之必须加以保护、培养、唤醒,以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唤醒他们的想象能力,对学生开展各种想象加以有意识的鼓励,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想象 发散思维
         “夫识者有限,而思者无限,孰高孰下立判。”而一系列实践活动也证明了:想象力是知识的活化,更是人在追求、愿望、智慧、知识等层面的延伸与拓展。而几乎所有创新活动和思维都和想象密不可分,鲁班从苣草的叶子边缘想到锯子;瓦特由沸水不断冲击壶盖想到蒸汽机;好莱坞的巨额票房收入,实际上同样是想象力所创造的现实财富。宇航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也是以人的想象力为助推器的结果,想象力可以对学生灵感产生激发作用,而小学语文教师则对之必须加以保护、培养、唤醒,从而对学生开展各种想象加以有意识的鼓励,令其思维纵横驰聘、无羁无绊。
一、激发学生兴趣,展开想象翅膀
        创造力源于想象力,若是缺乏想象的话,各种发明创造都是空谈;同时,想象又是各种形式的创新的基础所在,若无想象,就没有各种发明创造;没有想象,就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名句;没有想象,每个人的生活都会变得乏味而又枯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二学段“要对自身的见闻和想象自由地、不拘形式地写出来。”第三学段则可以“写作一些简单的想象、记实文字。”同时也提到了“要有效地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展开想象和幻想,写出各种想象中的事物。”在习作指导过程中,以有利时机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想象的做法,一方面能够丰富写作内容、开拓写作思路,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文章更加蕴含丰富、意境深远、生动活泼。在此过程中,又能够帮助学生陶冶情感、升华认识。作为教师,一旦对儿童心理中爱想象这一特点有所忽视的话,往往会对儿童的创造力产生扼杀作用,更何况真正有童趣的作文必须含有想象的成分。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给读者留出一定想象空间的内容为数不少,而指导学生想象的一个最有效的载体就在于文本阅读――其同时也是“就地取材”写作想象作文的根源所在。借助于阅读内容,能够对不同角度的想象活动产生激发作用,同时也使得想象体现出其创造性。在课外阅读、阅读教学等活动中,如果可以真正引导学生基于实际生活来放飞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并在其间把握分寸,进行“小练笔”活动,往往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发智力、培养想象力、训练发散思维。
         如教学《蜘蛛开店》后,可以结合课后练习,设置一个小练笔,“蜘蛛还可能会开什么店?会遇到哪些顾客?结果怎样?发挥想象编一个童话故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展开丰富的想象,编制出各有风采的故事。这样的练笔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又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爱听童话等美妙的故事也是儿童的天性之一。而童话故事借助于其想象力而引导孩子进入一个想象中的世界。而作为小学生,往往对童话有着很深的感情和爱好,故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应给学生以阅读童话故事的机会。对童话接触多了,孩子们也了解了童话的特点,感到童话贴近自己的生活;在习作中充分发挥童话所拥有的各种优势,令学生编写、讲述童话,从而培养和发展想象力、引导和启迪想象、诱发写作欲望。因此,童话单元的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听童话故事,编童话故事,讲童话故事,在各种情节的故事中去展开想象,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唤醒发散性思维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世界变得多姿多彩,人们的思维方式也由古人的单一性思维发展至多维和发散性思维――这同样是“创造型人才”在当今社会必备的物质基础和思维方式。具体地说:就是要求现代高素质的人才具备全方位的观察力及解决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具有举一反三,灵活变通的多维性思考习惯和创造能力。
        所谓“发散性思维”,指的是对同一问题出现的不同解决方法和看待方式。托朗斯先生在其作品中将“创造性思维能力”概括为“对问题进行重新组织和提炼,对问题中的遗留因素和不足之处的敏感,具备一定独特性、灵活性、流畅性的思维能力。”由此不难看出在人的素质教育中“发散性思维”――即创造力的培养的重要性所在。
        发散性思维是一条“时空隧道”,它能把不同的时间和时间紧紧相连,把根本不可能的空间相互交织,把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融为一个整体;发散性思维是大自然最天才的“调色板”,可以将不同的色彩和不同的季节组合,将不同的感官彼此交融,把不同的要素有序和无序地对接;发散性思维是人世间放荡无稽的“反叛者”,它不一定必须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思维,它常常反常规的出现,“大吃一惊”是它的姓名,“无章可循”是它的本性,“不服管教”是它难以合群的致命弱点。
        发散性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最自由的最高思维境界,是人类天才(从教育学的角度讲每个人都是天才)的自由发挥形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跳出”先前的“培养庸才的怪圈”,以素质作为切入点,着眼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开发,造就“厚度型”、 高素质的人才,方可和时代要求相互符合。
三、将课堂教学气氛民主化和宽松化
        我国的传统教学,由于深受师道尊严的影响,专制作风多于民主意识,表现为教育文化是一种控制性文化,教师文化是一种权威性文化,教学文化是一种灌输性文化。课堂教学中的“民主化”是针对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家长制”,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之弊而提出的教学观念,要求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课堂教学应通过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来发展学生智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正所谓“闲暇出智慧”,语文课堂上,作为教师更应该富有情感地教学,把微笑和亲切自然的语言带入课堂,在启发、感染等环节中做到“趣味盎然”,对每一名学生的闪光点加以“积极捕捉”,放下“高架子”,在多表扬、重鼓励的教学风格中形成民主的师生关系,将课堂教学气氛民主化和宽松化勇于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平等交流”, 为学生付出真挚的爱,真诚喜欢每一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给学生当一名“良师益友”。
         首先,我们要多一些微笑。每一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况且他们都是一个个可爱的孩子,他们的优点反映在不同的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堂上要善待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微笑是最好的“调剂师”,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谁都希望看到别人的笑容。特别是教师,在课堂上亲切的笑、鼓励的笑、理解的笑、信任的笑,都能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把和谐的微笑洒向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亲其师”才会“信其道”。
    其次、我们要多一些鼓励。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从多方面评价学生,要随时把握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恰当的评价。正如国家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所说“教师进课堂要准备一千顶‘高帽子’。教师要善于、乐于表扬学生,不要放过每一次表扬的机会。要随时把‘高帽子’抛给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恰如其分地使用一些表扬性、鼓励性、激励性的语言。

        【参考文献】
         【1】李洪玉.思维策略【J】.天津:百花出版社,2002
         【2】徐建平.论创造思维的本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