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落实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杨绪香
[导读] 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立德树人靠什么来落小落细落实呢?多年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解决好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只有找到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DNA,才能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寺坪镇中心学校    杨绪香   441604

        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立德树人靠什么来落小落细落实呢?多年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解决好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只有找到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DNA,才能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而《道德与法治》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道德与法治》作为学生德育发展的最佳载体,自然成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有效手段。那么,如何突破传统教学理念,让《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是我们研究与探讨的新方向。下面就来谈一谈如何以生为本,落实核心素养。
        一、以生为本,巧设教学环节,落实核心素养
        上好《道德与法治》,不再仅仅是应试教育的要求,更是一门引导学生进行正确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重要学科,这就我们教师对自身有了更高的要求。深入解读教材,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精准把握,这是做一个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只有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驾驭教材,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提取教学知识点,转化为自己的授课内容,并传授给学生,学生才能更好的接受,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教师授课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在深度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巧妙设计“三学模式(定标引领、独立预学,合作探究、展示互学,练习反馈、展示评学)”。如:一教师在教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关爱他人》一课时,把教学环节巧妙设计为“自主预学—初感知”、“合作互学—悟道理”、“反馈评学—践行动”三个环节。从感知—领悟—践行层层递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浅出进行课堂学习,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二、以生为本,巧设情景导入,落实核心素养
        新《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倡导就是教育要回归生活,课堂要生活化的理念。教师创设的情境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触发新思考,从而生成具有个人意义的独特感受。
        例如: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二框《增强生命的韧性》,在导入新课时,观看钟南山和张定宇这些逆行者们的视频;钟南山和张定宇临危受命,一个高龄一个病重,始终奋战在抗疫一线,这样的时代楷模和国民英雄激励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让学生说说从这些逆行者身上哪些让他们非常震撼。选取这样的视频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不仅仅是我的生命,更是我们的生命,由“小我”到“大我”,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样既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又帮助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以生为本,巧设活动情景,落实核心素养
        新课程理念倡导《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注重方法与技能,把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使拓展延伸生活化,让学生在拓展与延伸活动的开展中学以致用,内化自己的道德情感,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如讲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三框《诚实守信》一课时,整节课以“诚信树”为线,引导学生讲诚信故事、说诚信俗语、明诚信道理,最后落实到行动上做诚信之人,共建诚信之树;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优化了学习的效果;而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但使学生学会学,而且会学,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以生为本,整合媒体资源,落实核心素养
??    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声色俱全,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扩大知识容量,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延伸拓展知识,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二框《增强生命的韧性》这节课中,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身边同龄人战胜病魔成为生活强者、钟南山和张定宇等这些逆行者们奋力抗击疫情、残奥会上运动员们奋力拼搏的场景等视频,充满了正能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同时也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时代的脉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落实了《道德与法治》课的核心素养。
        五、以生为本,优化课程资源,落实核心素养
        我们教学的使命与目的应当是发展学生的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则应强调整体观的教学思想,就是以课标为本,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立足于学生身边教育资源,关注学生的生活发展,让资源走进课堂,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使课程从单一走向丰富,由单向走向综合,丰富课程的内涵,体现本学科的育人价值,最终达成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道德与法治》课堂应不局限学科,拘泥教材,教学不只是在课堂,还可以在课外。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敞开学生的心扉,放飞学生的思想,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素质,让课堂教学流光溢彩,灵性飞扬。这就要求教师要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教材资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生活资源,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充盈。如一教师在讲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一课时,在小结延伸的教学环节中的做法是:屏幕显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让学生齐声朗诵,播放背景音乐《男儿当自强》,同时教师寄语:“回首2020,我们有太多的感慨,我国率先成功抗击了新冠肺炎,靠的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面对未来更为严峻的竞争与挑战,我们青少年要肩负民族振兴的使命,做自强少年!少年强则中国强。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参考文献:
[1]如何在初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 胡兴丽.  吉林教育. 2019(16)
[2]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艺术[J]. 王丽平.  课程教育研究. 2018(36)
[3]浅谈初中德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 杨武.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9(12)
[4]新课改下初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 王海.  科普童话. 2019(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