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舞蹈与现代发展 葛姣男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1期   作者:葛姣男
[导读] 本文以舞蹈是面向社会的为出发点,以中国艺术舞蹈事业为对象,对当下舞蹈工作研究者的现状做了简要分析,提出了中国舞蹈与时代进步之间关系的问题,并借鉴西方舞蹈革命历史和中国上世纪文艺改革经验,提出了新时代下舞蹈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向,从实践、自信、创新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舞蹈立足时代、放眼未来的大体方法,而不做具体规范。

葛姣男    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17级电信中英1班
【摘要】本文以舞蹈是面向社会的为出发点,以中国艺术舞蹈事业为对象,对当下舞蹈工作研究者的现状做了简要分析,提出了中国舞蹈与时代进步之间关系的问题,并借鉴西方舞蹈革命历史和中国上世纪文艺改革经验,提出了新时代下舞蹈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向,从实践、自信、创新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舞蹈立足时代、放眼未来的大体方法,而不做具体规范。
【关键词】中国舞蹈,新时代,创新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060-01

        艺术,常见诸如声乐、美术,舞蹈等,确实有它们存在和繁荣的一片天地。但艺术创作历经几个世纪的演化,至今没有从空中阁楼走下凡尘。艺术终归是由少数人创作表演的,艺术没有融入到一般人的生活中来。
        让跳舞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像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那样简单。比如选择就读电气专业是响应了国家发展、社会需要的号召,所学到的电气相关知识可能运用到以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符合现时代价值需求趋势的。学习舞蹈则是因为我喜欢舞蹈,跳舞让我身心放松,舞蹈属于劳逸结合中“逸”的部分。
        但是我认为,无论科技如何向前发展,艺术永远不会死亡。正如鲁迅所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什么情趣,没有愉快,没有休息,没有美的娱乐,这个民族的精神就会枯死,就没有什么前途。”美的感受与人类历史同在。但舞蹈艺术想要站稳脚跟,就需要一场深刻的自我剖析。本文将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的艺术舞蹈如何迎接自己的潮流。
        舞蹈工作者的现状
        目前,教育培训成为舞蹈工作者的主要就业方向。除了少数舞蹈工作研究者,大部分人没有学术上的重大建树,岁月会侵蚀身体的激情,年迈退休后,一个人的舞台生涯也落幕了。当今中国鲜有舞蹈巨星。
        这并不是在批判舞蹈工作者的局限性。舞蹈工作者们的决心奋斗不容置疑,因为他们的作为,他们有意识地提高科班生的文化素养,中国得以不断发展完善一套中国舞体系与理论,越来越多优秀舞蹈作品被搬上屏幕,非艺术领域的人们参与舞蹈的动律中来……但是新中国的舞蹈这一仅有80多年历史的艺术新晋——舞蹈,没有得到与其崇高相匹配的重视,舞蹈艺术在唯物主义世界里找不到立足点。
        商业舞蹈至今活跃存在着。对于甲方,没有人认真苛求演出的质量,因为商业舞蹈表演是一种装饰性的需要;同时,乙方运用这种投机取巧的手段,这就完全背离了舞蹈的崇高性、严肃性。舞蹈处在一种秉持高尚理想却又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尴尬境地。
        社会现状如此,例如影视行业积累着广泛坚实的受众基础,尚且不能有实质性进化。舞蹈一直留给大众“高雅艺术”、“看不懂”、“不想看”的印象,舞蹈又要如何跟上时代潮流的步伐,争取民族意志的认同?
