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奥尼电影中的色彩与空间建构——以《红色沙漠》为例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5月上   作者:周菡 兰澜
[导读] 色彩与空间建构是影视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影视作品的诠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以《红色沙漠》为例,通过对该作品的色彩元素及空间建构特征进行分析,论述安东尼奥尼电影中色彩及空间建构的作用。

江苏省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周菡  兰澜  225000

【摘要】︰色彩与空间建构是影视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影视作品的诠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以《红色沙漠》为例,通过对该作品的色彩元素及空间建构特征进行分析,论述安东尼奥尼电影中色彩及空间建构的作用。
关键词:安东尼奥尼 色彩 空间建构
        一、引言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安东尼奥尼执导的彩色片《红色沙漠》,荣获1964年第2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影片使用大胆的色彩对比来强调现代工业产品对人类思想的压抑和异化,并简化叙事和戏剧性的冲突,着重刻画冰冷灰暗的画面主体基调,其方面涉及工业化、环境污染与冷漠的人际关系。安东尼奥尼企图诠释角色的内在困境,以空间和环境的设置将主角的心理外化,该类手法也被称为“心理现实主义”。
        二、影视艺术中色彩的运用
        《红色沙漠》讲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与现代工业文明的交织作为背景,围绕女主人公的混乱心理和迷惘状态,讲述现代人类伴随工业化发展而逐渐“浑浊”的社会现象。安东尼奥尼将现代人的精神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结合起来,使电影的意识指向更加清晰。人类情绪之所以像沙漠一样干涸,与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脱不开关系。安东尼奥尼简化电影中的叙事和戏剧性冲突,并创造性地将色彩用作电影的元素。影片中的色彩更具主观性和情感性,而色彩和色调则用于传达角色的情感气氛。这部电影的构图充满张力,且具有强烈的抽象绘画感,强调了女主人公内心的困惑和不稳定的精神状态。
        《红色沙漠》被誉为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它的色彩抽象而猛烈,长焦距镜头作用下造成的扁平空间和四周物体的模糊能加重剧中角色的孤独和无助感。在电影的开场场景中,故意失焦的照片使灰色的烟囱和工厂建筑物变得模糊且不真实,而女主人公所穿的绿色外套与灰色建筑物间的对比则显示出不真实的画面。该片中整个颜色的运用十分大胆和富有张力,符号含义十分明显。大片的色彩应用与空间结构的迷幻、模糊状态相结合,以达到时间和空间对位的效果。在讨论其主旨时,现代工业产品对人类思想的压制和异化是一种普遍接受的观点。电影中无处不在的噪音,废气和被污染的河流传达出压抑的意味。观众注意到的只是空间,而生活在这个空间的角色仍然沉迷于记忆的噩梦,但除了女主人公外,她的丈夫,情人,儿子和朋友都能在其中从容地生活。


由此可见,对比强烈的色彩和空间结构的改变实际上是女主人公自身心理的映射。
        三、空间建构的意义解读
        场面调度上,安东尼奥尼给演员提供了许多自由活动空间,并且由于各种压抑性构图和长焦距镜头而造成空间的扁平并模糊了周围的物体,从而使角色加重了无助和孤独。诡异的配乐和未知的空间,为影片增添一份冷漠和不安。在叙事的后半部分,安东尼奥尼特地插入一段自叙蒙太奇,其表意十分明显,朱莉安娜想要不顾一切地重返自然,逃离失去爱意地丈夫和无力抚养地孩子,而影片结尾朱丽安娜却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女主想要逃脱但无法逃脱,实际也是安东尼奥尼在片中对于现实社会事实的剖解,心理现实主义实则是真正现实的完美映证。
        安东尼奥尼十分擅长“验证而不是描述特定事件”,他所设置的空间画面遵循个人的命运,即结局的固定延伸,而且可以适应时间轴的中断和任意空间的快速插入。如影片中的这样一个镜头:一个随意空间的子分类脱节空间,与前后两个空间皆没有逻辑性的空间衔接,角色仿佛置身世外,和身处的空间环境呈现一种疏离感。安东尼奥尼还习惯运用以简洁的对话和深刻的含义来表现当代社会话题。其电影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之一是忍受倦怠的主角生活十分空虚且毫无目的,且沉浸在物质享乐中。电影风格倾向于省略情节和对话,且大多数画面会在特定场景中反复徘徊,基于这一前提,色彩的开发成为表达的重要元素,但实际上这样简约的风格和充满负面情绪的角色并不被所有人接受。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与其他导演的不同之处在于更能鼓励电影工作者去探索简约风格且开放结局的叙事方式”。他的摄影机放置在中景远比特写多,频繁使用镜头的缓慢移动,以此剪接延长连续性。如此一来每个画面会更复杂,隐喻的意味便也更加深刻。
        四、结语
        安东尼奥尼电影中的色彩和空间建构特征十分鲜明,作为其重要视觉元素的组成,支撑起整部影片的语义和情境描绘。安东尼奥尼把自己的片名《红色沙漠》解释为充满着人性、鲜血淋漓的活跃的沙漠,同样也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污染和吞噬中缺失的人性的“纯粹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1]克里斯蒂安·麦茨,电影表意散论(第一卷)[M],克兰克西埃克出版社,1968年。
[2]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
[3]吉尔·德勒兹,谢强、蔡若明、马月译,电影2时间一影像[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