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摭谈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5月上   作者:倪娟琴
[导读]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也指出,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因此,我们探索生活音乐走进课堂,让音乐教育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大课堂,使音乐与生活相结合,增强艺术感染力,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柯岩中学 倪娟琴 312000 

摘要: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也指出,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因此,我们探索生活音乐走进课堂,让音乐教育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大课堂,使音乐与生活相结合,增强艺术感染力,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我们提出生活化音乐课堂教学的理念,强调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音乐认知、体验与生活的统一,强调音乐教学将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音乐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真正赋予音乐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
关键词:拓展性课程;音乐课堂;生活化
        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音乐课堂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最终实现音乐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目标。自从学校开展拓展性课程开发和研究来,我们选择了音乐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这一课题的实践与探索,获得了一定认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创设生活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音乐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音乐贴近生活,从生活情境引出音乐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音乐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教师可以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使学生体会到音乐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乐趣。
        生活是音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学生对音乐的感知首先是从自己的现实生活开始的,同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直接经验和已有体验又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音乐的重要资源。在教学中我往往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再现生活场景,创设现实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音乐问题的兴趣,促进他们用音乐的眼光理解现实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学习音乐,而且可以使间接经验的学习由直接的生活经验作支撑,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二、展示生活背景
        音乐艺术不是像文学作品那样直接叙述事件,也不是像美术那样直接描绘生活,它是用悦耳动听的音响以及精致巧妙的音乐形式即特有的声音语言叙说并作用于人的情感,所运用的声音是有组织的乐音系列,必须依靠听觉来感知。它通过作品的艺术形象及学生的审美活动来感染与教育学生,只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才能声情并茂,以情感人。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塑造美的心灵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教师的音乐活动是学生的审美对象。音乐活动的审美过程,正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作者凝情于笔,注情于音的结晶,较好地诠释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的听赏及领悟是三度创作,在从“二度创作”到“三度创作”的审美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由导入情感到体验情感,产生美的联想与想象。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虚拟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激发音乐兴趣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确立起来。这意味着新的基础教育观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权利、有尊严,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的教育。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改变了原有的陈旧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法更灵活,创新空间更广泛,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音乐更轻松。笔者就近年来在音乐新课标下如何结合生活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做了一定的尝试。
        1、兴趣是学习音乐最好的老师
        《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教师必须树立“以学为本,为学服务”的教学新理念,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价值,给学生充分创造体验和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特长。让唱歌好的学生演唱自己最拿手的歌曲;让器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演奏个人最出色的乐曲,让不同特长的学生之间产生交流,激发他们相互学习音乐的热情,也使部分不热爱音乐的学生融入欢乐、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堂中,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极大地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2、用“听”去感受音乐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要把“听”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聆听音乐作品是感受音乐之美的过程,同时也是体验情感之美的过程。教师通过到位地范唱或范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充分聆听,并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找出作品中对他们最有吸引力的地方,然后用肢体动作、表情、语言文字表达出对所听音乐的感受,加深“听”的感受在心理上的印象。
        3、用联想的方式体验音乐情感
        音乐也是情感艺术。每件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工作者情感的产物。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拨动学生艺术的心弦,让他们充分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如在教唱《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中,当我深情地唱出这首歌至“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含恨泪淋淋”时,教室里气氛一下子变得凝重而深沉,从学生眼里饱含的泪花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感已融入到了“母亲”受苦受难的情境中。表现出同学们对“母亲”的爱怜,对旧社会的仇恨和对共产党、新社会的无限热爱。从而使他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达到爱憎分明,净化心灵的目的。
        4、提高音乐鉴赏水平,创造音乐美是学习音乐的最终目的
        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用音乐作品加强学生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以审美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动觉等感官的参与。引导学生欣赏美、表现美、感悟美、创造美。
        四、让生活中的音乐走进课堂
        据媒体报道,现在的学生九成以上都很喜欢音乐,然而却有一部分学生不太喜欢音乐课。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材内容脱离学生生活。针对这些现状,我力求让音乐课变得更加贴近生活。
        作为教师要明确音乐是从生活中来,而不是从书本中来的,要给学生一个真实的音乐生活,而不是一个人造的音乐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大众音乐已经凭借各种媒体对学校音乐教育和学生产生了深刻的震荡。我以为,教师绝对不能闭关自守,应将音乐学习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
        在实际教学中,我每节课安排一名学生来介绍一首自己喜欢的乐曲或歌曲,并要求他们着重阐述对作品的介绍和对音乐的理解。当然大部分学生都介绍了流行歌曲,作为教师,我鼓励他们要有正确的观念和认识。对于这些音乐不要统一采用拿来主义,要有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完,我总是作一些简短的评价,逐步引导学生走入健康的音乐生活。应该说效果是非常好的,课堂中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扩展了音乐的视野。
        五、领悟音乐价值
        生活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在生活中的艺术实践、艺术表现能力,注重评价的开放性,形成评价目标多元,评价内容多样,评价手段灵活的评价体系。总之必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评价,真正落实音乐教育“培养人”的目标。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是学习音乐的最终目标,也是学习“有价值”音乐的生动体现。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音乐的方法去服务、改造客观世界。实现“生活——音乐——生活”的不断往复。这样才能把音乐的文本知识转化成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才会使知识产生质的转变,最终转化成“生产力”。
        总之,只有把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了,才会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每次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保持愉悦的心情,带着所学知识走出音乐课堂,让学生更学会“学海无涯‘乐’作舟”,音乐课堂才能成为学生真正喜爱的课,音乐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让音乐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李萍 《音乐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 教育教学论坛 2020.11
2、吴剑军 《来自生活还原生活——初中音乐教学生活化的探究》 北方音乐 201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