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秦杰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9期   作者:秦杰
[导读]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河道生态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这就需要相关单位加强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
        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八二大队  四川德阳  618000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河道生态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这就需要相关单位加强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基于此,论文就当前我国的城市河道问题、河道生态修复技术以及河道治理措施和相关的案例分析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河道整治,生态修复,水质提升
        引言
        近年来,我国在进行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城市河道的原有生态平衡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河道原有的生态平衡,不利于实现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相关单位需要加强对城市河道问题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措施,最终缓解我国的城市河道污染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概述
        城市河道承担着城市的防洪、排水、供水、航运以及纳污等多重功能,既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可利用资源,也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的珍贵资源,是城市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城市的高速发展,大量城市河道被人为的进行开发与改造,对城市径流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效果。例如,许多城市河道承受着裁弯取直、河底硬化、边壁渠化以及河道侵占等现状,这阻断了城市河道内生态与陆地生态的相互联系,降低河道原本具有的自净功能,也减少水生物的多样性,从而带来一系列的水环境问题。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不少城市河道无法支撑起人们对城市水体的幸福感需求,这既不利于现代城市文明的健康发展,也与当代社会所提倡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背道而驰。开展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是实现当前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键举措。
        二、当前我国的城市河道问题
        1.河道水质破坏较为严重
        当前,我国城市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河道水质破坏较为严重,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如下:
        (1)我国城市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城市工业生产企业也在不断增加,有很多工业生产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都直接排放到河道中,进而造成了河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的情况,严重时还会对水体内部的生态平衡造成破坏;(2)城市的居民的环保理念还有待强化,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没有注意加强对河道水体的保护,无形中也加重了水体污染情况;(3)部分城市内部的环境保护人员没有对河道水体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得河道水体污染的治理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而且还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2.城市河道泄洪能力较差
        受到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影响,城市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各类建筑工程数量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也挤压了城市河道河流原有的空间面积,使得河道底部的泥土堆积现象较为严重,最终降低城市河道的泄洪能力。一旦出现较大的暴雨等自然灾害,城市河道则无法发挥自身的防洪作用,容易造成城市内部洪涝问题,影响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些都需要相关的治理人员加强重视,注意进行城市河道的疏通,加强对城市水体的保护。
        三、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1.近自然生态法
        近自然生态法遵循日本的“多自然河川工法”理念,注重城市河道的综合治理,强调城市河道与水生动植物之间的内在影响和协调作用,旨在提高城市河道和河漫滩的连续性,注重绿色生态和景观建设。实施过程中通过时空两个层面对河道的过程和形态进行综合修复,包括空间层面的河道-浅滩地形构造,时间层面的水流加速减速、营养物质的获取及释放,及河道多样性与动态性结合在内的生物综合修复法。

典型的方法措施有将渠化河岸改造成河滩绿地并利用河滩进行旁侧型水质净化设施建设、湿地恢复,鱼类栖息地营造等生态构建;对护坡进行自然化和多样化改造,在滨水部分恢复水生植物以及鱼虾等水生生物栖息地;水岸线的自然化、还弯去直等。同时因地制宜,正确地了解和量化物理变量和生物变量之间的响应曲线,以解决人为作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问题。并在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工作中,不断探索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近自然生态法已在欧美国家的工程建设、流域治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有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技术规范。典型的近自然生态法修复工程实践有韩国首尔清溪川修复工程、新加坡加冷河修复工程和美国密西西比河修复工程。
        2.生态河堤修复技术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对河流资源进行利用时,通常会修建河堤。通过河堤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河流的合理流动,并保障河流周围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为了提高河堤修建的坚固性,通常使用的是混凝土结构。在实际的河堤建设过程中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相关单位应用生态河堤修复技术,对河堤进行改造,不断提高河堤建设的生态性,尽量少使用纯混凝土河堤,建设生态河堤,加强对周围自然条件的融合,最终提高河流水体本身的生态性。
        3.生态河床修复技术
        河床指的就是河道的底部。在过去,我国在对河流进行治理时,一般都会对河床采用硬质的材料进行建造,希望通过降低河流底部的摩擦力,来提升水流速度。但是,硬质材料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也会改变河流底部原有的生态环境,严重时还会改变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的栖息环境,影响动植物的正常生存。通过应用生态河床修复技术,应用泥沙河堤来提高河床的生态性,避免使用硬质材料,进而保持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四、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对城市河道生态修复仍在进行研究和探索,也取得一定成果。但该研究大多体现在对宏观问题的实际解决,缺乏理论的深入,对于生态修复中的部分机理仍处于探索阶段。如生态补水量的内涵和在修复过程中的实施和管理,及生态补水对水源地的生态影响,目前尚没有研究清楚。今后值得研究的几个发展趋势概括如下:
        1)将泥沙输运的研究与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紧密联系起来。人类对河道的人工改造必然会带来河流来沙的变化,进而对河床演变产生作用,影响水情。目前泥沙输运的理论研究已经较为成熟,泥沙作为河床营养盐和水体污染物的载体,会对城市河道水质和依赖于营养盐的河道生态带来一定影响。但泥沙输运对河床产生的变化是否会对河道生态修复产生有利或不利的作用目前尚未可知。因此未来泥沙输运理论与河流生态修复的耦合研究将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2)河道生态修复的适应性管理研究。作为复杂而庞大的工程项目,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结果往往无法一步到位。成功的河道生态修复需要处理好自然科学与社会层面的分歧,且离不开对自然、文化、历史、财政和政治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在科学地实施河道生态修复中,需要正确地了解和处理好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出量化关系曲线,并建立起相对的理论模型,从而对修复产生指导性作用。同时还能根据关系量化模型,积极观察河道对修复措施的响应,实时调整修复措施。更科学、更严谨的适应性管理研究,将成为未来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成功的重要保证。
        结束语
        综上所述,河道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是我国城市环境治理工作的关键内容,对于提高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水平,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因此,相关单位需要增加对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的投入,结合当前城市河道污染的实际情况,合理应用修复技术和治理措施,最终提高河道的生态功能。
        参考文献
        [1]王丽颜,隋宇航,李贺.河道治理中的生态修复技术浅析[J].水能经济,2019(1):223.
        [2]王建卉.基于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与探索[J].水能经济,2019(1):76.
        [3]李松.河道治理与生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7):158-1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