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疫情期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教学模式与实效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2期   作者:王浡伊 许珂 何静 周羽
[导读] 本文基于疫情防控背景,以苏州科技大学的师生为例
        王浡伊  许珂  何静  周羽
        苏州科技大学  215004
        [摘要] 本文基于疫情防控背景,以苏州科技大学的师生为例,对高校线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和实效性进行研究。本文首先点明了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相关方针政策、目标以及出现的问题,再结合在线教育的时代机遇和模式优势,从国家、平台、学校、教师、学生五个方面提出提高线上思政理论课实效性的建议,最后总结出翻转课堂+课中提问、课后随堂测验这一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线上教学 模式 实效性
一、调查背景
        2020年3月,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学校开学延期,各项教学任务无法如期开展。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根据《教育部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相关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大中小学开展“停课不停教、不停学”。高校响应国家要求开展线上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其中之一。本论文就是针对高校线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
        线上教育起源于萨尔曼?可汗创立的可汗学院,最初以网络影片的形式开展。1998年教育部下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标志着“网络高等教育”的正式确立。2003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行开放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2012年起,Coursera、edX、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网易云课堂等在线教育平台兴起,各大高校也纷纷加入,掀起了新一阵在线教育开放的高潮。近年来,腾讯课堂、腾讯会议、云班课、学习通、钉钉等在线教育软件也逐渐成为热门的教学工具,并在疫情期间开展网络教学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近十年来,针对线上教育的研究较为广泛和成熟,而针对思想理论政治课的研究较少。从线上的角度来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大方向的研究远远多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针对性方向。本论文基于疫情防控的背景,聚焦高校线上思政理论课,针对其教学模式与实效性进行探讨。
二、调查过程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以苏州科技大学为例的在校大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并对参与线上思政理论课的大学生以及高校教师发放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形式为无记名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涵盖五门必修的思政理论课程,且样本涉及专业广泛,样本的高校所在地区主要集中在江苏。       
(二)调查方法
        为了更好的研究疫情防控情况下线上思政课教学模式及其实效性,本论文运用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文献法等调查方法。首先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定量统计分析,使调查结果更具针对性、可行性。其次针对疫情期间参与线上思政课学习的在校大学生发放22份学生自我评价的访谈问卷,针对疫情期间从事线上思政课教学的高校教师发放10份教师教学效果自评的访谈问卷。调查研究的同时,研究人员参与体验了多堂线上思政课,观察并记录了多种教学模式,对其实际教学效果有一定的自我判断。本文参考大量文献,旨在使调查结果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
(三)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对于促进思政理论课更有效展开,有68%(57人)认为应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23%(19人)认为采取线下的方式,9%(8人)认为应采取线上的方式。由此可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得到普遍认可,存在一定的发展前景。

        调查显示,对于线上思政课的成效,有47%(18人)认为教学成效一般,21%(8人)认为有一点成效,21%(8人)认为成效显著,11%(4人)认为没有什么成效,说明大部分学生对线上教学效果较为满意,但离达到教学目标所要达到的实效还有一定差距,仍需提高线上思政课教学质量。

三、客观条件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
1.国家方针政策要求
        大学时期是不断吸收各个学派、各种思想养分的成长期,也是形成、选择自己价值取向的关键期。【1】党和国家正是意识到了这一时期的重要性并寄予了当代新青年很大的期望,格外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断从方针政策上给予支持和鼓励。
        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实现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全流程管理等各项标准。强调要把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重视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和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高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要求思政课教师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个要”既是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的要求,更是对全国思政课教师具体工作的指导,为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2.目标:
