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我认知核心素养的高中心理研究性学习策略探究——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为例子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上   作者:卢璐
[导读] 本文通过对本校开展过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解读和分析,结合对心理核心素养中自我认知素养的培养目标,去探究高中心理研究性学习策略。旨在通过此次探究,挖掘多种渠道开展高中心理研究性学习,亦或通过某种活动实践,以达到提高学生各项核心素养的目的。

南宁市第十三中学   卢璐

摘要:本文通过对本校开展过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解读和分析,结合对心理核心素养中自我认知素养的培养目标,去探究高中心理研究性学习策略。旨在通过此次探究,挖掘多种渠道开展高中心理研究性学习,亦或通过某种活动实践,以达到提高学生各项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研究背景
        (一)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2年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版)中提到:“高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由此可看出,个人心理的发展应与社会、国家紧密联系。
        (二)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
        2014年教育部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这个重要概念,根据心理健康的特殊性,该学科的核心素养应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核心素养。申喆根据2012年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的内容,在《中小学生心理核心素养模型构建》中指出[1],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应该包括自我认知素养、学科学习素养、人际交往素养和环境适应素养。其中,自我认知素养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克服自卑和自负的不健康心理,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学会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行为符合教育的要求。而在自我认知素养的培养中,又可从以下四维度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兴趣、性格、技能和价值观。
        (三)爱国主义教育
        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在文中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
        (四)当代中学生心理现状
        现今的高中生均为00后,他们是出生在网络时代的一代人,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快速提升,让他们对自身的思考已超出以往的温饱问题,根据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可知,当人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便开始逐渐寻求高层次需求的满足,自我实现就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他们开始聚焦于去思考“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去哪儿”三大人生哲学问题,但碍于知识与经验的缺乏,他们常常陷入困惑中,于是很多人对未来开始迷茫,也就出现了徐凯文教授所提出的“空心病”现象[2]。空心病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患病的有很多优秀的人,这些优秀的人其实各方面都很优秀,但是他们不喜欢自己,他们真的发自内心的深深地厌恶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自己很糟糕。他们会寻求别人对自己的认同,还有着深深的孤独感,他们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最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这些困惑都带来了灵魂的空虚,他们没办法找到真正能够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的东西,也就是说当下的他们无法实现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因此他们会出现迷茫、空虚、毫无热情等消极体验,进而出现网瘾、辍学、不学无术、违章违纪甚至犯法等问题行为。
        当代青少年在思考未来时,除了思考如何满足自我的温饱需求,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通过工作来做出一些让自己能够肯定自己的事——我是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一个真正想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且美好的人。一旦有了这样的思考,他便有了目标和使命感,它需要去自我实现,而自我实现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对民族和国家的贡献去实现。
        综上可知,爱国主义教育是实培养学生自我认知素养的方法之一,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可让学生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紧密联系,从而达到自我实现。
        本文将去探讨如何通过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培养学生自我认知素养。
        二、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榜样意识,感受榜样力量,从而提高耐挫能力,完善个人特质。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举国上下开启了一场空前绝后、轰轰烈烈的抗疫战争。在这场关乎人类命运的斗争中,无数逆行者刷新了青少年们对“偶像”的认识和定义。党中央也不断强调在疫情防控期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防疫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因此,在受疫情影响而居家隔离进行线上学习的日子里,我将我校心理健康课主题方向定为了爱国主义教育。我根据疫情的实时变化,为学生设计了以下爱国教育主题课:《我眼中的武汉》——通过云游武汉的方式,了解真实的武汉,体会“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从而达到“去污名化”的作用;《疫情面前,没有一个人是一座荒岛》——通过在疫情过程中涌现出的榜样,传递大难之下人帮人、城帮城、国帮国的互助互爱精神,从而明白:在大难面前,只要万众一心,中华民族都不会被轻易被打倒。联系到自我生活中,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竭尽所能地利用自我和身边的力量去面对挫折,解决问题,而不是、选择逃避和放弃。
        在2020年9月初,通过组织学生集体观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开学第一课》,再次感受新时代偶像的力量。钟南山、李兰娟、张伯礼等院士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毅然奔赴疫情前线,张定于院长不顾自身身患渐冻症行动不便,依然奔走在重症病房间。支撑他们的不是名和利,而是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而这也应该成为支撑着青少年在未来能够披荆斩棘的信仰。
        不仅如此,为了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在抗日战争年代,国家信仰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的力量,我们还组织了学生观看电影《八佰》,通过影视作品,结合历史记录,还原四行仓库为生命而战为国家而战的残酷真相。
