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男性的梳妆用具——济南魏家庄墓地出土汉代铜刷柄浅议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5月上   作者:杨阳 李铭
[导读] 铜柄毛刷是汉代高规格墓葬中常见的一类陪葬品。铜柄毛刷的形制大同小异,其主要区别体现在柄部,常见的有烟斗形、一字形、山字形、兽首形等。不同形制的铜刷,大小不同,功能也不尽相同。根据济南魏家庄墓地汉代墓葬中铜刷的出土位置和组合关系来看,铜刷柄和铜镜一般同时出现于墓中,且多数位于墓主头部,是墓主人生前整理仪容的日常生活用器。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    杨阳   李铭     250013

摘要:铜柄毛刷是汉代高规格墓葬中常见的一类陪葬品。铜柄毛刷的形制大同小异,其主要区别体现在柄部,常见的有烟斗形、一字形、山字形、兽首形等。不同形制的铜刷,大小不同,功能也不尽相同。根据济南魏家庄墓地汉代墓葬中铜刷的出土位置和组合关系来看,铜刷柄和铜镜一般同时出现于墓中,且多数位于墓主头部,是墓主人生前整理仪容的日常生活用器。值得一提的是,魏家庄汉墓中出土铜柄毛刷的使用者皆为身份地位较高的男性,是其日常生活中梳发、护发、整理鬓发、修理胡须的用具。对研究汉代男子的化妆程序和社会风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汉代;铜刷柄,男性梳妆用具;赏析
        铜镜、黛板、铜刷、木梳、毛笔漆奁等梳妆用具是汉代墓葬中常见的陪葬品,一般为女子梳妆时使用。男性使用的梳妆用具也有发现,但类型远不如女子的梳妆用具丰富、多样。济南魏家庄墓地汉代墓葬中共出土铜刷柄11件,铜眉笔杆1件,均出自男性墓葬中,为研究汉代男性日常的梳妆习惯和用具提供了依据和珍贵的实物资料。现具体介绍如下:
        一、济南魏家庄墓地汉代墓葬出土的铜刷柄及铜眉笔杆
        铜刷柄(M91:10):长12.8厘米,整器细长,呈烟斗状,刷斗呈中空圆筒形,槽内的刷毛已腐烂殆尽,柄近圆柱形,向尾端逐渐变细,尾端近鸭首形,位于棺内东北角。墓中同出昭明连弧铭带镜1枚。另有陶壶5件,铁鼎、铜盆、铁器各1件。墓主男性。
        铜刷柄(M142:8):长12.1厘米,整器细长,呈烟斗状,刷斗呈中空圆筒形,槽内的刷毛已腐烂殆尽,柄近圆柱形,向尾端逐渐变细,尾端近鸭首形,近末端穿孔。墓中处同出日光连弧铭带镜、石砚板各1件外,还有铁剑、铜带钩、铁削、玉璧残片等代表墓主人身份的陪葬品。


        铜刷柄(M56:2): 长12.5厘米,整器细长,呈烟斗状,刷斗呈中空圆筒形,槽内的刷毛已腐烂殆尽,柄近圆柱形,向尾端逐渐变细,尾端近鸭首形。墓中同出日光圈带铭带镜、铁剑、铜带钩各1件。
        铜刷柄(M81:5):长12.8厘米,整器细长,呈烟斗状,刷斗呈中空圆筒形,槽内的刷毛已腐烂殆尽,柄近圆柱形,向尾端逐渐变细,尾端近鸭首形且有一穿孔。出土时位于棺内北部,同出日光圈带铭带镜、玉璧残件各1件。
        铜刷柄(M159:5):长12.6厘米,整器细长,呈烟斗状,刷斗呈中空圆筒形,槽内的刷毛已腐烂殆尽,柄近圆柱形,向尾端逐渐变细,尾端近鸭首形。出土时位于墓主头骨西侧,同出铜镜1枚,锈蚀严重,纹饰不清。


        铜刷柄(M128:19): 长12.8厘米,整器细长,呈烟斗状,刷斗呈中空圆筒形,槽内的刷毛已腐烂殆尽,柄近圆柱形,向尾端逐渐变细,尾端近鸭首形。有穿孔。出土时位于墓主头骨西北部,同出铜镜1枚。
        M128共有随葬品20件组,能显示墓主身份的陪葬品主要有“但贤之印”铜印章、铁剑各1件,铁削3件。
        铜刷柄(M7:1):长7.9厘米,体细长,头端有烟斗状深圆槽窝,槽内的刷毛已腐烂殆尽,末端平。出土时位于棺外西南部,同出四乳四虺镜1枚。另有铜钱26枚,散布于棺内。
        铜刷柄(M156:10):长12.1厘米,整器细长,呈烟斗状,刷斗呈中空圆筒形,斗槽内的刷毛已腐烂殆尽,柄近圆柱形,向尾端逐渐变细,尾端近鸭首形且有一穿孔。出土时位于墓主头骨东侧,同出日光连弧铭带镜1枚。还有陶壶3件,铜盆1件,石砚板、铁剑、铜带钩各1件,铁削2件。铜钱182枚,散布于整个棺内。


