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 辛金龙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3期   作者:辛金龙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深入推进,海绵城市是我国在朝着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关键的建设内容,在工作过程中,城市绿地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对城市的良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精河县自然资源局  新疆博州精河县  833300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深入推进,海绵城市是我国在朝着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关键的建设内容,在工作过程中,城市绿地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对城市的良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当前,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污染已经发展成为非常典型的城市病。为了有效遏制这些问题的发生,国家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全新理念,可以通过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拓宽河流水系等手段来提升自身的纳水能力,从而实现储水、净水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进行探讨,详情如下。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规划;方法
        引言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还需引入低维护及景观可持续性的理念,避免建设后期运营成本过高,这样将具有更好地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1海绵城市的本质
        在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市周围还存在着大量的工厂,虽然这些工厂能够为居民生活带来有利的工业产品,但其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废料会对城市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海绵城市就是在遭受一系列的污染后,所形成的一种城市建设模式,属于一种全新的城市生态建设系统,通过丰富多样的植物种类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降低由于过快的城市发展速度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城市居民打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促进城市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
        2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
        2.1植草沟
        植草沟是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以利用地形收集、输送、吸收和排放雨水。由于植被叶面和根系具有一定的污染物净化效果,构成径流排水系统的第一道净化防线。在施工时挖掘面应便于土工布的施工与固定,并避免超挖。沟槽开挖后,应根据设计要求立即铺砂,铺砂后不得采用机械碾压。铺设穿孔管时管道下层砾石应夯实,穿孔管坡度应严格保证,施工时不得有土块、树叶等进入穿孔管中。
        2.2打造新型雨洪排水系统
        一是要衔接好城市排水与河流系统,城市地表径流的排出,较大程度依赖于排水系统,而且河流最终容纳城市排水,为此也要将河流及行洪通道纳入防洪排涝管理之中。然而具体规划工作中,很难预测河流水位变化,进而使防洪排涝承载能力变得不可控,有时很难保证城市排水有效性。想要规避城市内涝问题,应当实现排水与河流系统有效衔接,根据径流预测确定合适的管道、渠道尺寸。应当结合需要改造城市排水系统,尤其是要处理好排水系统与河流衔接,同时,要加大河渠沟道的治理力度,滞洪区布置需合理,进而实现城市地表径流的有效管控。二是要对雨洪排水系统加以优化,若现有排水条件较差,过量降雨时便易引发内涝问题,所以除基本排水管道系统外,还要发挥行水通道、洼地等排水蓄水功能,继而将溢出的洪水尽可能地归流至预先选定的蓄水区域,确保城市地表径流的有效排出。同时,洪涝也有部分经排水管道及明沟得以排出。两者共同作为雨洪排水的大、小系统,通过合理布置能够显著改善防洪排涝条件。三是要发挥自然雨洪排水系统的优势,尽管在海绵城市规划中,防洪排涝主要依赖人工排水系统,其具有汇流效率高优势,这也是规避内涝风险的重要措施,但无法延缓或限制洪峰的形成。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更加注重自然雨洪排水系统,借助其蓄水及下渗等优势,能够有效限制地表径流,进而对洪峰流量起到减缓作用。该系统在建设中,要完善人工湿地、透水铺装、滞留洼地等具体设施,进而使城市防洪排涝具备可持续特点。
        2.3增强城市绿地的海绵质量
        对于必须保留的硬质空间,通过不断地改进优化来提升其透水面积比例,可以通过透水砖、木栈道、生态停车场等设施或选用透水性能好的原材料来提升硬质空间的透水能力,根据实际绿地的水体情况,选用生态驳岸等模式,在水体与土壤之间构建一条水循环通道,形成一层渗透表面,使其良好的发挥调蓄、削峰功能。可以采取下沉式绿地模式,来提升绿地的排水效率。下沉式绿地模式具体是指具备一定容量的调蓄功能,同时具备净化径流雨水功效的绿地空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径流量,提升雨水渗透速率。与此同时,下沉式绿地模式对其内部的植物种类要求较高,要求其能够很好的适应生存环境。例如我国南北方的自然条件情况差距较大,南方城市降水较多,植物的耐涝性要求较高;而北方城市降水较少,且雨季也相对较短,要求植物在具有较强耐涝性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耐旱性。但是由于下沉式绿地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植物种类的限制,就可能导致城市绿地种类相对单调、多样性缺乏,会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所以在设计绿地空间时,一定要合理规划城市绿地所占比例,可以在对水相对敏感的区域设置一定的下沉式绿地面积,来提升其渗透速率。