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梅
福建省屏南县光华小学
“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反思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认知结果的监控和体会,数学的理解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而领悟又靠对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思考过程,更是对自己的思维活动和经验的反思过程。一个人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善于反思、总结经验、扬长避短,那么他一定比有同样经历的人有更加丰硕的收获。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提高主体意识,自主地进行学习,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所以,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离不开反思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进行反思。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一、创造机会引发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数学教学走到今天,注重的已不再是结论,而是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为此,教师应积极创造和寻找可供学生反思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常规活动的内容及程序,我在教学中分以下几个阶段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1、学习新知前反思。在学习新知前,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在记忆中搜索、反思以前所学的类似的内容、情境、方法,从而猜想本课内容的探究方法。如我在教学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后,学生掌握了剪、拼、割、补等方法。体验了“转化”的思想,在后面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和“梯形面积的计算”中,我只是简单地引导学生反思上节课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回顾中迁移,在反思中猜想,非常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同时,学生也深刻体会到了反思的优势所在,对于他们来说,新知已不新,通过反思,完全可以自己学会。
2、学习新知中反思。数学学习过程是依学习内容不同而不同的。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即概念、计算、解决问题。由于类型的不同,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则不同,那么教师让学生选择的学习方法和反思方法也就不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课教学,已不再把计算法则提炼成要点形成书面的文字了,但在实际的计算中还是得遵循法则。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反思:计算这道题要注意些什么?这一问不仅是要学生反思计算法则,而且还要说出他们在计算中容易出错、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教师再去纠错、点拨。在概念课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反思这样几个问题:(1)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概念?这个概念的关键字词是哪几个?(2)我能举几个符合概念的例子吗?(3)我能举几个不符合概念的例子吗?(4)这个概念和以前学过的哪些概念有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学生读完题目后,我常引导他们反思:(1)知道了哪些条件?问题是什么?(2)哪些条件间有联系,可以求出什么?(3)要解决这个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4)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3、学习新知后反思。在学习新知后,我总是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经验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方法、学习收获进行评估,对学习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自我提问:(1)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2)我有什么不懂得地方?(3)我能完成有关练习吗?(4)这节课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5)我能提几个问题吗?我还想知道什么?而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一堂课的重难点,如果学生还有什么不懂得地方就要告诉他们应采取什么策略(看书、问老师或同学)。当然,我们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把本节课学过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使他们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在比较中引导学生反思自与他人的学习差异。
不容质疑,学生个体之间由于各种因素而存在着差异,在解决问题时也有各自的策略。每当这时,作为教师的我都不急于评判。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获取知识的经历,与已有的知识基础,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验证自己的想法,并对他人的解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反思:“这些解法跟我的解法比较怎样?”“这种解法我为什么没想到呢?”“这些解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在与他人对比中向他人学习,在学习中批评地进行反思,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锤炼了思维,也使所学知识更加深刻,更加系统化。如:我在教学“十几减九”时,出示例题:“15-9”,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说:从15往前倒着数,15、14、13、12、11、10、9、8、7,所以结果应该是6;有的学生则是通过摆小棒,先摆15根小棒,拿走9根,就剩下6根;有的学生是想9+6=15,所以15-9=6……学生在出现众多的解决方法后,我接下来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比较,感悟各种算法的优点,并找出其中一些方法的不足,从而在头脑中建构起自己理解的,可以接受的,喜欢的算法,优化了策略。
三、在点拨中引领学生反思学习中的错误.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现偏差与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在于教师要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有一次,学生在完成一道填空题:0.97÷0.12=8……( )时,大部分学生填的是"1",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我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很快找到了三种判断错误的方法:①余数1与除数0.12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填"1"是错误的;②余数1与被除数0.97比,余数比被除数大,说明填"1"是错误的;③验算:8×0.12+1>0.97,说明填"1"是错误的。紧接着,我再带着学生分析,找出正确的余数。由于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0倍,虽然商不变,但余数是被除数扩大100倍后余下的,所以余数也扩大了100倍,正确的余数应该把1缩小100倍,得0.01。上面的例子中,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中选取错例,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反思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最终解决了问题,深化了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对于解答错误的题,一般情况下在题目旁边打上"?",对于学困生,除了"?"我还运用评语进行适时点拨,以帮助学生反思思路,学生通过反思能改正的则再给他打上勾,或针对不同的学生写上不同的鼓励性语言。学生尝到成功的乐趣,对于下次的错误就有了自觉进行反思的动力。
四、鼓励学生写好数学日记促反思.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平时在数学学习中的点点滴滴进行反思。如对某题独特的解法,对某个知识有创意的见解,对某个知识点的质疑、释疑,对某方面知识的新发现等。这些,都可以用文字记载下来——这就是在写数学日记。在写数学日记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进行思维梳理,再反思,使之更系统化,并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的过程。当然,也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进步与不足,这样,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