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实现公服效能提升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5月上   作者:郑丽丽
[导读]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以创建文化名城为契机,面向当地群众,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努力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转眼间,全国各地各项群众文化活动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向发展,助推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建设。

成都市金牛区文化馆  郑丽丽   610036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以创建文化名城为契机,面向当地群众,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努力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转眼间,全国各地各项群众文化活动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向发展,助推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建设。本文根据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现状,浅谈如何建设品牌活动。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
        一、何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从整体来看,品牌蕴含6个方面的含义,即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和用户,而其中价值、文化和个性又是其最持久的含义和实质。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1]它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群众文化包含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和群众文化队伍。
        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是指众多群众文化活动中知名度、美誉度和满意度皆高,且群众参与度高、覆盖面广以及具有连续性的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不仅要贴近百姓生活,还要彰显当地地域特色,以文化服务于民的同时,对广大群众起到文化引领的作用。
        二、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立的现状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广大群众对群众文化活动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已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参照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要求,我们不难发现,群众文化活动已不再是过去活动形式能满足。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的进步,群众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转为“互联网+短视频”。群众文化早已线上线下互动、室内户外全面开展。它的多方位开展有助于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也有助于提高各地政府投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就意味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变革和创新。
        而有一种情况,即响应相关部门的要求,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年年有新品牌,年年有新花样,却皆是昙花一现,难以持续开展深入人心,让群众记忆深刻。《唐诗三百首》为经典,而唐诗却不止三百首。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我们要以量取胜,做唐诗三百首以外的无数首,还是以质获人心,愿做《唐诗三百首》的其中几首?
        三、如何建立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树立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要立足于当代社会,结合当地文化,扎根当地群众需求。从品牌策划、活动内容、实施开展、品牌形象到宣传报道都要精心策划,合理规划,确保在每一个环节都能部署周全,有条不紊。当群众接受这项品牌活动后,需扩大其品牌产生大的影响力。结合当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开展相关群众培训、讲座;在节假日期间,举办群众文化活动。如成都市金牛区每年春节期间开展可持续的“文化金牛闹新春”系列群众文艺演出、游园、送春联等活动,既弘扬了传统文化,让百姓感受节日的氛围,又让该活动品牌为节日赋予了新的内涵。
        另外,“文化金牛大擂台”是成都市金牛区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项目。该品牌项目在2003年形成雏形,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推出了“高雅艺术进社区”活动,有效带动了基层业余文艺团队的发展。至2006年底,全区业余文艺团队已达316支,遍及全区113个社区,奠定了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的基础。


2007年初,一项以全面展示全区业余文艺团队和人才的文艺风采为内容,以打造精品团队、推出文艺新人为目的,以提高指导下的审美文化普及为着力点,以群众文化队伍人才形成良性发展机制为宗旨,通过搭建文艺团队和文艺人才的展示交流平台,以竞争激励机制创新促进群文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创新的品牌活动——“文化金牛大擂台”之金牛区“十佳业余文艺团队”“十佳群文演艺之星”“十佳摄影之星”“十佳书画之星”“十佳创作之星”等选拔活动陆续开展、推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品牌活动的内容,扩大了群众的参与面,每年的品牌活动如同每年的文化盛宴,既提升了文艺队伍和文艺人才的品质品味,又满足了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生活。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四、如何做到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是指一种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或状态。[2]可持续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是指可持续开发和发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品牌建设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可持续性又是提升品牌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因。因为活动品牌持续性不仅可以创造出许多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产生人民幸福感和适宜感的社会效益,成为衡量群众文化活动质量、活动水平和开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
        同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方式正在急剧的衰退,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需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重新搭建与群众沟通的桥梁;需结合群众实际的需求,创建更接地气、更亲民的活动形式,实现原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溢价可持续性发展。
        如成都市金牛区作家协会每月15日的文学创作交流主题活动,从1972年开始至2020年底已持续举办520多场,参加活动的协会会员及文学爱好者每场至少八九十人。成都市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朱晓剑曾评论道:“金牛区作家协会每月的十五日定为活动日期,且连续开了四十多年,五百余场,这是成都文学活动持续最久的月会。”著名学者流沙河对金牛区作家协会的文学月会也予以高度称赞,称其为“一所流动的文学院”。在20世纪80年代,流沙河、周克芹、王尔碑、陈之光、陈若曦、尤今等国内外知名作家、诗人都曾多次到活动现场为会员们上创作课,指导写作。1985年初秋,时任中国国防部部长的张爱萍将军到金牛区文化馆视察全区群众文化活动,还欣然为金牛区作家协会(当时称金牛区文学创作组)题词:文采风流。
        四十余年间,金牛区作家协会的每月文学创作交流主题活动已成为成都文坛甚至中国地方文坛上独一无二的聚落文化现象。活动形式也从最初每月邀请一名知名作家、编辑或记者前来指导写作,发展到增加重要节庆的主题交流活动、创作中心老成员进行每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主讲以及对外交流创作等内容。此外,在金牛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区作协还频频深入基层,外出采风,足迹走遍大成都的山山水水,记录下金牛大地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桑巨变,创作出一篇又一篇记录历史、书写时代的文学诗篇。
        金牛区作家协会坚持和坚守的每月文学创作交流主题活动,早已成为金牛区重要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为地方文化工作打造可持续群众文化品牌提供了范本。
        五、结束语
        群众文化活动是当今社会文化活动的生动表现,体现着当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要推动群众文化活动更具地方特色、彰显地方魅丽、建立地方品牌,需要当地政府从人力、资金、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才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稳步发展、公共服务效能持续提升,让百姓获得真实感受的精神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郑永富.《群众文化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2]高洪深.《区域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