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导学案的设计探究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2期   作者:何桂银
[导读]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导学案能让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
        何桂银
        广州市增城区增江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导学案能让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导学案的设计应以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以及课本为载体。导学案的设计一般包含:学习目标、自学指导、当堂训练、当堂检测四个环节。
        【关键词】小学数学  导学案   设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导学案的设计应以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以及课本为载体。导学案的设计一般包含:学习目标、自学指导、当堂训练、当堂检测四个环节。
        一、学习目标应简洁、明确。
        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应有所区别,教学目标应包含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语言应该明确、简洁,尽量使用第一人称,如“我能做到......”、“我要学会......”等。如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的学习目标设计为:1.我能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2.我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这样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认识吨,知道吨与千克的进率是1000,学习能力要求是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二、自学指导内容要丰富,具有层次性。
        自学指导是导学案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的设计要呈现老师的引导过程。在设计导学案时,往往会出现如下问题:一是没内容设计,直接把课本的情境图黏贴上去;二是没有指导性,内容过于简单,整个设计没有从一步步、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自学;三是设计的内容过于复杂,排版过密。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在编写自学指导时,应注意内容丰富,具有层次性。如《小数乘整数》的自学指导设计为:
        活动一:自学教材第2页例1,理解图意。
        1.有(  )位同学去店里买风筝,3.5元的每人买一个需要多少钱?列加法算式(   ),列乘法算式(   )。
        2.请你算出算式的结果。
        (1)计算方法一:把3.5元分解成3元和5角,3元×3=(  )元,5角×3=(  )角=(  )元 ,(  )元+(  )元=(  )元
        (2)计算方法二:把3.5元转化成35角   httP://WwW.Lspjy.Com
                3. 5元              3  5 角
              ×   3              ×   3    
               1 0. 5元           1 0   5 角
        3.计算的结果:3.5元×3= (   )元
        4.试算:3.5×7=
        活动二:自学教材第3页例2。
        1.计算0.72×5时,先将0.72扩大到它的(  )倍,变成72,计算出72×5的积后,将积缩小到它的(  )得到0.72×5的积。(2)小数末尾的0可以(  ),得到(  )。
        2.竖式:       0.7 2
                      ×  5          
        活动三:合作探究、归纳方法
        小数乘整数,先转化成(  )来计算,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  )边起数出(  )位点上小数点,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活动一通过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理解题意,分别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这样的呈现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接下来让学生尝试计算方法:一是先把3.5元分成3元和5角,分别用3元乘3得到9元和5角乘3得到15角,把15角转换成1.5元后再加上9元得到结果10.5元。通过转换单位,把新知识换换成已学知识计算,整个过程学生都能自主完成。二是把3.5元转换成35角,要算的就是35乘3,学生很容易算出105角,再把105角转换成10.5元。最后试算,让学生的自主探究得到训练。活动二是应用小数点的移动进行计算:先把0.72扩大到它的100倍,得到360,因为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100倍,积也扩大到它的100倍,要使结果不变,积要缩小到它的100倍得到3.60,最后让学生把3.60末尾的0也去掉。活动三是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方法。三个活动逐步呈现例题1、例题2以及方法的归纳,整个设计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自学《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算法。
        三、当堂训练的设计有梯度,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当堂训练的设计要有梯度,还要有拓展题目,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要让学困生解决自学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又要拓展优秀的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如三年级上册《减法1》的当堂训练设计为:
        1.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38-256=            392-178=             940-59=
        2.给小蜜蜂找花朵。
        
       
        
        3.科技园内上午有游客892人,中午有256人离开。下午又来了403位游客,这时园内有多少位游客?
        第1题是本节课的重点练习列列竖式计算,让全体学生得到基础训练;第2题需要学生通过计算出结果后给小蜜蜂找到家;第3题时综合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设计既针对了本节课学习的减法进行训练,又有一定的梯度。最后一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当堂检测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当堂训练作为检测学生学习的手段,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能检测与反馈本节课学生学习的结果,以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进一步改善教学。在设计当堂训练时,应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由浅入深的进行设计。如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当堂训练设计为:    
      1.看图填空
    (1)      

        2.柏树有8棵,松树的数量是柏树的6倍。
        (1)松树有多少棵?       (2)松树和柏树一共有多少棵?
        在设计导学案时,依据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数学课本,设计好学习目标、自学指导、当堂训练、当堂检测这四个环节,让学生学有所依,逐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数学.三年级上册.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2016.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