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6月1期   作者:王玉杰
[导读]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思考、合作交流,从而掌握和理解基础性的数学知识和概念、数学思想和技巧。在过程中利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进行数学思维训练,使其获得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策略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王玉杰    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市娄家店学校  122128
【摘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思考、合作交流,从而掌握和理解基础性的数学知识和概念、数学思想和技巧。在过程中利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进行数学思维训练,使其获得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策略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数学思维训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6-026-01

        引言
        数学能力的核心在于数学思维,但是针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并非是简单获取知识,同时还包括对学生思维技能的训练,使其思维品质得以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化思维训练也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相吻合,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以下三大策略引导学生开展思维训练,以此促进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丰富数学思维游戏环节,培养知识灵活运用
        游戏是小学生接受知识的一般途径,丰富数学课堂思维游戏环节能培养学生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个人能力提升的需求。教师开展数学思维游戏时,应兼顾趣味性以及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需求,紧扣课本基础知识,发展学生创新意识。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角”的过程中,可以首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具,两根小棒以及一根钉子,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个角的制作。在经过反复尝试以及激烈的讨论之后,学生们研究出了几种不同的做角的方法:其一,将两根小棒和钉子相连,就能够形成一个角;其二,将两根小棒重叠放置,用钉子固定重叠的一端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每根小棒所代表的实际上就是角的一边,也就是一条射线;二者的连接点就是钉子,也就是角的顶点,这种做角的方法是以静态延伸至动态,能够感受数学探究的重要价值,也能够促使学生实现高阶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二、巧设问题,引导思维前进
        一个好的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的导师。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就要设计好问题。必要时可以创设问题情景,设置问题串。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前进。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相关的知识——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首先设计具有启发式的提问:大家是否还记得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它是如何推导的呢?通过这些问题能够触发学生,回顾三角形面积的具体推导过程。这样当学生在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过程时,便会自主联想到之前的学习推导思路,对梯形进行变式处理。


沿着这一思路还可以继续对学生思维进行启发:在平行四边形中,底和高究竟是如何得到的?在这两个图形之间,底和高存在怎样的关系?其与面积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当学生可以逐一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就能够对梯形面积的计算方式达成共识,也能够牢牢掌握这一知识点。
        三、开展数形结合范式,数学概念具象化教学
        开展数形结合教学模式,能将复杂的行程问题以直观的方式被学生理解,降低学生思维想象的难度。例如:A、B两车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如果A先开2小时,两车相遇时,A超过中点24千米;若B先开出2小时,相遇时离中点72千米;如果同时开出,4小时可以相遇,A比B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这是一道经典的相遇问题,但其中的等价关系较多,学生通过直观分析难以找到切入点。同时该题的特殊性解法也难以让学生找到解题思路。基于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图示的方法,画出全程以及A、B两车在三次相遇行程中的示意图,之后让学生对比三张数形图,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一学生指出,这三次相遇都与全程的一半有关,可以将每小时多行的速度设为x。前两次相遇问题便可以用一个未知量进行代替,其他学生根据该学生提出的建议,很快设出等量关系,并计算出两次行驶中B车行驶的路程为:x+72+x-24=2x-48,A行驶的路程为:x+24+x-72=2x-48,进而得出两者行驶的差值。至于“如何计算每小时的车速差”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让学生将第3次的行程看成两车同向出发,并让学生以此思路绘制图形。时间是4×2=8小时,快车比慢车每小时多行的千米数为96+8=12千米。这样一道复杂的行程问题,借助图形的对比分析,便能使解题者更为直观地了解解题的思路,也可以在图示中清晰展示。
        四、及时总结,巩固知识结构
        在进行一些知识点的讲解时可先要求学生对上节课讲过的重点和做过的经典例题进行回想,并说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借助教师和学生们的共同思考来解决。也可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做错的题目进行及时的联想和类比,找到彼此的区别和共同点,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比如在学习《找规律》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探索较为简单的问题,如1、3、5、7之间的规律。在学生初步了解如何寻找规律时,教师诱导其探索较难问题的规律,如与简单方程联系的数字、与几何图形有关的规律等,并试着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些问题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以发展其思维能力。教师在一旁加以引导,并将根据学生的总结作出合理全面的解说,使学生能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其数学水平及拓展其思维能力。
        结束语
        总之,对于学生而言,数学思维的生成、发展以及成熟必然要经历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需要教师创设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使其能够更好的激活思维生成;也要结合有效的引导和点拨,有利于推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更要对教学案例进行优化,有助于推动思维成熟。
参考文献
[1]张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思维训练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05):139.
[2]张双双.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策略[J].新课程(中),2019(04):78.
[3]蒋亚文.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策略[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7(07):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