(1)学习基础理论知识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人才的基石和核心课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本科阶段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这五门课程,主要进行基础理论的学习。
(2)培养社会热点分析能力
        社会热点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且对社会的影响具有多样性。在思想政治课当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可以促使大学生看待社会热点问题视角多样化,从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民族精神以及时代精神高度进行解读。【2】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主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大学生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观念正确的认识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对国情、社情以及民情的把握看到其本质。
(3)加强学生道德品质培养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宏观上是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微观上是为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过程,要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影视剧作品、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困惑。【3】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培养,为其成长提供有效帮助。
3.出现的问题
(1)课程本身吸引力不足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几乎都是理论知识,对于大学生而言难免显得枯燥乏味,而教学相关的数据、图片、案例及视频也太过陈旧。而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变得多样化,学习到其他高校思政课的内容。【5】因此,单一的理论教学和简单的多媒体使用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无法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
(2)过于强调理论本身,缺少实践结合
        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知不充分,有的主张“理论教学是关键所在,实践教学则无关紧要”。这种思想认知的偏差直接阻碍了学校基层教师队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展开和深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是目前的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已经偏离了最开始的目的。学生们并没有从感性认知进一步升华到理性认知的过程。【6】
(3)传统、机械、单一的教学
        传统教育大多采取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教师在备课阶段会整理和筛选教育信息,然后通过课堂讲解迫使大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由于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均比较单一,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被忽视。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诉求,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无法使大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最新的知识,也不适应大学生内在精神的发展水平,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育方式已难以继续发展下去。【4】
(4)思政课程体系不够系统、完整、立体。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结构不够合理,缺乏整体性系统性。课程结构之间的有机关系不够明晰,缺乏选修课程的辅助补充,难以形成系统、完整、立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7】其次,课程内容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呈现拼凑、块状、无衔接等缺点,课程内容设置没有体现教育教学规律的递进性和层次性。同时,缺乏一些辅助选修课程的补充和衔接,有些课程内容解释现实、批判现实的功能缺失,说服力不够。
(二)线上高校思想政治课
1.时代机遇
        高校线上思想政治课是时代所趋,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 “互联网 +教育”已经在逐渐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使得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学校,甚至不再局限于特定地域和空间内。知识在网络上的传播和共享时代的到来,已使得每个人都可能非常便捷地接受来自全世界的知识与教育,并且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受众大幅增加,影响日益扩大,快速传播和共享是移动互联网络的典型特征,为提升思政课程教学效果,国内部分高校和教师已经着手在“线上教育”开始布局。比如清华大学已经将本科四门主干课程全部完成在线制作,在“学堂在线”慕课平台进行发布和使用,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也都已经制作发布了在线课程(慕课)以达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分享和传播。这都表明现在线上思政课的开展已经是各大高校积极实践的事情,也是社会和教育鼓励、具有很大意义的事情。
2.模式优势
