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元
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产业新城集团,北京 100027
摘要: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构成是滨水景观,通过滨水景观展示城市形象,塑造城市风貌,既给人们提供了高质量的绿色休闲空间,也提升了城市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央公园的定义起源,并结合产业新城中央公园的模块和原则进行分析,然后研究滨水空间的类型与架构,最后以舒城上湖公园滨水景观设计实例案例对以上研究进行总结,探讨中央公园滨水景观的设计思路及内容。中央公园滨水景观设计应基于生态、规划、水利的协同研究成果,结合城市设计的空间界面指引,对公园功能模块和地域文化进行主题性的落位与表达。通过多专协同,中央公园滨水景观与城市融为一体,成为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双核心。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应用与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央公园;滨水空间;水生态;景观设计
引言
中央公园是城市景观的核心,滨水景观是城市景观生态性最强的斑块,两者融合是城市活力的延续,民生的福祉。通过中央公园滨水景观的打造,不仅可以提升城市滨水空间品质,塑造城市景观风貌,更能提升城市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
1、中央公园概述
1.1、中央公园定义
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城市级综合性市民公园,以游赏休憩为核心功能,面向大众并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城市公共绿地,具有开放空间的属性[1],是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2、中央公园起源
中央公园作为城市级别的大型综合公园,起源于19 世纪欧美国家的近代城市公园建设。英国海德公园于1843 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公园,随后1858 年奥姆斯特德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建成开放后随即对现代公园的建设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掀起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城市公园运动[2]。
2、产业新城中央公园模块与原则
产业新城中央公园是以生态为基底,营造活力空间、传递区域文化、共享价值观的新城级综合性市民公园,其中生态、活力、文化、共享是集中彰显产业新城生命力重要景观要素。
2.1、中央公园模块
中央公园四大模块是生态、活力、文化、共享。生态是植物配置模块,注重植物色、香、形的季相变化和协调统一,由阳光草坪、入口树阵、疏林区、密林区等构成,相应的植物层次由单层到多层过渡。活力由园路系统模块、儿童活动模块、运动健身模块组合体现,三级园路系统要满足无障碍通行需求,儿童活动要有分龄设计,运动场地周边要配置休息空间及公共厕所等。文化是户外家具模块,垃圾桶、户外座椅、景观照明等以极简风格为主,与周边建筑、广告和标识和谐统一。共享是休闲空间模块,布局以服务公园周边各功能空间为主,配置的方向以方便到达及观看活动空间或景观焦点为原则。
2.2、中央公园规划原则
完善体系:强调分级分类布局,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开放空间体系。
合理分区:内部遵循动静分区原则,交通组织便捷可达。
停车配建:停车位参考《华夏幸福产业新城停车配建标准》配置。
出入便捷:出入口应尽量结合公交场站规划设计。
生态优先:规划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贯彻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
