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媛媛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一中学 215011
摘要:《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香港女作家西西的成名之作,小说以内心独白的叙述方式,描述了一位从事遗体化妆这一社会边缘职业的女子对于命运、爱情和死亡的思考。本文试图从小说艺术的多元错位:人物之间的情感错位、人物自身实用价值和审美情感价值的错位以及人物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错位,进一步洞察其中的艺术奥秘。
关键词:错位;情感;价值;社会环境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以“我”的自知视角与意识流的叙事线索,构成了小说的多意义结构,揭示了命运、爱情和死亡三大永恒命题。这部小说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除了叙事方式的独特性、主题的深刻性以及西西本文天才的表现力以外,还因其主人公“我”与夏的情感错位、“我”的实用价值和审美情感价值错位以及人物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错位所构成的多元错位体系让人深思。
一、人物之间的情感错位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其实是不适宜和任何人恋爱的。”小说开篇的内心独白,让读者眼前出现了一个顾影自怜的忧伤女子。接着又出现了“夏”,一个即使随意微笑,也会让“我”魂飞魄散的男子,我恋爱了。夏是那么的快乐,而我一开始心中就充满了隐忧,我与夏一开始就存在着情感的错位。孙绍振说“小说形象的感染力在同一情感结构中的错位,曲折微妙而精致,情感线索错位越是丰富,艺术的感染力越是强烈。” 所谓“同一情感结构”是指人物之间至少要有关系,最好比较紧密,人际关系差距越小,感情层次之间存在错位,心理差距才能越大,形象就越生动,作品感染力也就越强。
在小说中,“我”与夏之间存在三次情感错位,三次都以简短的对话形式出现,同时伴随着我的内心独白,每一次都是我的忧愁与夏的快乐错位。正是情感的错位,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我”与夏的情感错位在小说一开头便埋下了伏笔,即使有怡芬姑母的前车之鉴,我仍然勇敢地与夏相爱了。我也并没有因为怕夏惧怕我的职业,就对他有所隐瞒,我带他去参观工作环境,想考验夏对我的爱情,是坚韧的爱还是“吹了气的勇气”,我把选择交给他。西西笔下所写的“我”是一个不完全服从命运安排的人,在命运带来的考验面前,选择直面命运,活出生命本真。“我”渴望有像夏这样的一个男子能给我忧郁的生活带来光亮,但“我”并不强求,这是人物塑造的出彩之处。
二、实用价值和审美情感价值的错位
艺术的价值在于审美,审美价值有其独立性,一般来说审美的情感价值不但与科学价值的真有矛盾,而且与实用价值有矛盾。情感的审美与认识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计较功利,没有实用的目的性。
小说中的“我”因为遗容化妆师这份特殊的工作,失去了所有的朋友。
“我”也曾经想过换一份工作,但我并没有,“太多的记忆使我不能从事这一项与我非常相称的职业”只是一个表面原因,更重要的是我内心的选择,是我对人生和自我的坚守。读者都能明白,只要小说中的“我”换一份工作,就能摆脱偏见,挽救友情,得到爱情,但这样的转化功利性太明显,是“我”所鄙视的行为。
小说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让情感价值超越了实用价值,获得了艺术上的自由。如果“我”屈从于社会的偏见,那么“我”的情感审美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人物的形象魅力也会因此削弱,因为其动人之处正是在于反抗命运的勇气。“我”希望找到一个和“我”一样因为爱所以毫不畏惧的良人。在这里,读者可以发现,小说主人公是勇敢、坚强、本真的女子,她所追求的是忠贞、纯洁的爱情。作者西西通过实用价值和情感价值的错位,既丰富了小说人物形象,也深化了小说的爱情主题。
三、人物与社会环境的错位
本文写于上世纪80年代,遗容化妆师这个职业并不普遍,即使在今天这个职业也依然鲜为人知。正是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使得“我”与怡芬姑母的命运马车朝着似乎相同的方向驶去。
怡芬姑母不是一个天性离群索居的人,年轻时候喜欢一面唱歌一面工作。她选择这个工作一方面是她对化妆兴趣浓厚,另一方面是她知道“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工作,并没有人世间的是是非非,一切的妒忌、仇恨和名利的争执都已不存在。”怡芬姑母把这份职业看得很平常,甚至有些高尚,但她没有想到那个曾经起誓说无论如何都不会离弃她的人,“在一群不会说话,没有呼吸能力的死者面前,他的勇气与胆量竟然完全消失了,他失声大叫,掉头拔脚而逃”。是他对这个职业的偏见导致爱情的破碎,也导致了怡芬姑母性格的转变。
而“我”,一个从小由怡芬姑母养大的孩子,怡芬姑母把她的技艺传授给我,选择我作她的继承人。我不怕这个职业,但我的朋友害怕,我终于也没有朋友了,渐渐习惯于保持沉默。我愈来愈像怡芬姑母,我和姑母都预感到我的命运和她的命运相同。
“我”和怡芬姑母只是作了社会分工下的一份边缘职业,但我们靠自己养活自己,问心无愧。但这样一份“不用像别的女子一样养活自己的工作”却使人们恐惧万分,而那些依靠别人养活自己的女子,人们倒是乐于与他们交往。我与怡芬姑母对职业的选择与坚守和世人对遗容师的偏见导致了人物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错位,错误的认知暗含了作者对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思考。作文文学形象,人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与人的个性、人的选择分不开,人的选择才是人的社会本质的核心。艺术的感染力之一在于所传达感情有多大的特殊性,西西笔下的人物内心有一股不可抵抗的信念,有自己的选择和坚守,因而更能打动人,更能让读者产生思考。
结语
三毛说:“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文中的主人公在命运、死亡和爱情这三个文学的永恒主题下,凭借着自己的一己之力,活得真诚、执着、有感情、有思想。作者西西以娓娓道来的笔触满足了世人对遗容化妆师的好奇,向我们展示了社会大分工下处于社会边缘职业的工作者的爱情故事。小说开放式的结局,没有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却是最好的结果。是走还是留,让每一个像“夏”一样的读者去选择、去深思……
参考文献:
1. 孙绍振.文学解读基础[ M]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
2. 列夫托尔斯泰著.刘岩 赵雷平等译. 艺术论[ M] . 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