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探究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5月下   作者:杨阳
[导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我们老师的责任,创新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而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杨阳    四川南部县第四小学  637300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我们老师的责任,创新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而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5-074-01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义的行为,需要有刺激、激励,以推动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从而达到学习目的。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例如:在教《比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时,我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人身上其实也有许多有趣的比,如人胸围的长度与人身高之比是1: 2,拳头滚动一周的长度与脚的长度之比是1: 1,人脚的长度与身高之比是1: 7,当人们了解了这些比,又掌握了一种神奇的本领后,去买袜子只需要把它绕拳一周就知道合适不合适了,而侦察员根据罪犯脚印的长度就能推测罪犯的实际身高。一段话架起了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的桥梁,使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支持下,自主探索。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
        (一)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
        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中铺地毯,商店有宽1米、 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 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三、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养成创新习惯
        “只有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人”。也就是说要以学导教,实现教为学服务,建立生动、活泼、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诱发创造的灵感。例如在教《圆的面积》时,我在课的开始,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 学生明确了推导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是: 应用割补方法,将新图形转化为已学习的旧图形,根据新旧图形之间的联系,运用迁移规律,逐步推导出新的计算公式。然后,我就因势利导,要求学生这节课运用同样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教学中,由学生亲自动手通过拼摆、转化,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探索新知,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应用、主动完善的能力得到培养,逐步养成自觉创新的习惯。
        四、习题开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也可以激励学生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设计不定型的开放性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不定型的开放性习题特点是:问题的条件不完备或满足结论的条件不唯,可产生多个结论。
        第一、条件、问题都不定型。如在应用题的训练中,我出示了六个条件,请同学们选择适当条件,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学生选择其中的条件和问题,分别编出了很多一步、两步、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这样的训练,保底而不封顶,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既使全班学生拉开了档次,又相互启示,促进了每一位学生智力的发展。
        条件定型,结论不唯一。如:工人师傅要生产400个零件,计划8小时完成,现在任务增加到600个,她该怎么办?
        由于没有限制解决问题的方式,学生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假设了不同的实际情况,找到了多种解决办法,表现了极大的创造热情。
        通过解答这类习题,提高了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利用缺少条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有些题目从表面上看,已知条件不足,题目无法求解,但通过巧妙转化,就能找到捷径。如:同学们做黄花25朵,紫花20朵,做红花多少朵?学生试做时发现条件不充分,于是从自己特有的认识出发,设计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每人至少补充一个条件,并进行解答。经过归纳整理,共有27种之多。因此,设置不足条件,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途径是多方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创新,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会出现更多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就能实现教育的创新,就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
        五.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对学生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而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训练。在教给学生一般的思维方法的同时,注意寻找各种思维训练的序列,使思维训练循序渐进,就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我们在各种教学中很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准确性、深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也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能力。这样一来,就避免了由于单纯传授某种解题技巧而造成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毛病。长此以往,学生的审题能力、解题能力、运算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国,坚持数学教学的时代性与新颖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 2018.8
俞瑞康,小学创新教育.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