        铜眉笔杆(M164:13): 长12.5厘米,整器细长,呈烟斗状,刷斗呈中空圆筒形,柄近圆柱形,向尾端逐渐变细,尾端近鸭首形。出土时位于墓主头骨东侧,同出昭明连弧铭带镜和柿蒂形铜饰件各1件。另有陶壶5件,铜盆2件,铜钱5枚,铁釜、铜鐎壶各1件、铜铺首1组2件。
        铜刷柄(M143:13,M143:14): 2件。形制相同。长12.5厘米,整器细长,呈烟斗状,刷斗呈中空圆筒形,斗槽内的刷毛已腐烂殆尽,柄近圆柱形,向尾端逐渐变细,尾端近鸭首形。
        M143:13近末端有一穿孔。出土时位于东侧人骨北,同出铜镜、铁削各1件;长12.8厘米。
        M143:14出土时位于西棺中部偏东,同出漆盒1件;长12.8厘米。
        另有“但防之印”印章、铁剑、铜盆、铜薰炉各1件,铁削2件,铜钱34枚。
        铜刷柄(M82:3):长11.7厘米,细长烟斗状,刷斗呈中空圆筒形,斗槽内的刷毛已腐烂殆尽,柄近圆柱形,向尾端逐渐变细,尾端近鸭首形,设一穿孔。出土时位于椁室东北部,同出日光连弧铭带镜和长条形铁器各1件。另有铜钱4枚。
        二、汉代男子的化妆流程及铜刷用途分析
        一般人对梳妆的理解比较狭隘,认为只有女子才会涂脂抹粉、描眉画眼。其实不然,汉代贵族男子除了涂脂抹粉等常规化妆内容,还包括发型修剪、头发养护和胡须的修理。济南魏家庄墓地出土的铜刷柄和铜镜皆出自男性贵族墓葬,可见,当时具有身份地位的男子十分注意仪容仪表的护理。通过考古资料显示,汉代男子的梳妆包含四个方面:
        1、涂脂抹粉:是汉代贵族男女每日的必修课。
        2、描眉:描眉是汉代男子每日化妆程序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用炭笔或毛笔描眉,让稀疏的眉毛看起来浓密有神或掩盖眉形的缺陷,提升面部立体感。
        3、修饰胡须:汉代男子有蓄须的习惯,需要时常修剪打理,保持良好的形状。
        4、头发养护:汉代不论男女皆蓄发。汉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也需要精心护理,细心修饰。涂抹“头油”“发膜”,既能预防脱发,又可保持发质健康光亮,深受王公贵族喜爱。
        通过魏家庄墓地出土的“但”姓人名章推测,此处曾为汉代“但”姓家族墓地。在但贤墓(M128)中,除龟纽铜印章外,另有铁剑1件,在腰部东侧;铁削3件,分别位于头骨西侧及腰部。[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济南魏家庄——战国至明清墓葬》,线装书局,2017年出版,157页。]由此推断,沉睡千年的但贤生前可能是汉代武官,且官阶在一千石。在但防墓(M143)中,也有铁剑、铁削各1件。还有玉璧残件、铜带钩、铜薰炉等重量级的随葬品。除此之外,M128和143中均出土大量禽类骨骼。说明“但”姓家族为当时贵族阶层。更加印证了贵族男子化妆的准确性。
        通过查阅资料,结合出土实物分析,汉代铜刷的用途主要有:
        1、铜镜刷,小巧的铜刷方便清理铜镜表面或纹饰中的灰尘,保持镜面干净整洁,整理仪容。
        2、修饰鬓发所用的刷子。根据斗槽来看,铜刷刷毛较少,不会用于梳理大量头发,应为西汉贵族男子梳理鬓角处散落的头发是使用。
        3、理顺胡须用的刷子。
        4、护发、养发、定型的头油刷子。
        5、描眉用的刷子。魏家庄墓地M164出土的一字形铜刷柄(眉笔杆)内部中空,就是用来插放炭笔的。
        三、结语
        化妆是汉代贵族男女推崇备至的事情。从现有出土器物来看,汉代女子的化妆用品主要包括洁面、护肤、敷粉、修眉描眉、画唇、涂胭脂等几个方面,对应的梳妆工具分为铜镜、梳、篦、铜刷、镊子、刮刀、眉笔、黛板等。济南魏家庄墓地出土的汉代铜刷柄则揭开了二千多年前汉代济南地区贵族男子的化妆用具的神秘面纱,直观展示了当时贵族阶层的生活状况、社会风尚与习俗,充分说明了汉代化妆文化不仅是一种女性文化,也是一种男性文化,显示出两性对仪容得体的共同追求。
参考文献
[1]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济南魏家庄——战国至明清墓葬》,线装书局,2017 年出版,157 页。
[2]360图书馆:《 中国古代女性化妆及发展历程 》,2020年1月28 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