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青铜匜保护修复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5月上   作者:罗荣斌
[导读] 济源市文物工作队在配合道路改造工程抢救性考古发掘时发现一批商周至两汉时期大型墓葬。该座商周大墓位于济源市邵原镇邵原村,在济源市西部王屋山区豫晋交界处,为古邵州所在地。

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 罗荣斌  453000

        引言
        济源市文物工作队在配合道路改造工程抢救性考古发掘时发现一批商周至两汉时期大型墓葬。该座商周大墓位于济源市邵原镇邵原村,在济源市西部王屋山区豫晋交界处,为古邵州所在地。考古人员从这座商周墓葬中清理发掘出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四十六件(组),其中青铜器有鼎、鬲、匜、甑、盘、铃、管辖、衔、矛、戈等礼器、兵器和车马器。尤其是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体量大、纹饰精美,对研究和补充济源考古资料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春秋青铜匜,是这批修复青铜文物中的珍品之一。
        1文物基本信息、保存现状


        匜是中国先秦时代礼器之一,用于沃盥之礼,为客人洗手所用。该匜椭圆体,前有圆流,上饰兽面纹;后有竖向环形鋬;平底,底部有三个蹄形矮足,此匜口径164cm,高90cm,重334克。从此残匜观察分析看,来自侧面强大外力带来器物腹部迸裂、破碎、残缺、扭曲变形。器物通体锈蚀, 匜身部分严重矿化。
        2检测分析结果
        2.合金成分分析
        选择青铜器残片清洗干净作为样品。环境扫描电镜及能谱仪(ESEM-EDAX):实验仪器为 FEI 公司 QUANTA-650 型环境扫描电镜(ESEM)及 EDAX 公司的 APOLLO-X 型能谱仪。


        从表 1-1 中可以看出:匜为典型的铜-锡-铅三元合金。锡含量处于 13.6%--19.9%,处于中等偏高程度,配比变化相对较小,合金中锡的加入可以降低铜合金的熔化温度,增加铸件的抗拉强度,拓宽铜液的结晶温度范围,提高铜液的充型能力;铅含量处于 5.4%--12.0%之间,配比变化相对较大,铅本身不溶于铜和锡,熔点低,合金凝固过程中以游离态形式,可以减少枝晶间显微缩孔的体积,提高铸件的质量。
        3文物保护修复过程
        3.1清洗脱盐、除锈
        清洗处理用去离子水对器物表面锈层和泥土附着物进行清洗。清洗过程一方面是清洗掉表面泥沙和附着物,另一方面对部分渗入器物本体中的可溶盐进行置换,通过水洗的反复作用,最终减小乃至完全清除器物中的可溶盐。可溶盐的清除效果可采用测定清洗后水溶液的电导率进行评估。
        由于青铜器长期埋藏在地下,受埋藏地环境及地下水中酸、碱、盐等化学作用的反复侵蚀,青铜器物表面乃至基体会生成种类多样的氧化层和腐蚀层,锈蚀对器物长期保存带来严重影响,必须在遵循保护原则的基础上给予清除,目的是:恢复青铜文物的原有外观,阻断稳定锈在特定环境中向不稳定锈的转化。对器物的锈蚀清除采用以下方法:运用机械原理,选用木刻刀、凿、錾、等工具直接剔除清理,对器物上部分点状粉状锈采用机械挖除后,用氧化银封护处理。对有文饰的部位及断面碴口用超声波洁牙机清除。
        3.2矫形
        对此残鼎的矫形先从口沿开始,在矫形时把两块木块放在椭圆口沿处两端,两木头上放一横梁,构成一个支架,用C型钳夹住椭圆处中间和支架中间。用热风枪加热变形位置,消减青铜内部金属分子自身应力,增加铜质的可塑性。慢慢旋紧螺杆,循序渐进,利用夹合力矫形到位,直至不在反弹为止。因迸裂导制裂缝扯长,有错位现象,这时用多个C型钳夹住裂缝处,用力挤紧裂缝的同时拧紧C型钳。
        3.3焊接、黏接
        采用我国成熟的传统低温铅锡法,焊接前,首先对铜器做细致的观察和了解,焊接时避开铜器表面及锈层下铭文、纹饰。焊口一般选在铜器内壁,使外表纹饰完整保存,个别裂缝可采取跳焊。铅锡焊接任务完成后注意助焊剂的清洗,避免对铜匜带来不良影响。由于残匜的部分残片严重矿化,传统的焊接已经不能适用,决定用环氧树脂胶粘接,对于缝隙大的部位中间加点铜皮条。全部补缺完成后,鼎身上所有的缝隙用环氧树脂胶进行封填、充实、加固,同时稍加点热利于此胶完全渗透进去,让修补后的匜成为一个整体。
        3.4打磨、做旧、封护
        此匜全部补配焊接完成后,用电磨及各种锉,将补配的足及其它焊接处凸起的锡坨打磨平。用粗细砂纸将补配铜皮内外抹上的原子灰打磨平。
        对已恢复原形的铜匜,用乙醇和虫胶漆溶液调和砂绿、群青、钛白、黑烟子等各种矿物颜料,采取涂、抹、点、弹等方式在铜器表面做出需要的锈色,与附近的真锈基本一致。
        封护是为了阻止外部环境中有害的光线、湿气、气体等对青铜器的侵蚀面采取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其目的是使青铜器与保存环境中的氧气、水分隔绝,起到防止锈蚀进一步发生的作用。目前青铜文物保护中普遍采用的封护材料是丙烯酸类,如浓度为1-3%的B-72丙酮溶液,室温通风处酌情刷涂或喷涂一至二遍,避免造成器表色彩的偏差。


        4结语
        通过清洗脱盐、除锈、矫形、焊接、黏接、打磨、做旧、封护等修复工序对残破的铜匜恢复原形。这批文物的保护修复巩固了我们对传统文物修复方法的理解,加深了对现代新材料、新工艺的掌握,并且在修复过程中对其观察和分析,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为研究铜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增加济源出土青铜器的展示种类,有效的延续这批珍贵文物的保存时间,进而丰富济源市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马清林,苏伯民等:《中国文物分析鉴别与科学保护》,科学出版社,2001年。
[2]赵振茂:青铜器的修复技术,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1月。
[3]胡东波:《文物古迹的X射线成像》,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