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炳源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东城街石板小学511510
摘要:小学数学作为众多学科中比较难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学生数学成绩的“两级分化”现象,主要体现在数学成绩好的同学一直遥遥领先,但是学不好的同学却表现出极为糟糕的数学成绩等。故本文主要探讨小学数学“两级分化”现象的原因,并针对性提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两级分化;对策
一、引言
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学习阶段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实际状况则主要表现为:学生觉得数学学习困难、数学学习枯燥乏味等。数学学科有其学科特点,也有学习规律,但是却发现不同学生的数学效果有着天壤之别,以一个班级的数学学习情况为例,有的学生是在班级中名列前茅的存在,有的学生属于中游水平,但有的学生却只能考几分等,呈现出“两级分化”的现象。该现象值得所有教学工作者深思。
二、小学数学“两级分化”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学习习惯
关于数学学习习惯,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的确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尤其是成绩长期优异的学生和一直以来都学不好的同学,的确存在非常大的区别。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主要表现为课堂听讲认真,能够积极配合老师教学,课后也能够及时完成数学作业等,此外该类学生对自己也有着更高的要求,甚至会主动要求补课等;但是成绩差的学生却经常出现散漫的学习状态,抵抗老师,不按时完成数学作业等,甚至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等。
(二)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面对数学学习展现出来是积极学习的态度还是敷衍了事的学习态度等。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整体上表现出更为积极的探索欲望,而且对数学学习具有更强烈的兴趣和认可度,他们会对习题展现出钻研的态度,也更加谦虚等;成绩不好的学生则觉得数学学习无聊乏味,且展现出这个不难,只是我不愿意做的傲慢态度等,他们不太在意自己的数学学习等。[1]
(三)学习方法
数学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确具有截然不同的学习方法。
如成绩优异的学生对于数学概念、数学科目的理解往往更加清晰和深刻,他们不仅注重习题的练习,更注重挖掘背后的数学原理等,他们会主动归纳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等;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则表现出紧张、否定自我的现象,他们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比较弱,更加依靠教师的教学指导,此外,几乎不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只能完全套用解题模板等。[2]
三、解决小学数学两级分化的对策研究
(一)培养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有其学科特点,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重要。虽然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差别,但是就数学学习而言,某些习惯是共用的。首先,学生应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要按时完成数学作业等;其次,建议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习惯等;建议数学成绩比较差的同学,可以使用数学错题集,将自己经常犯的错误记录、归纳、总结起来,并作为自己的学习工具等。
(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数学学科本身是逻辑性较强和态度严谨,故建议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等。如学生在进行习题练习过程中,要使用草稿纸进行演算,做完习题之后要记得检查等;遇到不会的题目,应该本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积极向老师请教等,并能够和老师说出自己的思路(即为什么要这么做),明晰自己的求学需求等。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在从事数学教学过程中,展示出数学学科的魅力,如态度严谨等。
如在讲解“连续减法”的习题时,教师可以借助现有的习题为学生展示出如何审题、做题、检查的完整流程,对于每个步骤都要详细的讲解等,便于学生掌握基础的学习态度。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数学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解题思路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等。关于数学解题思路的培养,对于任何一个学生而言都非常重要,第一步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论题目难易程度如何,都要能够淡然处之;第二步让学生具有审题思路,要做到梳理题目条件,明确解题目的,考查的是哪些知识点等,然后展开计算;第三步,要做到严谨的演算,和核实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是否与题干要求一致等。
例如:在圆柱的体积计算中,学生应该先做到用铅笔将数据标注在图形上,常见需要标注的内容为:半径、高,进一步就需要学生联想到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就需要开始计算,因为该类计算相较于其他计算有所区别,难度稍大,所以学生要尽量进行严密的计算等。该解题完成之后,要带领学生回顾基础概念、演算过程等。
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即使教师沿用一样的教学模式,但是也还是难以避免学生出现成绩“两极分化”的情况。本文认为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主要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故分别从以上三个方面提出了策略应用方案,认为基本的学习习惯要做到认真配合教学进程,学习方法中比较重要的是掌握解题思路等。希望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能够有所获益。
参考文献:
[1]陈燕.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学习习惯转化及成绩提升策略[J].文渊(高中版),2020,19(1):969.
[2]刘冬梅.问题意识下探讨小学第二学段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及提出问题能力提升策略[J].读与写,2021,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