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育的创造力培养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上   作者:林小静
[导读] 艺术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部分,但受限于传统的以考试和升学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艺术教育并未引起学校和家长足够的重视。很多中小学并未开设足够多的艺术课程,即使在课表中安排了相应的艺术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艺术课要么被数学、语文、英语等传统考试大课所替代;广大中小学生并不能从中累积足够的艺术素养,课堂艺术教育备受冷落。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星河学校   林小静   615000

摘要:艺术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部分,但受限于传统的以考试和升学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艺术教育并未引起学校和家长足够的重视。很多中小学并未开设足够多的艺术课程,即使在课表中安排了相应的艺术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艺术课要么被数学、语文、英语等传统考试大课所替代;广大中小学生并不能从中累积足够的艺术素养,课堂艺术教育备受冷落。基于此背景下,本文对于现阶段美术教育创造力的培养进行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造力;艺术教育;儿童;教师
        引言
        公立学校现阶段所提供的艺术课程并不能够满足家长对于孩子的需求,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少儿艺术素养偏低,缺乏艺术鉴赏能力。在我们目前儿童艺术教育体系中,我们还停留在传统儿童艺术教育思维观念里,表现出过于偏重图示化和模式化、概念性知识的记忆思维,倾向像与不像的逻辑表达,重视自然科学而轻视艺术学科,并表现出对定式性和模式性思维的偏爱。结果是我们的儿童艺术教育抑制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不仅使孩子的个人生活失去了快乐和情感的意义,而且也使我们所追求的创造性的育人发现也停滞不前,长远的结果使整个社会的发展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
        一、关于美术教育创造力培养的现状阐述
        (一)国内艺术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艺术教育还沿袭着古老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在美术教育上是师傅——徒弟的作坊式教学,课程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通过模仿来掌握教师的技巧并因袭教师的审美观念和判断标准。在儿童最为珍贵的发展期使其思维高度模式化,把一种探索和创造性的过程纳入了僵死的线性的程序过程。教学不是建立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而是个人的经验传承,儿童和学生被指定用单一的视点和固定的风格来因袭或“再现”外部世界。这种教育模式对儿童的大脑和心智的发展产生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二)国外艺术教育的现状
        早在1972年,隶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题为《为了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针对于教育界的这一危险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其中就提到艺术教育对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作用: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感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任何教育,如果由于理智的原因,集中努力去教授所谓客观事实,而不激发创造的欲望,这是和爱伯特·爱因斯坦所经历的结果是背道而驰的。爱因斯坦说:我们所能经验到的最美妙的事物乃是一种神秘的东西,这是一切真正艺术和科学的根源。
        (三)当下儿童视觉艺术教育的问题
        当下受到传统艺术教育模式化的思维影响和局限,多数儿童艺术教师都是传统艺术教育思维方式下的产物,因此这些教师的思维还停留在模式化、图示化的教育体制内,导致了这些教师在给儿童上课时轻视过程,注重单一的绘画性结果。他们把视觉艺术活动简单定义为“学习”和完成“任务”。盲目、刻意的对比像与不像,忽视孩子自己所想要表达的、孩子的能力、孩子真实的自己以及孩子自己的个性。


错误认为孩子没有天赋或不适合就不能进行艺术创作,其实“儿童视觉艺术”对于儿童,首先是一个身心合一的动态行为,每个孩子都有通过美术来协调身心、自我的表达、锻炼心智、创新思维的锻炼,获得新感受、感知和审美经验的愿望和权利,只是有天赋的孩子会表现出非凡的兴趣,但这是极少数的,儿童阶段的艺术绝对不是培养艺术家的教育。
        二、美术教育创造力培养的新思考
        我比较注重艺术性表现,不同年龄的原生态儿童画特点各有不同,根据不同进行顺势引导。在儿童美术教育实践中,孩子幼年学习画画,进而培养的创造力、想象力、表达力等能力,或许是开启他们未来人生道路的一把钥匙。从以下作了课程设计和引导,效果显著。
        (一)4-6岁,这一阶段是孩子们绘画表现的黄金时期,他们有自己独有的绘画语言,也是想象力、表现力最为丰富的时期。稚拙、率真、童趣、天马行空、激情迸发的画面带给人们轻松愉悦的享受,成为中西方绘画大师追寻的境界及方向。所以说教师进入孩子们的心灵并与之交流对话,读懂他们的“天籁之音”非常重要。这要求我们教师知识底蕴,综合素养的不断提高,在教学中要更多的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参与”,在“顺势而导”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去把握、感悟孩子们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要善于发现、开启他们独有的创意思路,准确把握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绘画特征。
        (二)6-8岁,这一阶段是观察写生教学与儿童画创作相结合的最佳时机,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是幼儿期向儿童期转变的过程,他们的大脑的发育已达成人的90%以上,综合的能力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开始与家庭以外的人们往来,努力去了解社会,参加社会活动,知识面也在扩大,思维方式仍处于具体性、自我性,还不善于在大脑中进行抽象思维。但这个阶段的儿童,他们的想象力非常的丰富,特别是观察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进入了儿童创作的最佳时期,凭记忆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及意象。这一时期创意非常好,个性特点强的儿童画,更多融入了强烈的自我主观情绪及感受,他们往往采用夸张的手法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内容画大或拉长,以强调其重要性。怎样将他们好的创意、想法及观察到的事物表现出来,是此年龄段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9-1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空间知觉有很大的进步,在观察物体时能注意到立体的不同面,也能表现一定的空间层次,虽然还不能准确的画出透视,但还是能较真实地表现对象的特征及面貌,也能表现一定的明暗关系。部分儿童逐渐脱离平面的用线描绘对象,慢慢地加入一些色调表现,这时由于他们还不能区别细微的色调变化,致使他们的作品显得较脏、较乱,这时要根据孩子们不同类型的特点去辅导。
        (四)13-15岁,由于学生学习压力增大,重心转移,一部分人绘画的信心减弱,创造力下降,有时又缺乏自信心,想画像又画不像,教师在给他们加强其素描基本功训练时,应多画速写,通过画速写去观察周围的生活,通过欣赏优秀的绘画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寻找一些适合这一年龄段的创意造形表现方式(如设计素描)(创意动漫)等,去提高他们的创作兴趣,帮助他们渡过绘画表现的难关。
        三、结束语
        所谓的艺术教育其实是个性教育,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一模一样的孩子,童心绝不是千篇一律的。每个孩子的个性、成长经历都完全不同,在他们画作上就会呈现:豪放、细腻、柔美、呆滞等多种审美特征。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也不能单一地学习某一类画,美术教学的最大特点,注重拓展娃娃的个性,提升他作品的艺术性,就是跟别人不一样才好。创造力,是每个人的天赋能力,它不仅仅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做事的习惯,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对于孩子们来说,成不成为艺术家,在当今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已显得并不重要了。儿时学美术的孩子里,有不少没把画画作为专业,他们成年后活跃在各行各业,都很有出息。
参考文献:
[1]周雪婷.浅谈美术教育中幼儿创造力培养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1):103.
[2]于丽娜,付永刚.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07):4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