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丽芳
联创新锐设计顾问(武汉)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特色旅游小镇建设越来越多,农村发展特色旅游小镇也必须要将生态理念融入小镇经济体系的全方位之中,增进小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在为农村居民谋求更丰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进一步打造“生态宜居”的美好生活环境,在具体做法上则需要以循环经济体系为核心,实现经济、生态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特色旅游小镇;产业整合;景观重构
引言
由于特色旅游小镇是融合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要素的基本空间单元,因此,如何实现产业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的多重效应,依然是当前特色旅游小镇亟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但现有研究大多存在研究视角单一或学理性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对特色旅游小镇产业与文化融合发展缺乏系统的理论探讨。鉴于此,本文以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从产业整合和景观重构视角出发,试图以产业整合解决特色旅游小镇产城不融合问题,以景观重构解决特色旅游小镇特色不鲜明问题,并探索二者融合发展的双轮驱动机制,从而为建设产业兴旺、特色鲜明、社会和谐、空间优化、生态宜居的特色旅游小镇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依据。
1特色小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1.1环境遭受破坏,基础设施薄弱
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是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保证,由于部分地区盲目冒进,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一味追求聚落建设,侵占了大量非建设用地,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不甚相同,有学者对上海市体育特色小镇进行研究,调查发现尽管上海是我国一线城市,其基础设施依然存在问题,如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不足、分布不均匀等,严重制约了上海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
1.2特色规划不足
由于我国特色小镇建设尚处于起步与发展阶段,一些地方罔顾经济水平等客观因素,对小镇的产业异想天开,或是对已有小镇的发展模式生搬硬套。例如,随着2017年电视剧《白鹿原》的热播,白鹿原这个独具特色的文化IP就一跃成为西安当地的资本新宠,在仅有200多平方千米的白鹿原先后建起了6家以此为主题的文旅小镇。但由于所有小镇内容雷同,缺少核心竞争力,单从现状而言,其中几个小镇已经支撑不下去了。
1.3产业分离明显,缺乏联动效应
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面的产业支持,就目前来看,一些特色小镇的发展出现了产业分离现象,当地优势产业并未融入小镇建设之中,小镇发展也只考虑了单一的方向,未将优势产业纳入其发展规划之中,从而出现特色小镇与优势产业平行发展、没有交集,缺乏联动效应。
2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双轮驱动机制
2.1识别景观基因,确立形象定位
产业整合中识别产业特色与景观重构中识别景观基因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目的都是为了凸显“特”字,只是产业特色针对特色旅游小镇的产业功能,而景观基因针对特色旅游小镇的文化功能,可以说产业特色与景观基因的属性基本一致,并且很大一部分特色旅游小镇的产业特色与景观基因是重叠的。因此,通过识别核心景观基因(或产业特色)确立其形象定位,对特色旅游小镇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地域文化建设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具体来看,首先要依靠数字化、智慧化的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人工经验相结合的识别手段,科学合理地提取景观基因(或产业特色),从而找准产业特色以进行产业整合,找准景观基因以进行景观重构,使特色旅游小镇的建设富有产业活力与文化特色;根据核心景观基因确定一个具有全局性与统筹性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为实现特色旅游小镇产业整合与景观重构双轮驱动奠定发展基调与目标方向。
2.2打造经济与生态内循环
农村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必须要把经济与生态作为发展的两条主线,同步嵌入到经济体系建设的全过程之中,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严格落实绿色环保发展理念,做好生态型发展政策供给。一方面,地方政府应通过税收优惠、免息贷款等方式引导相关企业主动选择生态型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则应建立健全生态环保监督管理机制,加大对相关责任主体的监管力度。第二,打造生态发展新业态。农村旅游特色小镇不仅要做好生态环保工作,更要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旅游小镇应突出区域特色生态景观,将生态资源直接转化为经济收益,实现生态向经济的转化。第三,应实现经济效益向生态环保领域的回流。农村旅游特色小镇经济体系若要具备可循环能力就必须要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向互动,在向生态环境要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巩固生态环保事业经济后盾。
2.3产业融合,突出优势
通过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协同发展,不仅是实现全域旅游的主要方法,也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普遍思路。根据不同特色小镇的类型,形成多样的产业融合方式,如旅游业与种植业融合形成体验式采摘园,植物景观结合花卉苗木产业建立乡土植物苗圃,体育产品植入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产业打造体育旅游产业价值链等。值得一提的是,产业融合并不是盲目的产业叠加,而是根据小镇的自身特点,精准定位其优势产业,并结合其他条件确定产业融合的发展方向,以全域旅游为视角对市场需求进行整体考虑,以期获得长远发展。
2.4科学发展投融资渠道
首先,相关机构可以结合运用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技术等,为特色小镇对比选择出最佳的金融支持手段,并预测其中存在的风险点,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资金利用率;其次,对于不同主导产业、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特色小镇,配以不同的金融支持手段。针对不同主导产业的特色小镇,例如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小镇,则需加大对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力度,以实现对第三产业附加值的提升。针对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小镇,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估方式,将小额担保借贷和互联网合资作为主要融资方向,能够推动实现特色小镇由传统银行商业借贷向社会化合资贷款机制的升级,更符合市场化的规律。
2.5整合空间功能,构建景观形态
产业整合与景观重构作为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双轮驱动器,分别以不同的渠道整合社会空间功能,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配置。首先,特色旅游小镇产业整合将基于不同主体需求,在综合考虑特色旅游小镇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及生态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将传统的社会空间形态转变为复合型空间分布格局,从而引发空间集聚,促进特色旅游小镇空间功能的集成与优化。同时,通过景观重构“四路径”,将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为“点—线—面—体”层层嵌套的空间景观实体,以此形成人地和谐的空间结构。因此,在特色旅游小镇建设过程中,将产业整合与景观重构有机融合,能够充分发挥出二者优化国土空间的优势,完善特色旅游小镇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综述所示,现阶段生态理念已经成为指导三农工作的重要理念,农村地区开展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必须要秉承生态理念的基本原则,构建贯穿小镇建设全过程的经济体系。现阶段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特色小镇必须要巩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从生态与经济发展两方面入手构建经济循环,坚持创新,通过全面落实生态理念来提升整体经济体系的可持续性,最终实现促进农村发展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大为,李媛.特色小镇发展的典型问题与可持续推进策略[J].经济纵横,2019(8):69-75.
[2]郁建兴,张蔚文,高翔,等.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未来[J].浙江社会科学,2017(6):143-150,154,160.
[3]余敏丽.金融小镇的发展路径分析[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9(2):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