        教学方式更多样。“互联网+教育”是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形成的新模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多利用新时代的互联网技术。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比如直播、软件互动、积极开展慕课学习、微课学习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效率。通过实时提问、实时测试,可以帮助教师即时掌握学生所学状况,以便更加具有针对性地施教。借助移动互联网络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有效地避免或减少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的无效教学状况。
        教学灵活度更高。相比传统学校教育,“互联网+教育”更灵活、更自主,只要学生想学,可以随时利用互联网技术,找到自己心仪的国内外优秀课程的资源进行学习,学生也能相对自由的安排时间。同时,利用互联网资源,每个学生都能学习到顶尖名校优秀的课程,资源共享程度大大加强。
        促进教育公平。就我国目前的教育来讲,依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西部偏远地区的高校,其教育资源无法和北京、上海等东部地区高校相比。线上模式的发展,有助于缩小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让普通学校的大学生也能够分享到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这也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享”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师生关系的模式下,教师为主导,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在线上模式下,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可以随时学习,随地学习,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教师进行学习,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教育改革理念“以学生为本”。【8】学生们都能学到自己想学的课程,可以不分学校、专业,学生拥有自主选择权。
四、主观问题
(一)教师存在的问题:
1.心理上:
第一,教师对课程态度的问题。
        当代社会,高校专任思政课程教师缺口较大,部分教师存在着既有本身教授的专业学科和科研任务的情况下,仍被安排教授思政课程。同时,思政课程是有着极大的涵盖面的学科,需要教师投入时间精力。在教师的精力有限的,他们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完善思政课,因此把教授思政课当作任务,对其的态度也就欠佳。
第二,教师与学生思维存在隔阂的问题。
        思政课是教师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课程。师生的生长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等是造成思维隔阂的主要原因。思维隔阂使教师在交流时的用语、上课的方式与学生所想不同,这样造成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也有所下降。
第三,对于线上授课的模式的陌生感问题。
        线上授课改变了往常的授课环境、授课方式,教师在课上面对着不熟悉的按键、难以操作的互动方式等等,使教师不能及时收到学生在课上的反馈。同时,线上授课对师生的客观条件如网速、电脑的性能、平台的稳定性都有较高的要求,这让教师必须适应这些条件下带来的不同于线下模式的麻烦。
2.实践上:
第一,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全面的问题。
        首先,思政课作为人文学科是需要有深度、有思考的讨论。教师既需要在交流时保持平等地位,但同时讨论并不是放任的,需要教师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以应对各种状况。其次,思政课的内容是随着时代而不断丰富的,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不少教师不愿意更新课程内容、接触学生世界,使课程与学生的思维脱离,造成了课程过于学术化表达、整堂理论灌输等问题。
第二,对技术操作不熟悉的问题。
        在疫情背景下,教师线上授课出现了不会签到、互动等操作的尴尬场面。首先,这表明先前授课形式单一。教师依赖于面对面的传统线下授课方式,没能有效利用线上教学的模式进行辅助教学;其二,这表明教师对线上教学接受程度不高。不少教师认为其操作过于复杂,这一模式是不可长期坚持和推广的,认为这只是特殊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的短暂的教学方式而不愿意花时间学习,使得本身能够为课堂带来便捷的教学方式没有有效运用。
        第三,线上资源储备不足且分散的问题。
        线上授课时,学习资源分布在不同的平台上,有时某门科目从布置任务、预习、上课、做题到考试就会用上五六个软件。同时,由于线上授课与线下有着不同节奏,教师还需要调整原本的教学内容、重新编排学习资料,补充线上教学资源等,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
1.心理上:
第一,重视程度不及预期的问题。
        思政课是极其重要的,对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有着指导意义。思政课是必修课,却出现了与其关联性低专业的学生把思政课摆在副课的位置上。再者,思政课往往只有一次检测即期末考试和考察内容也基本依赖于学生的记忆,使得学生以考试为目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低,这是课程的重要程度与学生们对其的重视程度不成正比的表现。
第二,过于依赖教师的问题。
        学生把教师当作知识方面的权威,对教师传授的知识缺少质疑与探讨的勇气,认为自己在课堂中负责的部分仅是倾听和记忆,因此课堂的问答和讨论,学生的参与度都不高,让师生间的良性交互受到阻碍。
第三,存在畏难心理的问题。
        思政课归类为哲学学科,大家对哲学的固有印象是内容高深甚至“虚无缥缈”、对学生思维深度要求高等,将这门科目放在自己无法企及的位置,相应的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由“学好这门课”转为“考过这门课”。这样一来,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降低,无形中也增加了思政课的难度。
        第四,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
        与线下授课相比,线上形式没有了共同处于同一教室学习的氛围感,网课的舒适环境有着更多的分散注意力的事物如互联网游戏、网上聊天等。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面对学习与娱乐时,人的大脑是不自觉倾向于轻松的娱乐,从而学生对课程的专注力下降。同时,学生缺少教师监管,逐渐失去思考问题的耐心,学习效率也就随之下降。
2.实践上:
第一、缺少实践活动参与的问题。
