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朝两次灭亡之因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2期   作者:王慧颖
[导读]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宋朝可谓是一个辉煌的朝代,商品经济、科技发展、文化教育都高度繁荣。
        临沂大学文学院  山东省临沂市  276000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宋朝可谓是一个辉煌的朝代,商品经济、科技发展、文化教育都高度繁荣。有学者曾推算,宋朝时期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宋朝还是唯一一个商业税超过农业税的朝代。中国古代共有四大发明,其中在宋朝就有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除此之外,宋朝时期儒学复兴,科举取仕进一步完善发展,好学的风气也弥漫着整个社会。可以说,宋朝具备了成为强国的一切条件。然而,宋朝前后两次立国三百余年,却两次被周边少数民族所灭,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亡于内乱而亡于外乱的王朝。那问题就来了,像宋朝这样如此强大的国家,为何会两次被周边少数民族所灭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关键词:军事制度、地理环境、军事外交战略。
        一、军事制度存在问题。
        宋朝看似是繁荣昌盛,实则是国富兵弱,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宋朝的军事制度存在问题。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汲取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武强文弱的局面,再加上他自己又是靠发动兵变上位,因而在军事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总体来说,宋朝的军事制度有三个特点:
        第一,限制军队统帅的权限,从而使兵权真正集中在皇帝手中。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在中央设“三衙”分掌中央禁军,又设枢密院作为最高军事机构,使二者在军事上互相牵制,“三衙”有领兵权而无调兵权,枢密院有调兵权而无领兵权。枢密院和“三衙”都处于皇帝的直接控制下,使得二者的权力形成相互制约。此举虽然使得皇帝掌握了军队的控制权,有效地预防了权臣作乱,但是也导致了军队调动效率的低下,尤其是在战时,繁琐的军队调动程序使得宋军经常贻误战机。
        第二,让文官统领武官,使武将受制于文官。由于担心武将权重而无法加以制裁,避免“黄袍加身”的一幕再一次上演,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们都有意提高文官的地位,使得朝内朝外都形成一种以文治武的格局和重文轻武的氛围。北宋时期征战的最高统帅往往是文官,至于武将,则相对地位低下,没有主动性。由此就形成了猜忌和压制武将的惯例,使得有军事才能的将领难以出头,庸将却得以擢升高位。这也导致宋军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严重缺乏优秀的将领,经常由于指挥失误而战败。
        第三,通过更戍法来使兵将分离。更戍法,简单地说就是军队定时换防,换兵不换将,或者换将不换兵。这样就使得军队中“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大将没有机会发展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不能形成巩固的从属关系。这样虽然能有力地避免武将拥兵割据一方,但是长久以往,会导致主将和士兵之间十分陌生。由于没有经过长时间的磨合,配合不够默契,主将的战术意图不能很好的被执行,军队的战斗力自然也就大大降低。当周边少数民族的军队入侵时,宋军的抵抗力就可想而知了。
        第四,削减地方兵权。宋朝时期,全国的精锐部队,都部署在中央政府所在的汴京地区。与此相反,各个地方以及边疆地区部署的部队,几乎都是老弱残兵,平时基本就是做些捕盗维持治安的事情,战斗力非常弱。这样做无非就是为了避免唐朝中后期出现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但是也带来一个问题,当正面战场兵败之后,各个地方就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防御,敌兵便可以长驱直入,等于是自我放弃了战略纵深。
        宋朝在军事制度上的这些弊端,直接导致了宋军战斗力的低下,虽然能保证宋朝不会亡于内乱,但是却无法保证宋朝不会亡于外乱。
        二、地理环境存在短板。
        众所周知,宋朝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只是实现了局部统一,这使得宋朝控制的疆域相对较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对东北和西北地区的控制,当时东北地区有辽以及后来的金,西北有西夏,因此宋朝始终没能控制这些地区。然而这些地区当时却是重要的产马区,这就导致宋朝十分缺马。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社会,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旦出现战争,马不仅可以用来为军队运送给养,而且最重要的,是人马结合可以组成骑兵。在冷兵器时代,骑兵速度快和机动性强的特点远超步兵,在战斗中,军队统帅可以利用骑兵进行快速地迂回包抄,实现对敌军的分割包围,所以战场上两军经常利用骑兵来快速突进,实现战略优势。可以说在一场战斗中,骑兵的发挥往往极大地影响着战斗的结果。但是宋朝却由于地理环境的短板导致国家十分却马,以至于宋军部队中骑兵及其稀少,这使得宋军在面对周边少数民族的骑兵部队时,经常是一败涂地。