        对于舞蹈艺术的现状我们不能采取消极的态度,舞蹈工作者们有责任思考如何走出这种困境——舞蹈家必须投身于人民的生活实践,要依靠勤奋扎实的劳动和积累来从事舞蹈创作。因为历史是人创造的,一个国家要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舞蹈也应跟进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创作出反映人民现实,为大众广闻乐见的作品来。
        舞蹈在东、西的转变
        史学家曾把20世纪前的美国称为“没有舞蹈的国家”,欧洲芭蕾中的童话世界以及舞台上繁华的背景,大多与美国的现实生活无关,美国也有“因袭芭蕾、欧洲或东方的动作技术,或以外来的瓶装自家的酒”的时期。众多先驱舞蹈家竭力改变这一状态,成就现在的美国舞蹈艺术。
        西方舞蹈家们认为舞蹈是人与崇高宗教信仰交流的方式,是他们个人以致整个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艾瑞克霍金斯言:“舞蹈永远是比食物更重要,是使我们活下去的最深刻的力量,是人的身体之外的东西”;对于圣丹尼丝,“跳舞就是去感受宇宙世界的那部分真实的自我,以及真正的内在精神的存在”;韩芙莉认为“舞蹈是为了我看见的人民的生活表现而创作的”。如今美、俄、德站在了世界芭蕾的顶尖地位。俄罗斯至今保存着相当多的优秀芭蕾艺术团体,英国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的业余舞蹈教育。
        伟大舞蹈家们认识到了舞蹈应对身体解放,对人性解放,才能有生机。芭蕾因其训练对人体自然的违背遭到了革命舞蹈家的反叛。而且用芭蕾这种本来就是宫廷娱乐的形式来表达宫廷娱乐的场面没有感染力,当主权下落到基层人民手中,芭蕾不得不“现代化”。也正是因为其现代化探索历程的成功,形成当前欧美舞蹈作品不断,欣欣向荣的景象。现代芭蕾的成功改革印证了舞蹈艺术只有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才能与历史共存。
        在古代的中国,舞蹈与人们并不生疏。舞蹈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百姓传承伦理纲常、卑尊贵贱道德规范的工具;是统治者维护政权,宣传功绩的手段,“夫功成制礼,化定作乐,礼乐者,行化之大者也”;是古人对未知神秘的信仰,以傩驱逐鬼疫,以巫祭天地山川。原始时代舞蹈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各种新艺术形式的产生,舞蹈不得不逐步让位给文学,戏剧,电视,电影等这些艺术界的“后起之秀”。
        舞蹈早已跌下神坛。在现代中国这样不迷信,无神舞的国家更加沦为“低俗”消费品。(此处“低俗”仅指“不崇高”的意思)。舞蹈似乎与社会脱节了,舞蹈不被人们理解了。
        但笔者认为,舞蹈因其固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会被时代的浪花冲散,而是应积极适应时代的潮流,再次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信仰不是宗教的专属,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唯物世界观。隆荫培老师在《舞蹈艺术概论》中说的极是:舞蹈的信仰就是对生活、对爱、对人群、对舞蹈动作的信仰。从这个本质意义上讲,舞蹈本身就是富有积极能量的,舞蹈是生命状态的演出,否则我们不承认这是舞蹈。
        早在明朝,朱载堉建立了“舞学”的理论,他的理论思想既吸收我国古代传统的乐舞理论精髓,又包含了科学进步的因素,对当今中华传统乐舞传承问题仍有启迪。


正如歌曲《说唱脸谱》中所唱的“艺术与时代不能离太远,要创新要发展,让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爱看,民族遗产一代一代往下传”。
        舞蹈跟进时代,走在前头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们又回到了健康问题的思考上,舞蹈工作者对舞蹈如何发展,怎样再次反映中国的现实,并推进人民追寻幸福生活的问题应有研究突破口。以下从三个方面阐述:
        一、舞蹈与生活的统一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掀起了一场文艺运动。《讲话》明确指出,文艺首先要为工农兵、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文艺工作者要把立足点转移到工农兵的立场上来。
        延安秧歌运动无疑是一次文艺革命,同时也是文艺工作者的一次带有根本性的思想改变,它及时教育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确立了文艺必须反映中国现实,要为广大人民服务,走民族化、大众化道路的方针,为中国文艺政策奠定基础。抗日、解放时期,军旅舞蹈带有强烈革命性色彩,以人民最熟悉的民族舞蹈语汇进行演出宣传,用舞蹈的形式再现战斗场景,表达对胜利和平、美好生活的喜悦和向往,起到了娱人育人,宣讲政治的积极作用。
        隆荫培先生在《舞蹈艺术概论》中说道:舞蹈家必须投身于人民的生活,要依靠勤奋扎实的劳动和积累来从事舞蹈创作,而不要把希望寄托于脱离人民生活的所谓“灵感爆发”。
        在中国舞创作研究初级阶段,对神话故事的改编、文学名著的再创作、壁画舞谱的复现成为舞剧创作题材的重要选择。这些形式的创作方式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成果,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原著具备了较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观众能够把注意力放到舞蹈动作的编排,舞剧本身的表达中。“讲故事”的舞剧结构消除了一些阻碍,却也成为了舞剧创作的一般模式。
