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韩宗堂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5月下   作者:韩宗堂
[导读] 现阶段,因教育领域创新改革进程日趋加快,新课标就语文学科再次更新了教学新标准、新内容。强调语文教师应在日常授课中培养、塑造学生群体对母语语言的热爱情感,通过课本内容的深度解读熏陶、感化其良好情操,提高学生整体文学修养、道德素质、审美情趣。塑造出健全、优质的人格品性,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而在此前提下,学生群体应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才可保证自身能够充分满足时代、社会、教育领域明确提出的多样学习、成

韩宗堂    义乌市苏溪镇初级中学  浙江  义乌  322009
摘要:现阶段,因教育领域创新改革进程日趋加快,新课标就语文学科再次更新了教学新标准、新内容。强调语文教师应在日常授课中培养、塑造学生群体对母语语言的热爱情感,通过课本内容的深度解读熏陶、感化其良好情操,提高学生整体文学修养、道德素质、审美情趣。塑造出健全、优质的人格品性,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而在此前提下,学生群体应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才可保证自身能够充分满足时代、社会、教育领域明确提出的多样学习、成长要求。对此,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授课中向班级学生高质渗透心理教育,为其今后个体长远发展高效助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执教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5-155-01

        由于初中生群体正值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较易受到外界各类负面的影响、波及,导致心理滋生出大量消极问题,制约其健康成长步伐。因此,为保障班级学生可稳定长足进步,语文教师应在达成课本课程知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注重“育人工作”的综合完成质量。顺应教育领域发展主流趋势,密切、高度重视班级学生总体心理发展现况。并根据当堂授课重点内容、时下学生心态及兴趣方向、知识要点认知水平等基本学情,针对性设计、推出与之契合的科学、合规课堂执方案,以多元授课手段加强课堂教学成效与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效果,促进班级学生能力、素质大幅提升。
        1.深挖课本教育素材
        受以往“应试教育”观念的抑制影响,一些语文教师在课堂执教中着重强调课程知识内容的单向性传授,淡化了班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提高的重要意义。使得学生语文学科学习成效提升缓慢,并伴生出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厌恶、抗拒等不当心理。对此,语文教师应摒弃传统不切时宜的不良教育思想,深挖课本教材内具有心理教育意义的素材资源。灵活搭配各执教手段向学生细化解说,达成当堂课程授课目标,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例如在《孔乙己》课堂执教中,语文教师在完成课堂基础知识传授后,如生词、文章段落结构等,还需向学生施以拓展性知识教学。通过灵活操作电教媒体,以班级学生喜爱、乐于接受的现代化执教形式为其搜索、播放“鲁迅先生”生平经历、心路历程的影视资料。并以此为课堂大背景,向学生细致化讲解“鲁迅先生”在创作《孔乙己》时的时代环境。采取课堂课程、课外知识的有机联动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印象,强化其课程要点学习、掌握时效性。而在课堂尾声阶段,语文教师还应以“鲁迅先生”的深厚爱国情怀作为核心指导。向学生细化解说“我以我血荐轩辕”伟大志向的深厚含义,引导学生将自身带入于当时革命时代中。以心理暗示、形成共情、环境渲染等心理干预,耐心教导学生将“鲁迅先生”树立为个人爱国榜样。削弱、纠偏如今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追求心理态度,使其可健全树立起健康、积极的“三观”,确保学生心理发展方向正确性[1]。
        2.注重课前导入成效
        在课堂执教全程中,因课前导入作为学生群体兴趣激发、情感铺垫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语文教师应高度关注该阶段的设计合理性,保证可有效调动班级学生对当堂课程知识难点的主观探究欲望,可与教师协作完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语文教师在确定导入环节具体内容、形式、流程时,应将教材课程作为根本支撑点,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以及趣味的执教手段,吸引班级学生自主沉浸于教师精心创设的课堂情境中。继而构建出和谐、融洽、宽松的教学活动氛围,为后续心理教育创建便利要素。
        以《故乡》课文教学举例,为引导学生可在小说情节、内容、人物经历等方面的深刻感知、体会后,自主加深对社会、人生的内涵理解,收获“成长”的新感悟,塑造出积极成长的向上精神驱动,消除自卑、懦弱、逃避困难等消极心理。语文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角色饰演”小游戏,鼓励学生就自身兴趣方向自行选择文中“我”、“母亲”、“闰土”等文中人物,搭配评价及奖励机制,以“免作业”或实物奖品等表扬方式激发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兴趣,实现教学活动环境、气氛的活跃。教导学生在亲自阅读感受、故事情节更迭中切实感知到作者“爱国”、“发奋成长”的情绪波动,可在人物沉浸中实时转变自身心态,间接接受到强烈的心理暗示、指导,实现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2]。
        3.促进学生实践应用
        语文教师应精准提炼课本教材中“情感”相关的教学素材,指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度阅读、理解、领悟,把握文章深刻主旨内涵。保证学生可在文章品鉴中与其产生情感共鸣,切实体会到作者蕴藏其中的深厚个人感情,并以情感传递的实践形式践行、贯彻心理教育。
        如在《你是人间四月天》这首诗歌教学中,为确保班级学生可真切感知到作者在创作诗歌时对爱、希望的赞颂之情,纠偏其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少希望等系列不良情绪。语文教师可将传授学生诗歌朗读方法、技巧设定为课程教学立足点,指导其在亲自有感情的诗歌朗读中感知到诗歌主体独有的音乐美、艺术美。实现对诗歌表现出的意境准确把握,透彻了解、深度理解作者诗歌创作意义以及其情感世界。引导学生可将在诗歌中学习、掌握到的“温暖”主动融于日常生活、学习。最后,语文教师可为学生安排:“写下心中四月天”这一课后写作作业。教导学生将自身“喜爱”的人,如家长、教学、同学等细化描述,使其在写作思路构想、语言编排、措辞思考中收获到“温暖”的感觉,得到积极、向上的心态、心理支持。能够在生活中以乐观的心境面对日常琐事,彰显心理健康多方位作用、价值[3]。
        综上所述,以语文课程课堂教学为根本落脚点,深挖、提取题材丰富、富有深意的教材内容中潜在的心理教育素材,将其有机结合于教学活动,向学生高质渗透,将可保障其语文能力跨越提高、身心思维健康成长。对此,语文教师应注重总结当下班级学生通过行为、举止传递出的心理情况,精准捕捉个别学生心理、心态、心境异常波动,科学设计、引用可行性执教手段及定制性心理健康教育计划。通过有效激发班级学生课程知识主观自主性,间接加强其心理教育接受积极性,可协同语文教师配合完成当堂学习任务,强化其课程知识学习实效性。长期维持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为其日后个体发展筑牢有力基础。
参考文献:
[1]何维君.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07):91.
[2]李鲜丽.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0):83-84.
[3]牛文惠.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64-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