        另外,宋朝自建立初期,历代帝王都一直想收复幽云十六州地区,但是由于军队的孱弱,一直都没有实现这个目标。该地区地形崎岖,又有长城穿过,最重要的是相当不利于骑兵部队行军,所以是一道阻止北方少数民族骑兵部队南下的天然屏障,可以说宋朝一旦控制了这一地区,就能有力地遏制北方少数民族骑兵部队的长驱直入,从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但是宋朝却没能如愿,幽云十六州地区始终没有被纳入其版图中,这也为后来的亡国埋下了伏笔。
        宋朝存在短板的地理环境,让其缺少骑兵部队和天然防御屏障,使得宋军在对外战争中经常处于被动之中。


        三、统治者做出了错误的军事外交战略。
        北宋末年,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崛起,建立了金,开始威胁辽的统治。没过几年,金军就攻占了辽的东京辽阳府和上京临潢府,声威大震。这时,北宋朝廷上下一致认为辽必亡无疑,正好可以借此机会收复幽云十六州,实现祖祖辈辈几代人都没有实现的目标,于是趁着辽衰落的机会,与新兴的金结为同盟,打算共同灭辽。
        然而,此时北宋的朝廷内却没有人想起“唇亡齿寒”的道理,辽灭亡后,金一定会将侵略的矛头指向北宋。况且,当时宋军的战斗力已经低落到了极点,根本无法与彪悍的金军骑兵相抗衡。可以说,只要日后宋金开战的话,宋必败。但是如果不联金灭辽的话,那么单凭金一家之力,是无法灭掉辽的,只要辽不灭,金就无法威胁到北宋。联金灭辽后这么大的弊端,却没有引起北宋统治者的重视。
        果不其然,在宋金联合灭辽的过程中,金的统治者看到了北宋的腐败,宋军将领多为无能之辈,士兵也大都贪生怕死,整个宋军战斗力及其低下。于是在灭辽后不久,金军就大举进攻北宋,很快就攻进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俘虏了北宋的徽宗和钦宗两位皇帝及大批皇室成员,北宋灭亡。
        后来的南宋依然犯了同样的错误,忽视了“唇亡齿寒”的道理,更没有好好地汲取北宋时期犯下的错误,重蹈了北宋的覆辙。
        南宋末年,北方草原上的蒙古势力崛起,建立了政权。没过多久,蒙古就相继灭亡了西辽和西夏,主要对手就剩下了金和南宋,蒙古军队曾几次攻金,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于是蒙古统治者试图利用宋金之间的世仇关系来拉拢南宋一同出兵灭金。如果南宋的统治者能够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汲取北宋灭亡的教训,拒绝蒙古人的要求,同时整顿内政,加强军队的训练,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宋王朝可能会迎来重新入主中原的机会。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蒙古人只适合打江山,并不适合坐江山,蒙古人统一全国后不到百年就被驱逐出中原了。严格来说,其实从元末开始,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就已经岌岌可危了,也就是说,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也不过才半个世纪而已。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南宋的统治者最终接受了蒙古人的要求,联蒙灭金,金在蒙古和南宋的联合打击之下,很快就走向了灭亡。金灭亡后,蒙古没有了后顾之忧,并在疆域上就形成了对南宋的包围之势,于是蒙古军队开始大举进攻南宋,南宋逐渐支撑不住。四十多年后,蒙古军队攻占南宋的都城临安,俘虏了年幼的恭帝,不久之后又在广东崖山消灭了南宋的流亡政权,至此南宋彻底灭亡。
        纵观宋朝两次灭亡,主要原因还是军事力量的薄弱。历史一再证明,富国和强兵是同等重要的,二者缺一不可,一个没有强大国防作后盾的国家,即使经济再繁荣,文化再辉煌,也只能走向灭亡。
        参考文献:
        [1]学术期刊库-张其凡-《宋代兵制改革及其特点》
        [2]学术期刊库-王路平-《宋代阵法与阵图初探》
        [3]学术期刊库-罗驭文-《浅析宋朝募兵制及其对维护统治的消极影响》
        [4]学术期刊库-徐峦-《浅析北宋兵役法律制度》
        [5]学术期刊库-张德宗-《北宋的厢兵制度》
        [6]学术期刊库-上官红伟-《北宋的兵官”、“使臣”与“军员”》
        [7]学术期刊库-淮建利-《“升隶”与“落厢”:试论北宋厢军与禁军的互动关系》
        [8]互联网资源-百度百科-联蒙灭金
        [9]互联网资源-百度百科-联金灭辽
        [10]互联网资源-幽云十六州对北宋的意义
        [11]互联网资源-北宋是怎么灭亡的?
        作者:王慧颖
        单位全称:临沂大学文学院
        省市:山东省临沂市
        邮码:276000
        作者简介:王慧颖,出生年月1999年9月,性别女,汉族,籍贯山东省兰山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