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变革路径

发表时间:2021/4/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上   作者:魏娟妮
[导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心理问题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这门课程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学习或技能掌握课程,而是需要尊重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方式,教给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和心理调适的技能,是一门集知识、经验、训练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

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魏娟妮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心理问题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这门课程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学习或技能掌握课程,而是需要尊重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方式,教给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和心理调适的技能,是一门集知识、经验、训练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心理健康的知识点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理解心理健康的意义,掌握相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增强应对生活事件和压力的能力。基于此,本篇文章对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变革路径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变革路径
        引言
        随着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现实来看,当代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的负面倾向在于“幸福感”不足,容易受到学业、就业、生活等方面问题的打击,同时个人发展目标不明确,对生活缺乏合理的规划。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从主观层面上入手研究积极的情绪体验,它研究人的情绪对行为的影响。积极的情绪体验使人产生更多的行为倾向,强化个体的行为和思想,健全人格的发展;二是从个人层面上入手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了24种人格特质,包括正直、善良、勇敢、创造力、好奇心等,激发人的潜力从而增强人在面对压力和逆境时的心理弹性,更好地应对和适应危机和困难;三是从群体层面入手研究积极的社会环境对个人心理产生的影响,促进个体发挥积极作用。积极心理学在关注个体的同时,研究群体对学生的心理和品质形成的影响,积极心理学认为,家庭、社会、教育、文化等因素会对学生的心理、人格、品质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积极心理学主要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关注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以及积极的组织系统对人的影响,发展和挖掘人的潜能,通过积极的因素来引导人从而实现个人的发展以及对国家、社会的价值。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要求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是先立德,立德是根本。为此,积极心理学要求高校教育不是传统的出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标准提前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等公共品质。
        二、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认知存在偏差。大学生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灾难性思维三个方面。绝对化就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它缺乏弹性,没有看到黑白之间还有无数种灰度的可能,通常和“必须”,“应该”等词联系在一起,是缺乏安全感,不能接受变化的固化思维的体现,其形成主要是由于过于简单化的高度概括和视野狭隘所致。


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往往以自己做某一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价值,其结果常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过于追求完美,无法容忍犯错,不能接纳自身缺点,同时将这种认知方式外延至他人,这种认知方式不利于大学生客观地评价自身,也不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大学生意志较为薄弱。大学生富有理想抱负,但是在追求和实现理想抱负的过程中,容易被外界环境和事件影响,遇到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不能坚持,易选择放弃,缺乏坚定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大学生意志薄弱虽然与个体差异有关系,但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自小家长、老师缺乏对孩子意志力、专注力培养的意识,对孩子应该自己完成的事情常常越俎代庖、过度包办,加上中小学教育侧重应试,过度开发孩子智力,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所致。
        三、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变革路径
        1.基于积极心理品质测查的心理潜能激发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个性化的心理个案工作。不同的个案应该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积极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个性化策略依据不是触发事件的个性化差异,而是干预对象在积极心理品质上的个性化区别。这是因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认为,解除心理危机的根本力量和长效力量是危机干预对象自身,能够激发大学生自身的心理抵御能力和心理康复能力才是解决心理危机的最短捷径和最终归宿。基于大学生危机干预对象积极心理品质的客观、量化解读,积极心理危机干预重点,在于激发和引导干预对象运用既有的积极心理品质一方面来抵御心理危机事件造成的心理失衡,一方面开辟新的建设性活动来积极化心理基本面。
        2.基于积极心理支持建构的心理资本聚力
        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危机干预模式首先要为身处心理危机的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和心理支持,支持、鼓励大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抗逆效能感和心理成长自信心,启发、引导大学生找到问题解决的创新性路径;其次,帮助大学生构建和评估社会支持网络的来源、数量、质量和有效性,特别注重家庭、同学、好友等社会支持的领域与运用。但是这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支持,需要基于积极心理组织相关理论评估当前的干预对象的人际网络的效价,有的时候父母、舍友并不一定是积极的心理支持来源。总之,通过积极心理支持网络的建构、评估和重构等工作,聚合成为大学生对抗心理危机、预防心理危机再次发生的心理资本。
        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改革,需要着力研究大学生自身具有的积极力量,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使大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张欣.积极心理学视域下“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学园,2019,12(17):79-80.
[2]华美花.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策略研究[J].海峡科学,2019(06):58-60+74.
[3]陈琴,孔金.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2):19-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