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与纪念性雕塑-----西安《丝绸之路》群雕中的丝路精神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5月上   作者:王义水
[导读] 西安大型群雕《丝绸之路》是马改户教授创作的国内最具代表性丝路题材纪念性雕塑之一,反映了当时时代对丝路精神的理解。近几年,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也是新时代对丝路精神的继承与发展,2017年习近平将丝路精神高度凝练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助四个方面。

陕西师范大学 王义水  邮编 710100

摘要:西安大型群雕《丝绸之路》是马改户教授创作的国内最具代表性丝路题材纪念性雕塑之一,反映了当时时代对丝路精神的理解。近几年,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也是新时代对丝路精神的继承与发展,2017年习近平将丝路精神高度凝练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助四个方面。本文通过分析《丝绸之路》群雕的艺术特点、表达内容和作者的创作思路、表现手法,结合如今社会对丝路精神的理解,对作品进行重新解读和分析,展现了丝路精神的继承发展和纪念性雕塑的存在价值。
关键词:纪念性雕塑;丝路精神;马改户
        一、纪念性雕塑与丝路精神
        (一)纪念性雕塑《丝绸之路》
        1.纪念性雕塑的含义
        雕塑是艺术出现的最早的形式之一,可以依靠自己特有的空间体量在公共场所中会让人民强制性的欣赏,雕塑和纪念性是天生绑定的概念。我们所提及的纪念性雕塑源自于西方文明,是公共环境之中以历史上的人或事为主题用来纪念主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艺术类型,在我国古代纪念性雕塑有明确记载的是四川都江堰李冰的纪念雕塑。近代由于西方的入侵纪念性雕塑渐渐在中国出现以及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建国后汇集了当时中国雕塑界所有精英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此后大量纪念性雕塑在各个城市竖立起来,更是与城市形象捆绑在了一起,成为了地标。
        2.西安《丝绸之路》群雕简介
        《丝绸之路》群雕是西安市第一座大型城市纪念性雕塑,坐落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外大庆路中心花园中。其作者马改户先生长期担任西安美院雕塑系教研室主任和雕塑系主任等行政职务。主要作品有《丝绸之路群雕》《老羊倌》《三原于右任》等。本作品是为纪念古丝绸之路开创2100年所做。作品生动描绘了出了即将出发西区的驼队同长安城告别的时刻。此作品不仅仅是马改户先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时也是西安乃至全国纪念性雕塑的里程碑作品。
        (二)丝路精神
        丝绸之路因丝绸而得名,是东西方商贸往来道路的总称,但是其传播的事物不限于商品货物,也是思想、文化、政治、艺术等交流的平台。在丝路在现如今发光发热的背景下,其中的丝路精神更加应该被我们总结学习。2014年,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概括了丝路精神的内涵。2017年,习近平再次强调:“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对丝路精神的高度凝练,也是在如今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二、丝路精神在《丝绸之路》群雕中的体现
        (一)思路精神在《丝绸之路》群雕创作过程中的体现
        在人类历史中,战争与和平都是一种跟常见的形态,但相对而言和平与合作是我们更愿意看到也是更应该珍惜的选择。丝绸之路也是在和平合作的基础上慢慢发展成为了东西方交流的桥梁。马改户在创作《丝绸之路》群雕时也是立足与这一点,题材选择上描绘了一只有着不同民族的商队准备离开长安西行的场景。作品的人物关系选择了三名汉官以及三名胡商,突出了东西合作。三名胡商分别借鉴的塔吉克老人、维吾尔老人以及哈萨克青年的形象,队伍最前面的胡商老人表情风趣,身上带着西域风格的水壶,刻画了一位乐观、善良富含阅历的兄弟民族老人形象,有这么一位对西域地理人情了解透彻的向导,西行之路一定顺利并充满乐趣。在老人后面的哈萨克青年正回头一脸兴奋的同汉官交谈,像是在介绍西域的美好景物,整个作品浑然一体十分和谐。无论是作者将胡商刻画的具有很高的亲和力还是将不同民族的角色充分融入作品中表现出一副十分和谐的场景,都是为了表达丝绸之路所代表的和平合作的精神,只有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以和平为基础的合作上才能不断交流得到进步。
        (二)思路精神在《丝绸之路》群雕作品中的体现
        丝绸之路所辐射的几大区域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而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也是通过丝绸之路扩大了自己的影响范围。所以丝绸之路是带着开放包容的精神在完成它的使命。在《丝绸之路》群雕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整体上来说,马的塑造能看清晰看到霍去病墓石刻的造型特点。处理手法上,作者进行了从上到下,从具体到概括的手法。作品的上半部分为圆雕,胡人形象的塑造运用了类型化的创作手法,整合了我国新疆少数民族人物特色并表现出来,三位汉官整体风格遵照唐代雕塑的形式,不同风格的运用使得每个人各有特色却都寓于整体之中。下半部分则多为浮雕和线刻的结合,飘起的衣服和地上的狗以及重叠的马都采用了浮雕的手法,更加表面的事物如毛发、背包等都运用了线刻的手法。这么多艺术风格还是表达手法都存在在一个作品中却不矛盾,这正是开放包容的思路精神在这个作品中的体现,只有抱着包容的心态去接受,才会使得自我更具价值,散发更大的光芒。
        众所周知,科技和文化的传播是丝绸之路能一只充满活力的原因之一。佛教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同时中国的儒家文化也慢慢向国外传播。


