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燊
广西容县黎村中学
摘要:“设问”是教学课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师用得最多,最熟悉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来设置问题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还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就是因为把握不好设问的“度“,本文主要从时度、角度、难度、梯度、密度、广度、跨度和量度八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 设问 时度 密度 思维 效率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而课堂设问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要使“设问”成为一种课堂艺术,则必须恰当地把握设问的“度”, 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从时度、角度、难度、梯度、密度、广度、跨度和量度八个方面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由已知达到未知,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目的,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飞跃.
【时度】
要想使一节数学课取得圆满成功,设问时机的把握应该恰到好处.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思维活动是随着课堂的进行而发生变化的.因此,只有把握好设问的时机,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何为好的时机?主要表现在:当学生因为受旧知识的影响,而无法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的时候;当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当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时;当讲到知识的重点、难点需要突破的时;这时如果及时提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角度】
课堂中的“设问”也应该注意角度的把握,也就是切入点.角度选得好,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问题的设置应注意角度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这样才能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了问题的解决,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次,问题的设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这一角度出发.
【难度】
“设问”的目的是能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水平都有一个质的飞跃,实现由现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因此,提出的问题应该有适当的难度,如果问题过浅过易,虽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是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如果问题太难,学生答不出,就不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计的问题要深浅适度,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体现出知识的科学性、条理性,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未知到已知,步步深入.一般情况下要以中等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回答的难易程度为主的原则.而且问题的设置应该具体一些,便于学生回答.
【梯度】
问题的设置也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注意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深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设置一些辅垫性的问题,特别是对新提出的一些数学问题,应该先重温以前学过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仔细地联想,而且教师也应该适时地加以引导,并做必要铺垫,从而激发起钻研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同时也教给学生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考方法.
【密度】
整个课堂教学的推进,大部分是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实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中的提问越多越好,有的老师的课堂提问一个接一个,有的一节课多达30多个问题,这样多的课堂提问,不仅设问的质量难以保证,而且没有给学生流思考的时间,更谈不上能力和创新的培养.不仅如此,提出的问题过多,会产生两个不好的结果,一是容易使教师处于课堂表演的中心,忽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二是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逐步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堂提问的次数要适度,不能太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当然,如果一节课没有提问或提问过少,也同样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
【广度】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提问必须面向班级里的大多数学生.因此,设置的问题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能让大部分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后得以回答,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通过适当增加问题的梯度来增加问题的广度;也可变更问题的角度,使设置的问题具有更大的思维空间,从而增加问题的广度,这样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降低问题的难度,使更多的同学能够参与思考,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跨度】
问题的设也应该具备一定的跨度,也就是提问时既要考虑到教学内容,又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点”上的信息量,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面”上的信息量.当然,提出的问题也要考虑跨度的大小,过小,不能提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太大,由于学生不可能立即想起许多有关知识而难以作答,反而会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一般地讲,新授课时,设问的跨度要小,而在章节复习时,设问的跨度,应适当加大些.特别在高三总复习时,适当地增加问题的跨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量度】
数学课堂中的教学内容的多少(也就是量度)也应该恰当,过多与过少都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的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大纲内的与大纲外的,“大纲内的” 是指根据教学课时对教材分配的知识内容,这是课堂教学必须完成的;“大纲外的” 是指适当伸展的知识内容,以利于提高解题技巧、发展解题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知识时,除根据大纲、教参及教材确定的“大纲内”的外,应该设置课堂教学知识的“调控量”.在较顺利地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后,在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应该适当对知识延伸和扩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理解知识,总结规律,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同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不同水平的班级时,应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调整.
问题是数学思维的起点,也是数学思维的动力,能够科学地设计课堂问题,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就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