        《中外舞剧作品分析与鉴赏》中有文提到“改变舞剧关键的一步就是要从讲故事的模式中走出来,强调具有鲜明态度的精神观念,从而关照社会,关照现实,关照大众,关照人性”。该文强调舞剧创作的动机、目的和意义,舞剧创作既要接近自己,又要放眼时代与人民;既要贴近生活,又要以积极的态度干预现实;既要敢于触及人性的最深处,又要抱着乐观的态度,相信世界上的真善美。
        艺术源于生活,舞者只有积累相当的生活经验,有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价值认识,才能具有鲜明、个性化、富有感情的表情能力,才能创造出积极领导社会价值取向的舞蹈作品。
        二、文化自信,舞者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国家大繁荣必然召唤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舞蹈是一门长于抒情的艺术。《诗经》言:“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正如中国的书法、国画,讲究“传神”,戏曲表演虚实相生,“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便是中国的艺术的最大特点。中国舞蹈完全可以离开“套路”,走出中国人的文化风格,大国舞蹈应有大国自信。
        艺术最需要弘扬艺术个性,艺术只承认唯一。舞蹈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是为那些向往美,崇尚美的人服务的,但是它服务的每一个人对美的理解都是独一无二的,舞蹈的改变,必须从标准化向个性化、差别化转变。
        在新时代,中国舞蹈一方面应该彰显文化自信,避免“拿来主义”、“文化孤岛”;另一方面要培养出高度自信的舞者,取精华弃糟粕,站在当代审美环境下讲好中国故事。
        三、中国舞蹈的进步离不开创新
        传统是舞蹈的源头,但若不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舞蹈的生存和延续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世界上有一些传统舞蹈的样式,比如阿根廷的探戈,西班牙的佛朗明哥,阿拉伯的肚皮舞等等,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现代的转化,所以在新的社会生态方式中焕发了一种活力和生机,无论是在情感还是空间,亦或传播的手段方面,都对我们提供了一些借鉴的意义。传统舞蹈的转化不是考古而是创造,但是这种创造必须有依据。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也就是说在艺术创造上,越有民族特色,就是越有世界价值的。在舞蹈的创新上我们应努力发扬民族特色,跳出中国人的“民族味道”。
        从民族特色上发展保护中国的舞蹈是一种关键思路,舞蹈事业的探索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在舞剧作品选题方面,表现当前时代精神的主旨是很好的出发点。不仅于此,艺术家义不容辞地站在时代前头,研究生更应有责任心引领舞蹈发展的潮流。舞蹈的创作需要有批判精神,舞蹈作品不能只是“顺应时代”,更要对新时代的迷茫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方面也应该达到创造性学习的目的:老一辈编撰的教材很经典,学生应该识记,但不能满足于靠死记硬背就能取得高度学术成就的局面。舞蹈不是单纯的体育运动,舞蹈是距离“培育全面的人”最近的学科,舞蹈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达到更高层次的境界。
        结束语
        疫情之下,其他国家的人民忙得焦头烂额,唯有中国首先打好疫情防控战,这是中国舞蹈研究者最大的避风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中国舞蹈承担着更大的建树挑战。苏珊桑塔格说,“每一个时代都必须重塑自己的精神性计划”。打破与建立都是为了更好的与传统共舞,与现实共舞,与世界共舞,以国家需求培养优质的舞蹈人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寻优质文化基因,在当代世界潮流中找寻人类大同。
        本人对舞蹈这枚艺术瑰宝的了解还远远不够,不能说引领潮流、敢为时先的大话。但我相信,怀着一颗热爱的心,与舞蹈有更亲密的接触,我一定能在舞蹈的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参考文献
[1]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2]朱立人.西方芭蕾史纲.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05
[3]刘青戈.西方现代舞史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约翰·马丁.舞蹈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01
[5]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6]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人民音乐版社.2016
[7]金秋.舞蹈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