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间传统工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教程走进艺术教学课堂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2期   作者:李娟
[导读]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和传承,校园是重要的基础和主要阵地
        李    娟
        江苏省靖江市实验学校                  邮  编:214500
        摘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和传承,校园是重要的基础和主要阵地。作为国家所提出的“非遗进校园”要求,是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的一种重要形式,积极鼓励非遗进入校园、走进课堂,在青年一代群体当中对非遗项目进行广泛的宣传、推广非遗所留下的文化瑰宝的魅力。学校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与接班人培养的重要基地,更是传统文化传承发扬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非遗文化;泥塑教程;学校课堂
一、泥塑教程走进艺术教学课堂的现实性
(一)泥塑教程走进艺术课堂的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现实性要求将学习的理论逐步引入课堂,成为推动非遗不断传承的重要载体。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非遗进课堂”的要求要落实到实践中,仍面临着许多现实化的难题、所要走的道路依然十分曲折与艰辛。面对现实化的困境与问题,亟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学校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参与。
(二)学校作为教育机构,资金较为短缺、师资较为匮乏
        面对市场经济现实化影响,教育部门的资金来源属于教育财政划拨形式,并且升学率与名誉效益对于学校所形成的经济性收益也存在有一定影响。泥塑教程作为“非遗进校园”的一项内容,在市场经济的收益以及学校就此方面的人才培养所形成的社会效应并不明显。因此,对于泥塑教程进课堂可以投入的资金也十分有限,基本上需要靠国家财政拨款的支持予以维持。同时,对于学校对于泥塑教程所需要的使用的硬件也无法满足教学工作地需要,如展架、模型等,基本无法达到“非遗进校园”所需要的学生培养规模。此外,作为师资的缺乏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泥塑教程需要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予以授课,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教师人员的短缺、教师待遇难以有效提升成为限制学校“非遗进课堂”最为重大的困难。即使可以邀请到非遗传承人、手艺人成为课程教授的主体,但教学经验的不足、非专业化的培训又会成为难以有效落实泥塑教程在学生中推广的重要中涵盖 。【1】
(三)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缺乏有效的自主创新力
        作为青年一代群体,更多的兴趣点落在了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所提供的便利,无论是网页浏览、视频观看还是网络游戏,都成为青年一代群体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内容。对于泥塑教程的非遗内容理解与关注,青年一代群体较为贫乏,对于美学所形成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未形成足够重视。

从学生群体的视角看,以泥塑手工技术为代表的“非遗文化”,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点共鸣。因此,学生对于泥塑课程教学缺乏有效的自主创新力,甚至不愿意将国家情感与民族情怀更多附着于“非遗文化”的学习。【2】此外,部分学生对于泥塑教程的学习缺乏长期的耐性,起初因兴趣而学习的动机会因为相对枯燥的手工工艺制作而逐渐消磨,无法完成一个固有周期的培训与学习。
(四)泥塑造型过于传统和抽象化,不符合青年一代学生的审美
        泥塑作为传统手工技艺,是以传统文化为底蕴而形成的艺术表现,泥塑的形象与造型会因为塑造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并且后期渲染的色彩也是极具有传统的艺术表现性。作为青年一代群体,更加注重个性化、新颖化,对于传统手工艺术形成的作品表现力,并不能够从内心予以完全接受,在审美的标准上与“非遗文化”的泥塑手工艺的审美标准存在较大差距。
二、泥塑教程走进艺术课堂的对策研究
(一)国家和教育部门加强专项资金投入,扩大宣传力度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需要国家与教育部门需要加强专项资金的投入,形成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在“非遗文化”课程的开设、专项教师薪金待遇、场地规模与硬件设施的扩充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和加强。此外,国家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利用互联网媒体技术,扩大非遗文化在校园的宣传力度,将非遗文化的精髓融入学生学习与生活中,审慎烙印在脑海里,形成强有力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与认同感。
(二)积极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意识
        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的基础,对与民族的发展与壮大有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引领力。泥塑课程走进校园,需要让学生通过思考、创新、技艺提升,对民族文化有着更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增强学生对于民族传统文化、非遗文化手工艺技术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并通过正规性教育形成学生对于非遗文化的严谨态度,注重民族文化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3】对于民族“非遗文化”的传承与自信,是对民族未来发展的自信,更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也是做到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道路自信的重要基础。
三、总结
        民间传统工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与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作为青年一代群体在校园学习当中进行非遗文化的学习和手工艺技术的练就,更是国家对于非遗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要形式。因此,作为教育部门应当加大对于非遗文化遗产利用民间传统工艺形式进行传承的机遇,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做好学生群体中的思想宣传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积极推动以泥塑教程为代表的非遗文化进入校园。
参考文献:
[1]李汉桥,杨海涛.“非遗进高校”与民间艺术活态传承的教学模式[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5)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屠霁霞,程婧.“南戏学”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