        与战乱和疫情比起来,当下面临的一些挫折,不应该成为阻碍青少年前行的不可逾越的障碍,秉承着对国家、民族、生命的热爱,提升耐挫能力,让自己变得自信而勇敢,最后努力前行。
        三、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传承中国文化,从而寻找自己的兴趣,发掘自己的能力。
        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传统文化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
        我们曾在2019年开展过一场名为“写给最好的你”的书签赠送活动和一场名为“梦回汉唐”的汉服秀活动。这两个活动无不在给学生灌输中华传统文化的美的理念,同时也在努力实现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目的。
        “写给最好的你”——通过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运用,选择适合用来赞美他人的诗词来誊写在书签上送人。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因为感受到了中华文字的魅力从而爱上了古诗词爱上了语文;有些人在誊写书签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书写的优势和绘画的优势;有些人在收到书签之余感受到了什么叫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从而发现了自己乐于助人的特质。
        “梦回汉唐”——通过对汉服的宣传,让学生感受民族之美华夏之美。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一些学生对汉服及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2020年10月心理课上,我上了一堂名为《夜空中最亮的星》,通过对张家栋院士和北斗团队及北斗系统的介绍,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寻找生命中最亮的星,那颗能引导自己找到生命意义的星,牢记“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有梦想,踏实去追。
        四、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国家和民族认同感,从而实现自我同一性,规范自我行为。
        埃里克森在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红提出,高中生当下亟需完成的心理任务是完成自我同一性。“同一性”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3]?它可以理解为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个体的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个体的历史性任务的认识与其主观。
        爱国,则意味着一个人国家民族的同一性确立。
        2019年8月,香港发生了严重的暴动事件。内地人很难理解一些港人对英国政府的认可,这就是因为历史问题导致的一些港人同一性出现了混乱。在英国殖民期间,在英国政府文化灌输之下,很多港人为了适应殖民地的现实,不得不从被动到主动地将自我族群概念定义为大英帝国的子民,也就是此时他们的同一性自我概念是:我是英国子民。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那些已经适应这个同一性概念的港人,不可避免的出现“究竟我是中国人还是英国人”的同一性困扰。邓小平总设计师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治国方针,也是让港人在治港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从而接受“我是中国人”这一同一性概念。
        提到同一性,不得不提自居心理——自居作用是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自居作用是一个人试图按照另一个作为模特儿的人的样子来塑造他自己的自我,它的基础是使自己处于与他人同样地位的愿望和可能性。是在对象召唤结构感召下唤起主体自我意识,发现对象与自我具有同一性、相似性时所产生的物我统一的审美体验。[4]在国别认同和民族文化认同的同一性确立上,会有对本民族英雄的自居心理以及对本民族文化和本民族历史的自豪感。
        由此可见,普及爱国主义教育,宣扬民族英雄,还原历史真相,从而提高民族、国家认同感,也是青少年实现自我同一性的方式之一。
        在这个方面,我们通过观影的形式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如在“九一八国难日”,我们先组织学生观看了《东京审判》这一部电影,通过影视及史学资料去认识那段艰难的维护民族尊严的日子,并且在祖国70周岁华诞之日,组织学生观看《我和我的祖国》。正是因为在之前的课上对学生的爱国情绪进行了调动,因此在这次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更高的纪律性和主动性,因为他们认可了自己是华夏子女的这一身份,并为之骄傲,因而他们开始时刻关注着自己的行为举止,思考是否符合中国人这一身份。
        青少年形成国家民族同一性后管控自己的行为还表现在疫情期间。在2020年抗疫期间,只有认识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并认可这一身份,才会在这个过程中从自我做起,用自己的方式为抗击疫情做贡献,同时对国家的认可,也促使了每一个人约束自我行为,意识到我是一个社会人,我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要求、国家要求。
        五、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思考自我需求,将个人与国家相联系,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在2019年10月恰逢中华人民国和国建国70周年,南宁市开展的10月心理健康月活动中,活动的主题定为“善人、善己、爱国、爱家”。而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第一个价值观也为“爱国”。这表明了,爱国主义教育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过程中,除了给学生观看特定影片之外,我们还定期让学生观看《这就是中国》,无论是香港暴动还是新冠疫情,无不在给国人上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自信在这当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原本可能不怎么关注国家政治的青少年,在这两件事件中开始将目光从对小我的思考上升到对国家的思考,他们开始逐渐参与到对政治的讨论中来,他们开始思考“我到底能为祖国做些什么”,所有不谙世事的青少年,忽然一夜之间有了“社会主人翁”的意识。
        当所有的青少年能将个人需求与国家需求联系在一起,将个人未来和国家未来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将不再对未来感到迷茫,因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人类发展而努力”“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将成为他们信仰和目标,而这,恰好是治愈空心病最好的方法。
        我们每一个人的成功都需要一个强大的伟大的祖国,所以爱国并不仅仅是爱国,爱国其实是爱自己、爱家人、爱所有人最好的方式。因此,在心理健康课中结合爱国主义教育,正是认识自我,爱护自我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当然,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仅学生的自我认知素养得到了提升,别的核心素养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了体现和提升。在往后的教学和研究中,我们将逐步展开对其他心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让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申喆.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模型构建.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2月第33卷第2期:P63
[2]徐凯文.时代“空心病”解读.陕西教育,2016年11卷(期):P58-60
[3]许燕.人格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P219-P237
[4]朱立元.美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