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2期   作者:梁梅
[导读] 结合我国特殊情况考量,我国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当和我国的现实需要进行结合。
        梁梅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朝阳中学232007
        摘要:结合我国特殊情况考量,我国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当和我国的现实需要进行结合。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当考量好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
引言
        问题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有明显的效果,对提升课堂效率有很大的帮助。高年级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通过游戏等有趣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生活问题的能力。
1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1.1创设课堂问题情境,要充分考虑其趣味性
        学习数学这门学科需要有强大的逻辑思维以及丰富的想象力作为支撑,但是小学生的各项能力都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并不能准确、快速地发现数学问题背后所包含的思想,尤其对一些复杂并且较为抽象的问题就更难理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会因为种种困难丧失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后半时期学习起来更加费力。小学数学的学习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数学素养的培养,但如果学生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没办法完成,就不用说能力的提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确保教学进度和内容的情况下,要转变教学方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贴近生活或者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树立数学与生活二者之间关系密切的意识。
        1.2问题情境创设要有层次性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层次性,若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第一应该培养其总结能力,并且对其逐步提升,不能过快追求成果。当学生面对一个难题时,教师应当对他们进行引导式探究,进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自主能力。通过这种层次性的情境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一个良好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发现题目中的层次性和贯穿性,并且懂得如何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能力以及接受能力设置情境问题,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价值和上课的喜悦。
2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问题情境教学的内涵与实际意义
        问题情境构建的核心在于问题的创设,而问题与情境是内外相连的关系。问题源分为四大类,社会现实存在的问题,学科学习的问题,生活中诸多因素影响的问题、跨学科活动的问题,这四大问题源中也有不足之处,不能全面的将问题囊括其中。教师应该注重问题源的分类,通过上网查询各种资料进行学习,为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寻找问题的方向,这样有利于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和环节的设计。脱离和存在是问题情境的两大构建方法。脱离是指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要求脱离于现在所处环境的束缚,联想到启发学生的问题,在抽象思维中为学生提出简单易懂且具有引导性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而存在是指给问题构建情境,将问题作为主体,通过想要提出的问题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模式,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在情境中找到答案。
3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构建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
        3.1通过趣味性的游戏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性格、学习能力等尚未养成,因此,如果单纯地依靠枯燥的知识讲解,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输出相关的知识和学科内容。但是这种方式很难让学生对数据知识的学习有较高的积极性,也就无法使他们发现数学的魅力所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有趣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来吸引他们的兴趣。为此,在今后的情景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游戏设置问题情境,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真正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从而在一种相对放松愉悦的情境中学到知识,增长能力。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着重加强对学生游戏状态的观察,这对于学生个性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数字拼图游戏,教师可采购一些一百以内的数字拼图,将数字顺序完全打乱,分好小组,假如是十个组,那么每个组分配对应数量的数字,每个组分别用最快的时间将手中的数字拼到对应位置,轮流进行,用时短的小组获胜。小学数学游戏玩法多样,教师可根据授课情况具体采用。
        3.2充分发挥微课教学的优势,为学生创设特定的学习场景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育方式都比较固定,学生对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丧失了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被动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微课创造性地改进传统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他们逐渐爱上学习。如当学生在听教师讲解与微课视频的学习中掌握了一定的能力之后,便会对重复的知识产生厌烦之情,教师此刻也难以进行课程的讲解。而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知识讲解完毕之余为学生传授一些拓展性的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加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3构建故事化问题情境
        数学这门学科在部分学生的眼里较为枯燥,且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教师采取单一地讲解课堂理论知识的方式,难以让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在课上容易出现走神的现象。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喜欢听人讲故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生理年龄特征,在课上积极为学生构建故事情境,从学生喜爱的动画片出发,将数学问题融入到故事情境中,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理解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新教材六年级上册关于圆形的学习中,首先,在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地球是圆形的”故事来源,引出圆的定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圆形建筑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圆形在生活中的美,意识到数学对于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形成数学存在于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基本认知。
        3.4在开放式问题的基础上创设教学情境
        在开放式问题的基础上创设教学情境是深受教师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能够向学生呈现多元化的教学设计,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发散思维。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再设计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怎样可以画出一个标准的圆?”让学生在观察和动手实践后去了解圆,而非直接接受指定的概念或答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际上,很多学生都无法徒手画出一个标准圆,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绳子和彩笔进行示范画圆,并故意不把绳子拉紧画出一个椭圆,然后提问:“为什么绳子不拉紧就画不出一个圆圆的圆呢?”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最后得到“圆中所有半径都是相等的”这一原理,学生便会明白如果绳子没有拉紧,就无法画出一个半径不变的标准圆。在这样的演示和交流过程中,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画出一个标准圆的方式,更关键的是,学生充分了解到“圆中半径都是相等的”这一基本原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中的构建,符合新课改的需求。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创设创新型课堂,充分利用问题型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问题中探索知识,保持学生对未知知识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源泉动力。同时,教师在课下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在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构建问题情境的原则下,开展问题情境的教学,积极制订课程规划,保证课堂的稳步进行。
参考文献
[1]朱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0(01):6.
[2]郭锦萍.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0(01):2.
[3]李维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9(99):45-46.
[4]杨在礼.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3(09):239.
[5]马得财.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家长,2019(03):1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