我们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也是通过丝绸之路推动了整个世界发展的进程。互学互鉴才能发挥出丝绸之路的真正价值,帮助世界的发展。在作品中可以发现很明显的“再现”与“表现”的美学思想。“再现”是艺术家在艺术活动的过程中以再现客观现实为目的对客观事物进行的模仿,创作手法上追求真实,而这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源自于西方,在《丝绸之路》群雕中如之前所说上半部分对于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了具体客观的处理正是“再现”的很好体现。中国更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则是“表现”或者换一个词叫做写意。表现性质的艺术作品虽在表面上可能与实际的客观生活相悖,但它其中蕴含着的是对生活对客观世界深刻的感情,就如《丝绸之路》群雕中的浮雕与线刻一样,寥寥几条线就能把衣服的飘动以及动物的俊俏表达出来,这正是“表现”形式下的艺术处理形式。同时,作者并不是将“再现”和“表现”完全分开对立,而是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写意的风格里也不失对客观的尊重。所以对于作品的创作中不断相互学习,在不同中找到其中的纽带,才可以在不断的互学互鉴中创造出好的作品,就如丝绸之路让东西方不断交流不断学习,最终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一般。
        (三)丝路精神在《丝绸之路》群雕价值中的体现
        丝绸之路在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精神的指引下逐渐形成了东西方商贸文化交流互利共赢的格局。在《丝绸之路》群雕中我们看到的价值也是多要素的。首先,对于作品本身作为纪念性雕塑,它的首要职能便是纪念历史事件,此件作品坐落于丝绸之路起点反映其伟大的雕塑,其中在对于人物细节的刻画以及整体的把握包括最后如何自然的融入公共环境之中的处理方式都可以作为同类作品的典范,是我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纪念性雕塑之一。其次,对于作品所在的公共环境来说,竖立在丝绸之路的起点也需要一个标志性的事物来纪念辉煌的历史,《丝绸之路》群雕的出现便是恰到好处。每天来往的人都会有意无意观赏到这个作品并引发联想,这便是纪念性雕塑在公共环境中的作用。对于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城西安,在现代化不断影响到城市各个方面的如今,我们随处可见由钢筋混凝土构建的建筑以及富含科技感的各种新型产品,这样会使我们眼中的城市缺乏特色缺乏灵魂,所以说当今的城市比以往更加的需要人性化因素的出现来平衡机械美学的影响,纪念性雕塑的出现便是将这座城市的人或事保存记录并展示出来,将城市的“魂”注入其中,提升城市的形象以及软实力,让城市更具特色,也让城市中的人民更有归属感。所以无论是对于雕塑本身亦或者是作者还是所处的城市都是强强合作各个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也互利共赢,将丝路精神完美的表现出来并一直传播下去。 
        三、丝路精神与纪念性雕塑在当代的价值
        在上千年的发展和变迁中形成的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非但没有被历史的车轮所淹没,反而在现如今发光发热,正是因为丝路精神作为中华文化千年来的堆积以及人类文明交互的精华所在更能贴合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当今世界格局,同时其中开放包容的精神也更应该被提倡。
        纪念性雕塑主要在于记录并复述人和事,那么在信息化发展迅速的今天,纪念性雕塑存在的价值是否会受到冲击?其实在通过分析《丝绸之路》群雕就能发现其实纪念性雕塑在信息化工业化如此深刻的今天非但没有收到冲击反而更被需要,因为城市其实就是人文的放大,所以它更渴望一些事物来平衡城市的形象以及灵魂,而注入城市灵魂的纪念性雕塑正好可以发挥其所长 。
        所以丝路精神和纪念性雕塑看似毫无关系,其实两者都是历史流传下来优秀的文化精魄,并且能在现如今社会屹立不倒甚至再次燃烧自我价值,这便是两者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的“优秀”所在,所以要多多发掘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传承发扬,这样国家民族才能长久的屹立在世界之林之中。
        四、总结
        无论是丝路精神还是纪念性雕塑都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作为人类主观活动和客观活动以及与其相关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会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所以我们要去发掘我们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使其能像丝路精神一样在千年后依然能成为一国方针,引领世界性的交往方式的变革,亦或者是像纪念性雕塑一样耸立在某个地方却能将周围的空间带动起来,甚至能成为一座城市的代表性事物,这才是优秀文化之于当今社会的价值所在。当然我们也要尊重时代性的影响,无论是丝路精神还是纪念性雕塑都和几千年前的内容不一般,但这并不是摈弃之前的文化,而是在时代性的影响下更合理的继承。这样的中华文化会更加有深度有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高峻岭.城市空间中纪念性雕塑的发展探析[J].艺术科技,2017,30(01):189.
[2]赵宪军.丝路文明与丝路精神[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17(02):42-45.
[3]马改户.大型石刻《丝绸之路》的创作构想[J].西北美术,1988(01):1-3+45-47+1.
[4]潘玥.解析“丝绸之路”群雕的美学意义[J].西北美术,2010(01):44-46.
[5]余小荔,张瑞芳.纪念性雕塑在城市公共环境空间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2(12):210-211.
[6]赵学强,王鸿雁.雕塑艺术在公共空间内的特定功能研究[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5(04):79-84.
作者简介:王义水(1995.10—),男,汉族,籍贯:安徽阜阳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雕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