布局优化:加强小型开放空间的供应数量并增加密度,提高开放空间使用率。
2.3、中央公园设计原则
预留场地:预留充分的平整场地用于节庆活动、亲子活动及非正式球类活动。
游憩动线:完善的游憩系统设计,满足慢行和跑步等各类活动。
提升绿量:尽可能保留原生种植群落,增加乔木种植量,提升林荫覆盖率。
优化种植:合理的常绿落叶比,速生慢生种植比。
休憩设施:提供更多的户外休憩设施。
海绵设施:通过渗透铺地、雨水花园、湿地以及蓄水池塘完善城市海绵设施。
文化结合:与当地建筑、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特征相结合。
3、滨水空间概述
滨水空间作为产业新城开放空间的一个关键构成,核心体现就是中央公园。滨水空间生态、安全、宜居、活力的规划设计原则是中央公园湖体驳岸、景观塑造、水生态、湿地种植的重要指引。
3.1、滨水空间概念
滨水空间(Waterfront)是指与湖泊、河流共享界面的土地或建筑,即陆地与水体相邻的区域[3]。城市滨水空间是指与水体在空间上有紧密关联且有城市建设活动的陆域范围的总称[4],是水系功能作用的主要因素。
3.2、滨水空间研究对象及意义
滨水空间的研究对象包括滨水城市开发、水域、滨水景观三个层级;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涉及生态、规划、水利、景观和城市设计,需跨专业协同合作,才能完成滨水空间的系统规划设计。从宏观格局上包括与滨水地区相关的整个生态系统,从微观空间上包括水域、滨水缓冲带及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这些空间相互作用、共同塑造滨水空间的整体形象,对提升城市经济、文化、形象和口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3、滨水景观空间分类
3.3.1 滨水景观空间分类及内容
滨水景观空间分为滨河景观空间和滨湖景观空间。滨河景观空间是依附河流两岸的滨水空间,其景观属性与河流周边用地密切相关;设计内容包括岸线分配、活动场所、景观元素、水生态。滨湖景观空间是环绕湖泊岸线周边的滨水空间,其景观属性与湖泊面积规模密切相关;设计内容包括湖体形态、岸线分配、活动场所、景观元素、水生态。
3.3.2 滨湖景观的核心价值
由水专项规划确定的湖体形态、湖体岸线、湖体面积是滨湖景观空间的本底要素,在此基础上嵌入岸线分配、活动场所、景观元素、水生态等专项设计才有实际意义。在华夏幸福产业新城的绿地生态系统中,滨湖景观是中央公园中心大湖的沿岸绿色空间,集中体现了生态、活力、文化、共享的核心价值,既是产业新城生态系统的生态核心,又是产业新城绿地系统的景观核心。
4、舒城上湖公园滨水景观设计实践
基于以上滨水空间研究架构、多专协同、空间分类的综合分析,结合产业新城中央公园核心模块、规划设计原则的解析,以舒城上湖公园滨水景观为案例,对以上研究作实践总结,探讨中央公园滨水景观设计的思路与内容。
4.1、项目概况及愿景
项目基地位于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产业新城中心区域,是一个以“上湖”湖体为核心的中央公园(图1);公园占地676050 m2,水体面积309705m2,软质景观面积258605m2,硬质景观面积107740m2。首先在规划及城市设计层面上考虑了公园的整体定位,提炼出了廊、街、桥、环、段、景六个城市与公园相结合的元素,体现了从城市界面进入公园界面的设计考量。根据公园分区内的活动类型,提出了乐活、乐动、乐憩、乐跑、乐赏、乐享六个主题,打造一个以“幸福上湖”为愿景的滨水文化生态地标。
.png)
4.2、大湖水专项规划
4.2.1 大湖水环境问题
上湖作为人工湖,蓄水面积大,因此湖体形态、湖底防渗、正常水位,生态补水等水环境问题是景观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是滨水景观稳定性,安全性的关键。
4.2.2 水环境应对策略
针对水环境问题,通过水专项及景观规划协同解决,主要策略如下:
(1)湖体形态——湖体结合周边景观节点及绿地采用适当的开挖方式成湖,湖体平面成条带状,考虑南北引排顺畅。
(2)湖底防渗——地勘资料显示湖底坐落在粉质粘土层上,渗透系数较小,为较好的隔水层,且舒城杭埠镇区域地下水位较高。基于以上原因,湖底无需做防渗处理。
