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艳苹
21122319890712****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作为我国主要行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生态环境工程旨在保护、改善和持续利用现有的生态资源,从而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基于此,通过探究生态环境工程在农业中对自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以及科学技术四个方面的影响,对农业生态平衡加以改造和建设,以达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生态环境工程;农业;可持续发展;影响
引言
现阶段,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与农业发展密不可分。生态建设是进行农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应遵循我国经济发展原则,全面思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现状等,同时融合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条件。农业持续发展最大程度上提升了农产品产量,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农产品在生产期间过量运用农药与化肥,严重影响了土壤质量,而且农作物的过量种植与牲畜超载放牧也占去了部分土地资源,致使土地资源退化,土壤问题频频发生。
1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随之,越来越多的资源紧缺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从农业领域的实际情况看来,因耕地面积减少、用水量增加以及化肥的使用现象越来越普遍,使得工业生产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面对这种现象呢,我国需要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视力度,并且要优化生态环境,以此来强化土地的利用率,实现农业结构的升级转型,为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基于农业发展现状,使用现代化的制度能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生态农业的进度对制度和技术的依赖性较强,并且需要借助于相应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以及资源紧缺的问题,从而取得很好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环境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1自然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加充分地体现生态环境工程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影响,通过利用人均耕地面积的计算方法,计算出耕地的面积与农业人口之间的比值。通过研究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耕地的面积在不断增加,表明了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通过荒地开垦等方式,让耕地的面积不断扩大。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耕地的面积随着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工程的实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使得自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2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村的城镇化水平反映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程度,同时也体现了农业农村经济水平的变化。随着生态环境工程的实施,农村的城镇化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在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农村人口比例也在不断地减少,并逐渐向着城镇发展。农村城镇化率的提升也代表着城镇的经济水平在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以及农业生产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因此说明生态环境工程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
伴随国内生态环境工程的逐步发展,农业机械总动能较原有水平增加了5.5倍以上。农业机械总动能的提升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升,并且也说明了诸多先进的机械设施被大量运用到农业生产中,这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2.4社会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农业中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在逐年增长,使得农产品供给从温饱阶段到达了富余阶段,这不仅解决了农村人民的温饱问题,更是让农民的生活变得富足起来,从而促进了粮食的价值提升。
此外,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也让农业生产行业更有信心制定并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以此促进生态环境的质量提高,促进农业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实现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3.1构建系统性生态管理机制
为修复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给农村自然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稳健发展,应当构建分层次的生态管理机制,完善地方政府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生产监督职能,严厉惩治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推行分区监督制度,将具体的监管任务落实到个人,派遣专人定期检查耕地附近工厂的经营状况与排污情况,加大执法力度,对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污染物的行为进行惩罚。政府应面向社会筹集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所需的资金与人力,进一步推广农村地区环境治理工作的社会化融资渠道,动员城市服务业、旅游业帮助农村地区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引入农村地区较为缺乏的先进技术与高素质技术人员。农业主管部门应设立专用于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的基金,派遣专业队伍进行管理,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有关部门应定期派遣专业团队参与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为农户的日常生产提供技术指导,进一步强化监管力度,帮助农户快速实现绿色经营目标。
3.2引入先进技术,优化生产方式
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号召基层农业生产者选用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生产设备,进一步拓展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普及范围,调整产品结构与农业经营方式,构建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机制,使基层农业生产者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习畜牧、园艺、农作物种植等不同领域的高层次技能与经营技巧,鼓励农户使用无公害、可降解的塑料制品或农药,通过严格控制生产环节,逐步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主动开发品质较高、具备地方性特色的高质量绿色农产品。政府应派遣监管人员监督基层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避免在生产过程中滥用化肥、农药,加强乡镇地区化工企业的污染监督力度,对污染物进行统一处理,使化工废料达到国家规定的可排放标准。政府部门应当吸收借鉴技术先进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派遣专业人员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为农户提供指导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效率。
3.3广泛开展社会宣传
为推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保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政府应与媒体行业合作,宣传绿色农业、环保生产方式,改变基层农业生产者的传统、落后思想理念,培养较为先进的经营理念,主动践行环境保护准则。宣传人员应利用微信、博客等社交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使有计划、有目标的社会性宣传融入基层农业生产者的日常生活中。农业管理部门可与基层农业生产者就经营方式、生产计划达成一致,使基层农业生产者能够意识到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逐步树立起节能环保意识,严格遵守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与社会准则。
3.4提供政策支持
政府应当根据农村经济的具体发展趋向实行配套的优惠政策,为需要资金援助的农户提供融资支持与政策性红利,为我国农村地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提高经营绿色农业产品的农户市场风险规避能力。为了强化农业经济发展的规范性与可控性,确保各项农业发展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负面影响,政府应当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为生态农业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提供充足的可支配资金,满足农村地区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潜在需求。
结束语
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要合理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以保证生态环境的平衡需要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同时要结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强农业的生态环境研究,合理建设农业生态环境,是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葛鑫.生态环境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新农业,2019(20):29.
[2]杨风琴.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经济[J].甘肃农业,2019,6:70-71.
[3]潘彦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J].财富时代,2019(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