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之死》之艺术鉴赏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9期   作者:李亚南
[导读] 摘要:作为世界芭蕾舞蹈剧目中的一个珍品,《天鹅之死》自1907年在俄国彼得堡初演以来,广受赞誉。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
        摘要:作为世界芭蕾舞蹈剧目中的一个珍品,《天鹅之死》自1907年在俄国彼得堡初演以来,广受赞誉。《天鹅之死》的主角虽是天鹅,但它表现的却是人类的命运,从天鹅与死亡进行搏斗的顽强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人类对生命的渴望。本文将从天鹅寓意、舞蹈编排、音乐选择以及服装舞台设计四个方面去评析《天鹅之死》的艺术魅力所在。
        关键词:天鹅之死乌里安娜•罗帕特金娜舞蹈音乐
        1905年的一天,俄罗斯芭蕾舞演员安娜•巴普诺娃正在为一个临时节目而发愁,她找到了舞蹈编导米哈伊尔•福金,希望后者能为她创编一个舞蹈作品。在此背景下,《天鹅之死》诞生了。这个即兴创作的舞蹈仅仅只花了几分钟,当时谁也没把它当回事,可当演出结束时,它却得到了全场观众最为热烈的掌声。《天鹅之死》由此一炮走红,席卷全球。然而《天鹅之死》的时间并不长,只有短短六分钟不到。它讲述了在平静的湖面上,一只即将死去的天鹅一面思念着梦幻般美好的往日时光,一面在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时所表现出来的挣扎、自怜与解脱。在下文中,笔者将以乌里安娜•罗帕特金娜在2020年7月13日在中国国家大剧院表演的芭蕾独舞《天鹅之死》为例,评析其艺术魅力。
        一、天鹅寓意
        天鹅是一种鸟类,属于游禽,它们喜欢群栖在湖泊和沼泽地带,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脖颈修长的它们,在水面游动的时候,上半身几乎保持不动,因此它们总能给人一种从容华贵的典雅美感。此外,它们全身毛发白皙,宛如瓷器,这不免让人联想到纯洁、烂漫等词。如果再考虑到天鹅大多数是一夫一妻制,这就更加使人敬畏了。因此,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羽色洁白、体态优美、叫声动人、行为忠诚的天鹅便不约而同地被看成是纯洁、忠诚、高贵的象征。此外,在西方文化中,“天鹅绝唱”(swansong)还被看成是文人骚客的临终遗作——只有天鹅才会在将死之时鸣叫。
        除了文化寓意,天鹅的形象很早被运用到芭蕾舞之中: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是早期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它讲述了被魔王施法变成白天鹅的公主,凭借着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最终破除了魔法并恢复原型与王子结合的爱情故事。可以说,“芭蕾舞就是白天鹅的化身,看到白天鹅就想起芭蕾舞”。
        二、舞蹈编排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欣赏《天鹅之死》最重要的就是欣赏它的舞蹈。《天鹅之死》是先有音乐后编舞,如何对舞蹈进行编排,让舞蹈与音乐化而为一,便是对编导最大考验。
        随着轻柔的钢琴声徐徐响起,再搭配一段缠绵悠长的大提琴声,《天鹅之死》一开头便将观众拉入到了一种哀而不伤的情景。罗帕特金娜背对着观众,双脚轻轻点动,由舞台一侧慢慢移至中间,除了双手的“展翅”,她的全身宛如静止,完美还原了天鹅本身的姿态,给人一种唯美的视觉享受。慢慢地,巴普诺娃双手摆动的幅度与速度开始随着音乐曲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使得舞蹈与音乐完美地契合在了一起,生动地表现了天鹅由无力到有力的挣扎形象。在随后的音乐中,罗帕特金娜改变了舞姿,她的双手由向上举起的协同摆动变成了双手上下分离的游动。随着音乐的流溢变奏,她的双脚也由一开始左右并排的点动变成了前后分开的跨越。这一系列舞姿的改变向观众诉说着垂死的天鹅正在“回光返照”,表达出天鹅对生命的渴望。