        作为一门以理论传输为主的科目,教师授课的重点仍是知识传授部分,实践活动的安排是不够的,这使得知识停留于表面。线上授课时,实践受到更多限制。新提出的“云”实践方式,由于其仍面临着缺少统一平台、实践形式单一的问题,并不能提供有效的、充足的实践活动。总体来看,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活动。
第二、对待实践活动的态度问题。
        思政课要求学生进行课外社会实践,但有的学校监管力度不强,对学生检查并不严格。有的学生认为实践过于繁杂、浪费精力,而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使自己对实践的体会浅薄,只是草草了事;有的学生认为实践并不必要,弄虚作假地完成,自己并未参与实践中来。这些实践都是没有意义的,失去其本身设置的价值的。
五、对于线上思政课的建议
(一)国家:
1.制定相关法律,促进线上思政课模式合理发展
        师生们享受着软件的便捷性,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较突出的有:过多的商业广告、低俗有害信息、过度营销的恶性竞争。这些问题仅靠用户反馈和平台自建是不够的,平台修正软件的自觉性是不足的。这需要国家通过下发规定、制定法律这类强制手段,将他们的发展的方向在总体上得到管控,保证线上授课软件本身是为教育发展而不是赚钱的工具。
2.制定线上思政课程的细化规范,结合课程特点开展
        线下课程的发展是在不断地出台细化的规定中推进的,那么线上课程也应受到重视,要有针对性的对线上课程进行规范。线上授课发展需要在大体方向下进行细化,如课程中教师授课要求、学生听课状态、课程的时长、清晰度等。细化的规范能够让教师教学更有方向、学生上课的状态也能有所改善。
3.统筹学校资源,建设统一管理制度
        线上教育发展,各大高校积极顺应趋势,建设本校的资源平台,进行优质课堂共享。国家应当对学校平台进行统筹来充分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各个学校间的线上平台建设都推出精品课堂来不断丰富线上课程资源,由各个独自发展来带动整体向上发展。同时国家作为宏观上的管理者,对课程录制的环境、设备,课程制作的精细程度,课程效果的评判都需要有统一的要求和标准。
(二)平台:
1.融合科技前沿,提升稳定性与创造性
        线上授课中卡顿是上课过程常见问题,这是平台稳定性不足的表现。这样的卡顿使教师PPT展示、学生签到、回答问题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课堂效果下降。同时,平台的页面缺少新功能的开发、创新,从而课程质量提升缺少动力。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平台结合前沿科技不断完善软件,如利用5G提升信息传输效率、提升网络的稳定性;将AI与教育结合,运用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收集学生信息送往AI系统当中,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便于更好展开教学等等。【10】
2.整合线上资源,完善功能服务
        大学生线上学习资源还是处于分散的状态,当今各平台的功能也都有待完善。在资源方面,需要平台之间通过合作将学习资源进行共享互通保证资源的公平性,并由国家宏观把握、市场进行自主调节,选择出真正能够提供全面学习资源的平台。在功能方面,各平台不仅需要设计特色功能来竞争,也需要相互借鉴将功能进行完善,能够满足学习需求,成为既有完整的基础服务且有自己特色的软件,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学校:
1.自主建设平台,多方式展开教学
        线上教学发展的出发点就是弥补线下教学的不足,作为教育资源集中的学校也对于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开发建设。当今线下的优质课堂学校一般采取增开课堂、扩大容纳人数的方式,但其实更好的方案是线上线下结合起来,将线下课堂录制上传至平台让大家能自主安排时间、获取资源。这需要学校建设校内优质课堂的平台,对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学习要求,开展多方式教育。
2.引入“微课堂”【11】,创新线上课堂
        “微课堂”指教师录制相对平时更短的时长的视频更简洁来传授知识,这样一来解决了学生在线上课堂注意力分散的问题,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注意力时长中学习更多有效的知识。同时,视频时长缩短使学生不需要腾出大段时间而是更自由灵活地安排学习,这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更加有目的性从而提高接受知识的效率。
(四)教师:
1.心理上:适应线上教学模式,紧跟时代潮流
        首先,教师应认可在线教育存在的优越性。其次,教师在接受学校相关技术培训的同时,也应自己对其进行进一步摸索。教师在教学时应保持好奇心积极尝试多种功能,再结合学生的课堂反馈,对于新技术、新模式进行一定的取舍,最后总结出一套合适课程的教学模式。
2.实践上:
(1)将理论通俗化,适当转变表达方式
        教师在课堂中表达时,可以将学术语言转变为更生活化的语言。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还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将表达全盘转变,而是应该在对理论的解释中、与学生进行理论探讨时适当采用。
(2)结合学生需求,调整教学方式
        进行启发式教育,与学生共同主导课堂。同时,思政理论课实效性中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的理解。教师主导的课堂,大多是教师一人讲完整节课,学生难免感到枯燥,容易走神。而启发式教育则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知识点、解释理论,这样学生更有参与感。对理论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不仅如此,在课堂交流中,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地讨论,再根据现场情况,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思维方向,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提升课堂的实效性。
(五)学生:
1.心理上:
(1)转变对思政课的态度,认识其重要性
        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转变。一是思政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二是思政课并不是简单地进行理论的灌输与接受,而是要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内在思想、观念,指导实践。三是思政课在不断发展中已经逐渐摆脱灌输式教学,学生不能用固有印象看待思政课。思政课堂的转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转变心理,这样才能建设更好的课堂。
