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注释中的文化常识对比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5月上   作者:于娇
[导读] 在2019年印刷出版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共有33篇;2006年印刷出版的人教版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共有39篇。两版教材相同篇目共计30篇,注释总量共计1621条。通过调查部编版与人教版相同文言文篇目得出,部编版教材注释总量为848条,其中含有文化常识的注释数量共计126条,约占总数的19%。

鞍山师范学院   于娇 

        一、文化常识在初中教材中的概貌
        在2019年印刷出版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共有33篇;2006年印刷出版的人教版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共有39篇。两版教材相同篇目共计30篇,注释总量共计1621条。通过调查部编版与人教版相同文言文篇目得出,部编版教材注释总量为848条,其中含有文化常识的注释数量共计126条,约占总数的19%。人教版教材注释总量为773条,其中含有文化常识的注释数量共计125条,约占总数的16%。从年级来看,各年级文言文注释数量分布较平均,文化常识注释比例范围在13%—19%之间。其中,七年级的注释数量最少,八年级蕴含文化常识的注释占比最低,九年级蕴含文化常识的注释占比最高。九年级文言文篇目有《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等,这两册文言文大多节选自编年体通史《左转》、国别体通史《战国策》。
        二、两版教材文化常识对比
        不同版本的教材体现着不同时期对学生语文教育的目标变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培养中学生的总体目标,教师应培养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9年修订版)则提出教师要教导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更加强调学生自身的精神成长。
        1.人物称谓数字化
        汉语称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的一部分,称谓语是追溯历史、掌握古代文化和汉语词汇发展史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比初中语文部编版和人教版两版教材注释,文化常识在人物称谓的释义方面更加数字化,例如:《陈太丘与友期行》,注释“陈太丘”,人教版释义为“即陈寔,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东)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而部编版释义为“即陈寔(104—186或187),字仲弓,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曾任太丘长。太丘,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北。”《陋室铭》,注释“西蜀子云亭”,“子云”,人教版释义为“子云,指扬雄,西汉文学家”,而部编版释义为“子云,即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哲学家,文学家”。《岳阳楼记》,注释“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人教版释义为“滕子京,名宗谅,子京是他的字,范仲淹的朋友”,部编版释义为“滕子京(991—1047),名宗谅,字子京,范仲淹的朋友。”相比人教版教材,部编版教材在称谓方面趋向数字化,,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不仅可以通过数字计算人物在世时间,还可以根据数字了解历史背景。
        2.古代地理精确化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不同时期的地理名称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比如苏州:姑苏、成都:锦官城、南京:金陵、扬州:广陵、北京:大都、开封:汴梁、镇江:京口。部编版教材相比于人教版教材在古代地理称谓方面更加精确化。例如:《愚公移山》,部编版注释“河阳”这一地理名词为“古地名,今河南孟州西”,而人教版只注释为“黄河北岸”。《出师表》中“南阳”这一地理名词,人教版释义为“东汉郡名。


诸葛亮隐居地隆中当时属南阳郡”,部编版释义为“东汉郡名。辖境包括今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一带。中国现代地理位置以省级行政区划分,省份,即我国的省级行政区,是行政地位与省相同行政区的总称,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中国共计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根据省份,学生即可初步判断某地的精确地理位置。
        3.文史典籍简单化
        史学可称是人文社科之母,了解文史典籍不仅可提升对中华传统历史的认知,也可间接为文学写作储备素材,提升文字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多数文言文节选自著名古籍,在注释中都会对所选著作进行介绍。由于每一课的文言文注释数量较大,为减轻学生的记忆压力,部编版教材在文史典籍的具体内容方面略有删减,只提到著作的时间、作者、篇数等,内容无过多介绍。
        例如:《虽有佳肴》注释“兑命”,人教版释义为《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著作,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而部编版仅释义为“即《说命》,《尚书》中的一篇”,一句话,解释兑命,说明来源。文言文中很多词语都选自文史古籍,如果将每一个词语都进行探源释义,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反而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
        三、文化常识的应用启示
        1.对教材编写者
        编写者在编辑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时,要始终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不同时期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对教材中文言文文化常识注释进行调整。首先,文化常识的编排比例应趋于合理化,人教版教材对于文史典籍的介绍过于复杂,极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负担。其次,编者应重视文化常识的精准度,不论是文史典籍还是地理称谓,应以现代汉语语言为依据,考虑古今称谓的变化,让学生理解偏差。
        2.对教材使用者
       (1)教师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古代文化知识的丰富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效果。在讲授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典故,帮助学生置身于历史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鱼我所欲也》中“呼尔而与之”,可以利用“嗟来之食”的典故,让学生对课文的主题、课文的情节、课文中人物的性格有更深刻的认识。此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字运用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
        学生要提高自身的文化常识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学习书本知识,一些历史基础知识需要记忆,不断积累,丰富精神世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在阅读教材中的文言文时,对于注释中出现的文史典籍,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翻看查阅。阅读文史典籍,了解历史上的人物和事物,学习古人的精神,借鉴先人的经验,吸取教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参考文献
[1]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林冰清、潘巧魅.高中语文教科书文言文注释比较研究分析[J].教学研究,2013
[4]苏映映.高中文言文注释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研究[D]青岛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