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科技语境下的当代音乐教学探微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1月第2期   作者:李文骐
[导读] 现在各高校甚至众多中小学都已经完成了现代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升级过程,
        李文骐
        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 四川成都新都区 610500
        摘要:现在各高校甚至众多中小学都已经完成了现代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升级过程,网络与多媒体设施一应俱全,这就对已经具备了较高专业技能和传统教学能力的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时代性要求。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尽快适应和掌握现代信息科技手段,能够熟练运用网络渠道和多媒体设施,获得更多、更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而依据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设计,灵活而又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教学资源,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总结起来,现代信息科技参与当代音乐课堂教学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
        关键词:信息科技;当代音乐;教学
        一、教学资源获得与编辑途径多元化
        网络的普及极大地方便了教学资源的搜集。如今在各种各样的资源共享平台上,存储着极为丰富的文献、音响、视频等教学研究资源,俨然就像一个又一个网上图书馆,简单注册后,就可以以低廉的价格甚至免费获得各种所需资源,为教学研究提供强大的支撑。
        另外,还有各种文献、音响和视频编辑软件,比如较为常用的教学编辑器,这是集教师备课与授课过程于一体的全功能支持模块,包括教案编写、试卷编辑、课件制作和课堂演示等功能;再比如QVE音频剪辑软件,可以对mp3、aac、wma、ogg、flac、ape、wav、amr等音频格式随意进行编辑,还可以对电脑声音进行录制、相互转换任意音频格式、合并和变速音频文件、从视频中提取声音,等等。诸如此类的软件还有很多,教师可以依据自身的教学需求对所搜集到的教学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剪辑、修饰、组合等编辑,使得教学课件内容更加集中、合理、丰富,更有利于借助教学课件进行连续、完整而又有逻辑的教学工作,从而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教师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会直接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我们以音乐史教学为例,要想全面、深入地讲解一位作曲家或一个音乐历史事件,绝不能对其进行简单罗列,让学生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知识信息和思考的根由,必须要有立体式的、比较性的教学设计。
        比如我们讲贝多芬,除了要了解教材上有关贝多芬的身世、整体创作风格和历史贡献等内容之外,还有必要进一步拓展教学思路。即,针对他所处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他与其他作曲家的风格与区别、他的创作风格的多维度技法支撑等进行纵横立体式的深入探讨。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备课时受文献、音响、视频资料搜集,以及现代信息科技手段的限制,使得很多教学构想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操作起来非常麻烦,甚至不可能实现。但是有了现代信息科技手段的参与后,我们就可以将搜集来的教学资料进行创造性的应用。比如对贝多芬时期的社会文化图文并茂地加以阐述,对支撑观点的音响、视频片段进行呈现,与海顿、莫扎特、舒伯特等作曲家的创作进行图文、音响、视频等全方位的比较,甚至还可以呈现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及相关音响、视频资料等,这些都可以使得我们的课件变得更为丰富和立体,更能够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如此一来,课堂教学的效果相比传统音乐史类教学,其优势可见一斑。
        二、变抽象为具象
        对于音乐而言,无论我们说它是时间的艺术、声音的艺术,抑或是情感的艺术,总归它是抽象的而非具象的。因此,苛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具有良好的艺术天赋和艺术感悟能力,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教师面对少则三五十,多则上百的学生,如果不能够通过较好的传递方式传授教学内容,就很难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关注和兴趣,尤其在牵涉一些抽象化原理和理论知识的时候,场面就会更加尴尬。
        我们知道,学生之所以常常对某一门课程不感兴趣,其最根本原因是在这门课上无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没有学习的成就感。

因此,通过创造性的课堂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再通过新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显得非常关键。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好的音乐教学一定会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而兴趣培养的关键正在于学生能够真正领悟到这门课程的内容精要,及其自身学习自信的建立,同时,这种兴趣感与成就感也会极大地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信任与学习参与性。
        三、拓展思维,提升艺术感悟能力
        当代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足够的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而艺术的创造绝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积,艺术审美也绝不是对艺术本身的本能感知,而一定是基于特定的文化历史和审美取向的理性评判。因此,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是文化历史、审美评判和艺术技能共同作用的结果。
        既然如此,成功的音乐课堂教学一定不是就技术而技术的局限性传授,而是密切结合与其相关的文化历史与审美一起展开的,这也就是知识与思维的拓展过程。在音乐审美中,必须“遵循而不能违反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合乎音乐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这正是音乐审美价值的历史文化的客观性,其客观性不能游离于历史之外”。可见,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历史文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我们必须首先清楚什么是美,“音乐是由文化来界定的,音乐音响不能界定它自身,美也不能界定自身,美也是由文化界定的……有一点是清楚的,‘美’是建立在具体文化上的,不可以以一种抽象的或预设的,或以一种文化的标准去假设其他文化音乐的‘美’”。不同文化界定的艺术的“美”,只存在差异,不存在优劣,而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性凸显了某一种艺术的“美”,才使艺术世界呈现出了一种五彩斑斓的景象。因而,对艺术“美”的正确认识与发现,是对音乐进行审美的前提。
        如果运用传统教学方式,上述文化思维拓展一般就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解进行,然而只通过教师的讲解来领悟上述比较抽象的命题是比较困难的。如果我们能够加上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则可以通过课件制作将相关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历史文化类视频、人文风俗类视频等跨学科教学资源进行比较,让学生非常直观、直接地接受上述抽象概念,进而回归到音乐艺术中,这样就好理解多了。
        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拓展在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是培养学生艺术创造能力的根本所在,因而完全将音乐孤立起来进行研究和教学的方式一定是失败的。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最擅长的就是将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设计的布局安排,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不具备的。
        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现代信息科技已经成为当代人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与手段。虽然我们经常称之为辅助手段(因为它不是音乐教学的目的,而只不过是提高知识积累和教学效果的手段),但是如果缺少了这一技术,当代音乐课堂教学也许就会陷入一种陈腐教条的误区。因此,综合以上论述,我们可以针对当代音乐教学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现代信息科技语境下的音乐教学是以提高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前提,以提升音乐审美和感悟能力为目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加强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性、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性、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性、传承传统教学思维的延续性和艺术实践的创新性等,真正实现当代音乐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合理多样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性和课堂教学的启发研讨性。
        参考文献
        [1]何宽钊《论音乐审美评价的合理性》,《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管建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评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中国音乐》2005年第4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