另外,还要重视城市绿地的养护管理工作,维持树木的健康情况是提高蓄水能力巩固水土稳定性的关键。加强养护管理工作,需要工作人员进一步了解病虫害的防护知识和各项抚育政策,由此来保护绿色植物的茁壮成长。养护管理工作要以保持植物的自然生长状态为主,降低修剪频率,在移植或栽种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全冠移植,坚决避免断头树的出现,为绿色植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空间。还要将工作重点投入到绿色植物的土壤保育工作中来,对于绿色植物生长土壤的管护工作也是十分关键的,没有良好的土壤生长环境,也会大大降低绿地的海绵效益。加强土壤的保育工作,一方面要做到不断改进优化地表土性状,选择透水性好或团粒结构丰富的土壤作为绿地生长环境,在此期间还要不断对植物进行松土等操作,来提升雨水的渗透效果;与此同时,还要降低绿地土壤的裸露面积,可以在这些土壤中栽培相对矮小的植被,保留一定的枯枝落叶来维持绿地的水土平衡,提升海绵效益。
        2.4充分考虑自然净水
        海绵城市下的景观设施,自然净水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节约资源方面具有极为显著的优势。它在土壤和植物物理、化学及生物原理之下能够有效过滤和阻挡水体污染物。在具体设计自然净水系统时,必须要先控制好地形,从而正确引导水资源;另外植物选择也是关键,直接会关系到最终的净化效果。实际原理就是先通过缓坡地形降低水体流速,自然沉淀一定颗粒杂质,然后再通过土壤、砂石、植物根茎等分解水中的污染物,吸收一定的有害物质和杂质,最终有效净化水资源。如此一来最终呈现出的水体景观就会更加怡人,也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景观的生态性,打造出舒适的景观环境。
        2.5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自然清洁和生物保留雨水的有效方法,通常建在低地形上。天然土壤或人造土壤种植植物可用于在小范围内吸收和净化雨水,具有成本低,易于操作和管理以及能够融入景观的优势。但是应当指出,在干旱地区不适合设置雨水花园,这是由于这些地区植物的耐水性普遍较低,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植物可能会死亡,收益大于损失。同时,雨水花园容量存在限制,并且对植物配置的要求很高,植物配置不当也会影响其功能.
        2.6把握好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
        (1)注重保护城市水生态的敏感区。在具体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过程当中,首先应当注重保护城市水生态的敏感区,可以切实按照海绵城市的原理展开设计工作,目的在于使得城市规划的水生态敏感区域,能够得以发挥出更加全面的作用。(2)还需要做好城市沟渠以及湿地的管理工作,将其规划为限建区域,对其展开全面且细致的保护工作,考虑到城市雨水灌溉系统,以及自身的水体能够各自发挥出应有的效用,使得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得以结合,避免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有关设计人员在展开此环节工作时,需要明确该环节工作开展对于实际工作质量的作用,在思维上树立科学建设的概念。(3)按照集约式的开发模式展开规划设计工作。在此种模式的支持下,来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加以全面关注,这样展开操作能够使得城市建设内部空间更具合理性,避免造成空间结构上的混乱问题。依照集约式的开发模式,需要特别注重规划设计方案的二次检测,二次检测的目的在于,使得所制定出来的方案,能够真正满足工作开展的根本要求,当这些方面的要点内容都得到实现之后,才能使得具体的开发规划设计方案真正的应用到具体设计工作当中,以此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实际效用。(4)还需要注意的是,要在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流程上,注意运用针对性更强的方式,来确保城市区域的基本透水面积,都能够得到科学化的规划。之所以要增强城市区域内的透水面积,是因为城市作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集中地,因此需要确保城市区域的积水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当积水问题得到全面解决之后,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得到优化,进而大大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根本质量。这些方面的内容得到合理构建之后,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水平及实际建设的效率,都将会得到根本性的提升,进而使我国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能得到不断优化和提升。
        结语:综上,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特点,借助蓄水、下渗等手段有效限制地表径流,实现城市洪峰的有效抑制,避免更大灾害的发生。要将防洪排涝规划融入城市整体规划中去,应根据城市实际,完善市内防洪排涝设施,要打造可持续的雨洪排水系统,落实好城区海绵改造工作,合理布设人工湿地及排洪蓄洪设施,切实改善城市排水防洪系统性能。
        参考文献
        [1]张震,王露露.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经验探索[J].人民珠江,2019(1):121~124.
        [2]戚勇,刘金金.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建设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2018(1):134~136.
        [3]张建云,宋晓猛,王国庆,等.变化环境下城市水文学的发展与挑战:I:城市水文效应[J].水科学进展,2014,25(4):594-605.
        [4]宋晓猛,张建云,王国庆,等.变化环境下城市水文学的发展与挑战:II.城市雨洪模拟与管理[J].水科学进展,2014,25(5):752-7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