(2)克服懒惰、畏难心理,积极与教师交流
        有的学生在主观上对课程进行了否定后,不愿意参与课堂,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始终停留在表面,最后将所有问题的根源归结与教师和思政课本身,这显然有失偏颇。大学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对待学习的自主性,包括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课下学习的自觉性等。因此,同学要克服自己的惰性和畏难心理,积极地参与课堂并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
2.实践上:
(1)“学懂”思政课,而非“记住”思政课。
        学生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并掌握重要的概念和原理,并结合当今的时事政治,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升华对知识的了解,实现对认识的再认识、再提高,提高思维能力。
(2)外化于行,主动参与社会实践
        首先,学生应积极参与思想政治课实践的教学活动,如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科技服务等,增进对国情、乡情、民情的了解,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其次,学生应积极参与与专业对口的志愿活动,用所学的知识服务社会,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学生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应达到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将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六、设想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课中提问、课后随堂测验
        翻转课堂可分为课前和课中两个部分。课堂前,学生通过微课、腾讯课堂等平台观看教师的教学视频,完成课前的自主学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课堂上,由学生通过共享屏幕把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介绍给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而与教师一起完成重要问题的研讨、交流。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是由学生自己去学习和发现问题,并由教师在课堂上即时解答,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课后遇到难点问题无人解答的现象,而且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翻转课堂教学流程的改变,将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课后遇到问题无人解答而不了了之变为课前发现问题课堂解决而印象加深,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教师提炼教学重点,更有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9】
        另外我们还总结出了一套课中提问、课后随堂测验的教学措施,这种方式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很好的效果。在线上上课过程中提问,是随机并且不定时的,由此学生的注意力也就更加集中;课后随堂测验,下课之前留出一定的时间在网络平台上进行针对本次课内容的测验,当然这种测验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就要把题库内容和形式设定好并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中,学生提交之后系统就会自动生成成绩并在第一时间查看成绩,这样的测验既能引起学生对自己成绩的兴趣和重视,又为学生所乐意接受。这既随堂巩固了课程内容,又检验了我们的教学效果,并能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无论是课中提问还是课后检测,其成绩最终都会计入学生的平时表现成绩,这样我们的课堂活动的参与度提高了很多,课堂氛围也更为积极活跃,思政课堂上也多了更多的乐趣。
        最后,对于学生的考察不应该只局限于一种形式,而是要根据本门课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大体走向而定的,这也是不同的教师所需要衡量的。比如,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教师认为更应该注重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可能就会安排为论文写作的形式进行考察;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是有很多固定的史实和需要记住的知识点,可能更适合于进行考试。
        注释:
【1】侠客岛. 关于教育,这是习近平的最新思考[J/OL].人民网,2017-01-05.
【2】陈慧文. 浅析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新西部:下旬·理论, 2018, 000(006):133-133.
【3】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黄珊萍.“互联网 + ”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
【5】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
【6】陈泽华, 黄晨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J]. 领导科学论坛, 2020, No.167(09):91-93.
【7】汤玉华 彭少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法制与社会,2020.
【8】吴丽霞. 浅析"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J]. 经济研究导刊, 2020, No.426(04):148-149.
【9】李莹.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分析[J].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2017.
【10】中国网 俞敏洪定义OMO培训新模式 曾瑞鑫 2020.
【11】张秀“微课堂”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研究[J].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