        除了欣赏音乐与舞蹈的契合度,在欣赏芭蕾舞蹈的时候,我们还要看到舞蹈动作中的“延伸”。蒋代力认为,这种延伸会让每一个动作都有一种“无限延长”的感觉。“巴普诺娃无论是在表达“天鹅”那种坚韧顽强的精神,还是在演绎天鹅奋力挥翅起飞的动作,都用肢体的延伸,细腻地抒发这一切。在舞蹈当中我们没有看到一个特别高难的技巧动作,就连在芭蕾中最常用的小跳和单脚脚尖上转的都没有见到,更多的是动作的延伸。”[1]而在《天鹅之死》中,罗帕特金娜在展现天鹅的各种形态,或挣扎或怀念,或激情或无奈,均传达出了它对世间怀有的深深眷恋,无论是飞翔之姿、鹤立式舞姿或是卧姿,其动作形态的“延伸”都渗透着天鹅对生的热情。


        三、音乐选择
        除了舞蹈,取自圣•桑的音乐《天鹅》是《天鹅之死》的核心,这是没法不谈的。苏联著名舞剧编导扎哈罗夫在多年的编舞体会中曾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中包含了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
        1866年2月,法国著名作曲家兼钢琴、风琴演奏家和指挥家圣•桑在赴布拉格和维也纳演出途中,曾在奥地利一个小镇歇息数日。此间,应好友、大提琴家鲁布柯之约,创作了《天鹅》,《天鹅》就是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一段。它优雅抒情,富有意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优美动人的天鹅形象。可以说,从一开始《天鹅》就跟“死”无关。然而,福金却独具慧“耳”。从动人的旋律中,他感受到了天鹅的悲伤和忧郁,“听出”了天鹅在垂危前对生命的渴望与搏斗。最终,他选择了以两架钢琴为大提琴伴奏的演奏形式,巧妙地将钢琴弦琶音与清漪的湖水、大提琴抒情的旋律与天鹅形象融合在一起。[2]颂今指出,此曲为有变化再现的三段体,各段均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三段为G大调,中段两句分别转入下属调与属调上进行,与首尾段形成调性上的对比。全曲主题鲜明,手法简炼,音调发展以模进为主。钢琴弹出的分解和弦琶音,好似湖水泛起的涟漪。大提琴奏出流畅如歌,富于浪漫色彩的旋律,塑造了天鹅在湖面漂游的从容优稚的形象,富有意境。[3]
        实际上,《天鹅》本身就是一首适合搬上芭蕾舞台的好曲子。一般来说,可供舞蹈采用的乐曲大致有三种:旋律型、节奏型和戏剧型,这是因为它们与人体的肢体动作以及个性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不论是在旋律、节奏,还是调式、和声以及音色等方面,《天鹅》都是很适合与舞蹈进行动态结合的音乐。[4]
        四、服装舞台设计
        如果观众对《天鹅之死》足够感兴趣,那他或许就会了解到,罗帕特金娜这一套芭蕾服装是专门为这场演出而定制的。此外,舞台的地板也有所设计,当灯光打在罗帕特金娜身上,我们能明显地从地板上看到她的倒影,而这一系列的设计便只是为了让这只游弋的“白天鹅”看起来更加逼真罢了,而它事实上也取得了这种惊人的视觉效果。
        从“白天鹅”在舞台上行走的路线,我们或许也能看出它内心世界的变化。董柳沙指出,在舞蹈路线的构图上,罗帕特金娜故意采取了由远及近的“z”字形舞台调度来架构整个舞蹈的大构图,让美丽的天鹅仿若从天边徐徐飞来,落在静静的湖面,几经挣扎,最后离去的时候,倒在了一侧,也就保持了生命的优美与尊严。[5]
        五、结语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天鹅之死》,每个人的欣赏点都有所不同。刘薇认为,动作语言、艺术形象、舞蹈意蕴是其意境的核心,而《天鹅之死》之所以能流芳百世,主要是因为它“通过生动传神的舞蹈语言,创造出了使人能够激发审美想象力的完美的艺术形象,同时也给人带来了无限的艺术审美价值”[6]。而在笔者看来,天鹅意象、舞蹈设计、音乐以及舞台服装等都很重要。不过,对一个芭蕾舞爱好者而言,或许这些都不重要。《天鹅之死》的美远远不止如此,它更是一种无法诉说的体验,一种心灵上的相通。
        参考文献
        [1]蒋代力,陈叶燕.延伸在舞蹈《天鹅之死》中的应用[J].四川戏剧,2016 (01):96-98.
        [2]郑八一.音舞联袂,交相辉映——赏析《天鹅之死》兼论依曲编舞[J].齐鲁艺苑,2004(02):79-80.
        [3]颂今.从《天鹅》到《天鹅之死》[J].音乐爱好者,1984(01):20-21.
        [4]刘畅.天鹅之死[J].舞蹈,2009(11):52-53.
        [5]董柳莎.生命的赞歌——评芭蕾舞《天鹅之死》[J].大众文艺(理论),2008(11):54.
        [6]刘薇.试从《天鹅之死》谈舞蹈的意境创造[J].舞蹈,2014(10):66-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