(3)正常水位——从场地竖向、景观衔接、水系影响三个维度确定大湖的常水位为5.8米合理。
(4)生态补水——综合考虑上湖水环境质量及河湖生态健康,将杭埠河作为大湖生态补水水源,引水长度为2km。
景观回应水专项规划成果,在确定的湖体形态、湖体岸线、湖体平面基础上,遵循岸线分配、活动场所、景观元素、水生态的设计指引,展开总体——细部——植物——水生态——设施——导示的详细设计工作。
4.3、景观总体设计
上湖公园总体设计包含功能分区、模块落位、交通系统、竖向设计。总体布局沿岸线结合城市设计由六个区域构成,分别是商业亲子游憩区、文韵滨水休闲区、生态湿地畅游区、体育康健锻炼区、草坡漫步观景区、都市水岸休闲区。依据产业新城中央公园及滨水空间设计模块指引,沿着滨湖界面做了八个模块的落位,主要是多功能草坪、公园入口、转角广场、运动场地、园中园、环湖跑道等。交通系统重点分析出入口、三级道路、停车位、外围市政道路的关系与落位。竖向设计充分尊重规划道路标高,实现环湖跑道下穿的方式保证慢行系统的联通;在满足各场地使用要求前提下,充分利用现状及设计条件,尽可能做到场地内土方平衡。
4.4、景观细部设计
公园的细部设计是结合分区和模块落位展开的,比如商业亲子游憩区的北侧入口广场(图2);体育健康锻炼区的儿童活动场地(图3);生态湿地畅游区的半月湾生态草甸(图4)和文韵滨水休闲区的徽州风格园中园(图5)。
.png)
4.5、植物规划设计
上湖公园的植栽愿景是以简洁、纯粹的配植手法,打造一处大开大合、艺术生态的城市森林。植栽愿景的实现依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制宜的设计原则。一方面满足公园绿地规划的相关技术指标,比如草坪占绿比30-40%;常绿落叶比为1:1;等。另一方面通过植物季相类型及品种选择,三级树结合景点的布局,实现全园的春夏秋冬四季景观。
4.6、水生态治理
通过水生态设计和施工推进上湖的水生态治理,目标是实现上湖生物的多样性,水生植物覆盖率达到50%以上,形成初级食物链水生物系统,水质近期目标Ⅳ类,远期目标水质为Ⅲ类水。设计采用原位生态修复技术,通过人为诱导,食物链调控技术,迅速构建植被丰富、生物多样性高的水域生态系统。具体的实施工程有结合水专项的补水工程、底质改良工程、生态系统构建工程、水质调控工程、曝气增氧工程等。
4.7、地景设施设计
地景设施包含街具小品、灯具照明。街具小品主要是阻车挡、停车架、成品座椅、户外音响、户外饮水器的选型与布点。灯具照明分为安全照明、情景照明和艺术照明三个层级,涉及到景观灯、庭院灯、矮柱灯、射树灯、栈道灯、台阶灯、点式上射灯、墙壁灯、特色灯砖等;布局需注意光安全,避免光污染,并且实现智能化管控运行。
4.8、导视系统设计
根据上位城市设计,公园导视标识系统应该与城市整体标识相协调统一。根据已有设计成果,公园标识系统可以统一划分为停车标识和三级标识。一级导视标识是落地导视牌,布置在公园的主次出入口;二级导视标识是各种路标,布置在公园内部一级道路与二级道路的交叉口;三级导视标识是各种警示牌和植物品名挂牌,依据景点、植物的重要性和教育性进行布点;停车标识设置在公园配建的停车场,兼具停车警示和交通导示功能。
5、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滨水空间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一个构成核心,集中体现就是中央公园的滨湖空间,公园湖体驳岸、景观塑造、水生态、湿地种植的重要指引来源于滨水空间生态、安全、宜居、活力的规划设计原则。因此,中央公园滨水景观设计应首先立足于生态、规划、水专项的协同成果,再结合城市设计导则、文化主题、公园模块落位等有序推进。如此,中央公园滨水景观才能具备城市气息并与城市融为一体,成为城市生态系统和绿地系统的双核心,最终对提升城市经济、文化、形象和口碑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牧渔.豫南地区山地县城绿地空间分布特征与调控策略[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9.
[2]陆伟宏.城市中央公园的建设及发展方向研究[J].住宅科技,2019,(8):21-26.
[3]朱炜宏.从邕江两岸传统民居看当代滨水住区环境营造的地方性[J].规划师, 2007,23(1):82-86.
[4]姜淑芬.南宁水城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