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芝兵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江苏 宿迁 223800)
【内容摘要】 物理课堂组织好习题教学至关重要,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习题教学应该在“多”字上下功夫,即练习要题有“多”变,选题要题有“多”解,分析要析有“多”法,总结要“多”题归一。
【关键词】 课堂 习题教学 技巧
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巩固知识、训练方法、发展能力的诸多功能。有效的习题教学,应能充分释放习题教学功能。习题教学过程,主要包括选题、分析、练习、总结等环节。教师如能在每个环节上“多”起来,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和锤炼。
一、练习——要题有“多”变
为了深化例题的功能,需安排一定量的习题加以训练,题目可在例题题设条件或设问上做一些拓展和延伸,对学生进行“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的变式训练,帮助学生彻底理解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变式思维的能力。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1 如图1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轻弹簧上静止不动,当用力F使其竖直向上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图2所示的四个图象中,哪个能反映在物体脱离弹簧前的过程中,力F的大小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
分析 因物体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所受的拉力大小与时间的关系为
:因此应选B答案。
例2一个弹簧台秤的盘质量和弹簧质量不计,盘内放一物体P 处于静止,P的质量m= 12kg,弹簧的劲度系数k= 800N/m,现在给P施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使P从静止开始向上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头0.2s内F是变力,在0.2s以后F是恒力,g= 10m/s2 , 则F的最小值是 N,最大值是 N。
分析 因秤盘的质量不计,所以当弹簧伸至原长处物体与弹簧分离,力F由变力变为恒力,开始时力F最小,物体P与秤盘分离后力F最大,可求得:
Fmin =90N,Fmax=210N。
例3如图3所示,质量mA =10kg的物块A与质量mB =2kg的物块B放在倾角为θ= 30°的光滑斜面上处于静止状态,轻质弹簧一端与物块B连接,另一端与固定挡板连接,弹簧的劲度系数k= 400N/m,现给物块A施加一个平行于斜面向上的力F,使物块A沿斜面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已知力F在前0.2s内为变力,0. 2s后为恒力,求:(g= 10m/s2)
(1)力F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2)力F由最小值到刚达到最大值的过程中,物块A所增加的重力势能
分析 由于考虑B物体的质量,A、B两物块分离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此时A、B两物块间相互作用力为零,加速度相等。分离前,力F为变力,分离后,力F为恒力。开始运动时,力F最小,两物体分离后,力F取最大值。
设物块A向上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开始时:弹簧的压缩量为
从A、B物块开始运动到刚分离两物块发生的位移大小为:
两物块刚分离时:弹簧弹力大小为
F=kx=k(x1 -x2) =60 – 8a(N),
B物块所受的合力为
F合=F- mBgsin30°=mBa,
可得a =5m/s2。由此可求得Fmin = 60N,Fmax= 100N。
在力F由最小值到刚到达最大值的过程中,物块A上升的高度为:
h=x2sin30°=0.05m,
由此可求得物体A增加的重力势能为:
例4 如图4甲所示,一根质量可以忽略不计的轻弹簧,劲度系数为k,下面悬挂一个质量为m的砝码A,手拿一块质量为M的木板B,用木板B托住A往上压缩弹簧,如图7乙所示,此时如果突然撤去木板B,则A向下运动的加速度为a,(a>g),现用手控制使B以加速度a/3向下匀加速直线运动,
(1)求砝码A做匀加速 直线运动的时间
(2)求出这段运动过程的起始与终止时刻手对木板B的作用力的表达式。并说明已知的各物理量间满足怎样的关系,上述两个时刻手对木板的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分析 在A、B 两物体分离时,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为零,加速度相等,A物体匀加速运动结束。从A、B开始运动到A、B刚要分离,砝码A发生的位移大小为
:,由可得:A物体做匀3k加速运动的时间为:
分析匀加速运动过程的起始时刻和终止时刻物块B的受力情况,规定向下为正,开始时:设手对B木板的作用力为F,对于A、B整体
上述例题由定性拓展到定量,由不计托盘质量展到考虑弹簧拴接物体的质量,由竖直向上运动拓展到置于斜面上向上运动再到竖直向下运动,步步加以深化。
二、选题——要题有“多”解
习题教学,首先要选择好习题。在选择习题时,在关注典型性同时,尽可能选择存在有多个解或有多种可能的题目。这样的问题,由于解的不唯一,可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缜密性。
例5 如图5所示,AB为光滑圆弧形槽面,B端切线水平,在B点静置一质量为m2的小球2,另一质量为m1的小球1从弧面某点由静止释放,下滑与小球2发生无机械能损失的正碰,碰后两球落到水平面,落点到B的水平距离之比为3:1,求两球的质量之比。
三、分析——要析有“多”法
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是唯一的,教师在分析时,可引导学生探索多种方案来解决。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最优的解题策略与思路,而且能促进思维变式的发展,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6如图6所示,半径为r,质量不计的圆盘面与地面垂直,圆心处有一个垂直于盘面的光滑水平固定轴O,在盘的最边缘处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 A,OA处于水平方向,在O点的正下方离O点r/2处固定一个质量也为m的小球B,OB处于竖直方向,现放开盘让其自由转动,问:转动过程中,当O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多大时,小球A、B转动的速度最大?
解法2将A、B两小球作为一整体考虑:质点组的重心位于A、B连线的中点C(图7),当圆盘转到OC处于竖直方向时,即 A、B系统重力势能最小时,两球的速度达最大,此时O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α等于∠A0C的大小。
以上两种方法,方法1是侧重于应用数学的知识求极值,方法2侧重于通过物理意义来求极值。
四、总结——要“多”题归一
许多物理问题,有不同的物理背景,但物理模型相同,或解决的方法相同。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做一-些比较、归纳,不仅可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美感,而且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7如图8 所示,A、B两滑块的质量分别为M、m,分别穿于光滑的足够长的水平放置的固定导轨上,两导轨平行,间距为d,并以自然长度为d的轻弹簧连接两滑块。设开始时两滑决位于同一条竖直线上,且速度为零。现给B滑块一个水平向右的冲量,使B滑块获得瞬时速度υ0,则以后A滑块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大小为 。
分析A、B弹簧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从B滑块开始运动到弹簀再次恢复到原长时,A滑块的速度达到最大。
。
例8 如图9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带有1/4光滑圆弧轨道的滑块,其质量为M,一质量为m的小球以速度υ0沿水平面滑上轨道,并从轨道的上端飞出,问:滑块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多大?
分析 小球与滑块相互作用,系统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机械能也守恒。当小球滑离轨道再落回轨道并滑离轨道时,滑块的速度达到最大,由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可求得:滑块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
上述两个问题,背景不同,但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系统的总动量守恒或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动能在与弹性势能或重力势能相互转化时,总量守恒,都属于弹性碰撞模型。通过类似的归纳,可加深对物理问题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
参考文献:[1]高文:《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03-304页。
[2]邓庆辉:物理习题应求一题多变.职教论坛,2000年12月。
作者简介:刘芝兵(1969—)男,江苏宿迁人,宿迁高等师范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物理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