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文化馆事业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5月上   作者:周霞
[导读]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强重视非物质对文艺产的保护与传承,作者作为万州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一员,对文化馆事业的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因果关系做了探讨。

重庆市万州区文化馆   周霞

提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强重视非物质对文艺产的保护与传承,作者作为万州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一员,对文化馆事业的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因果关系做了探讨。
关键词:文化馆事业发展  申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这对我们文化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同时深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责任重大。
        一、万州区非遗保护及传承现状
         万州是渝东门户及三峡库区中心城市和长江十大港口之一,历史悠久。面对这些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我区的非遗产传承主要涵盖了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口头传统,包括万州民间谚语、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传说等。二是传统表演艺术,包括各种民间传统戏剧、民间传统曲艺、民间传统舞蹈、民间传统音乐、民间传统美术、民间传统杂技与竞技。三是民俗活动、礼仪及节庆,婚嫁旧俗、丧礼旧俗、民间节日、庙会、民间传统信仰习俗等。四是有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包括各种具有万州特色的生产生活技艺与工具等。五是传统手工艺技艺,包括万州各种工艺美术制品的独特制作技艺。六是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包括万州民间各种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
        1、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06年在万州区文化馆成立了 “万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承担全区非遗保护工作的组织、项目论证等系列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成为文化馆工作整个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2、万州区文化馆“非遗”中心开展大规模普查摸底工作,并分四批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市级、区级“非遗”保护项目。
        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以民间音乐、文学、传统戏剧为突破口,开展了大规模普查、搜集工作。经过层层筛选,第一批“非遗”保护名录涉及14个类型,共53条。分四批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市级和区级保护名录。它们是国家级名录 “四川竹琴”、“金钱板”两项,市级名录“甘宁鼓乐”、“龙驹狮舞”“万州石雕”等十四项,区级名录107项
        二、文化馆对取得非遗保护名录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非常重视,特别针对国家级、市级保护传承项目,更是十分重视。比如文化馆对第一批取得国家级名录的“四川竹琴”的保护传承非常重视,整理传统唱腔曲目300余本;搜集老式的100年以上的吊竹竹琴6对;采访老艺人50余人;打造传统曲目10余个,结合传统曲调打造创作现代曲目10余个;在区政府支持下,2008年招收了2名新学员(即第10代传承人),第2批招收工作正在进行中;将部分曲目制成光碟,请戴续贤(顶级竹琴艺人)指教。
        对取得第二批国家级保护名录的“金钱板”以及对取得重庆市级保护名录的“甘宁鼓乐” 也是做了大量细致的保护传承工作。
        甘宁鼓乐、金钱板于2008年成为我区的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甘宁鼓乐” 已制作演出服装14套,道具更新8件(套),常年坚持组织演奏员专业培训,参加了旅游接待演出、迎春文艺表演以及 “记忆重庆·再现万州”大型“非遗”项目专题片的拍摄,目前甘宁鼓乐技法在不断完善,已向国家级申报。
        金钱板是万州“非遗”的精品名录之一,第17代传承人丁长福表演的金钱板生动活泼、令人回味。2010年《金钱板》成功申报为国家级保护名录,传承人丁长福目前已经招收学员言传身教。文化馆 “非遗”中心最大限度将金钱板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做好做细,让金钱板重振雄风。



        文化馆非遗中心将取得区级保护名录的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也抓得很到位。在“非遗”项目的十四个大类中,取得区级保护名录的项目很多,文化馆非遗中心已经将万州府[2008]158号文件精神传递到我区各乡镇,并定期到当地检查当地对“非遗”保护项目保护和传承情况,同时还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努力落实保护、管理和传承工作。
        三、文化馆事业要蓬勃发展必须做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第一,“非遗”保护和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我区目前普查挖掘工作挖掘的空间很大,但由于经费、设备等情况的限制,相当一部分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消亡绝迹。如车灯、围鼓、丧鼓、圆场号子、喊山调、金钱板、数来宝、三峡花鼓、三峡花灯等项目的生存空间已不容乐观。三峡刺绣、桐油压榨工艺、孝歌、巫歌、做道场、观花、走阴等民俗项目也已荡然无存。二是口传心授已很难实现。如唱山歌,跳端公等。如今,这方面的艺人多已年迈或相继谢世,万州的民歌优美动听,最能吸引听众。然而,口传心授者难找,自愿学者难寻
        第二,面对现状,文化馆一方面加大了对市级以上名录的申报工作。
        我区市级保护名录的申报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除去《四川竹琴》、《甘宁鼓乐》、《金钱板》申报成功的项目外,还有《腹部破石》、《遁术传奇》、《钢筋锁喉》、《嘴叼板凳》、《高空转碟》、《三峡花灯》、《抬工号子》、《三峡花鼓》、《血染天生城》、《花连箫》、《大醉西岩一局棋》、《龟蚌舞》《挖断山》、《船工号子》《狮舞》、《做道场》、《桐油压榨》、《木船制选》、《诗仙太白酒》、等,我们要加大对这些项目的申报以及保护传承
        第三,另一方面文化馆非遗中心对保护和培养文化传承人方面下了很功夫。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衰的关键,我区现有一批小有名气的传承人,如四川竹琴的传承人、甘宁鼓乐的传承人等等,保证了这些民间文化的薪火相传。但是,传承人断代的问题十分突出,例如能够吹奏呜嘟和传唱竹琴的人屈指可数的。因此,要采取有力的措施,确保文化遗产能够代代相传
        四、文化馆“非遗中心”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加大对我区“非遗”的挖掘整理力度,让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熠熠生辉
        1、认真做好普查工作,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体系
        2、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承
        3、尽快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
        传承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延续、发展的保证。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用命名民间艺术之乡、传统老字号等措施,积极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保护的有效途径。一是全力保护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传人,要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其开展传习活动,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二是利用集市、庙会、节庆活动,繁荣、活跃民间传统文化。三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培训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民留给今人和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我们应当多手段全方位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弘扬传统文化、振兴民族艺术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利用我们本地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切实可行的市场运作,实现文化保护和产业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互动,使“非遗”项目更具旺盛的生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