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计算教学的有效方法探讨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5月上   作者:黄燕杰
[导读]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能够准确展开数学计算,并且可以坚持灵活简便的运算方式,是小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种能力。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学低段计算教学的有效方法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广西梧州市藤县金鸡镇大坟小学 黄燕杰 543300

摘要:运算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能够准确展开数学计算,并且可以坚持灵活简便的运算方式,是小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种能力。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学低段计算教学的有效方法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小学低段;计算教学;有效方法
        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围绕第一学段的目标要求:“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的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更是占有很大的比重。计算能力作为数学运算核心素养的基础,综合体现出学生的数感、对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理解和掌握、数学运算思维的发展等。因此,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应将计算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予以强调。
        一、小学低段学生数学计算现状
        1.1学生计算速度慢
        就小学生数学计算现状来看,学生普遍计算速度较慢,因为年龄尚小,各方面都尚未发展,光是审题就需要耗费较长时间,特别在遇到一些较为复杂计算题的时候更是如此。再加上学生口算能力不足,所以在计算期间速度较慢,不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这也是小学低段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1.2学生心理上的重视程度不高
        据统计,大部分学生在看到计算类题目的时候会认为“常规计算题,没有什么难度”,并且在完成后也没有检查的习惯,这表示学生在做计算类题目的时候会存在一种眼高手低的现象。正是在心理上的重视程度不够,才会导致丢分。
        1.3计算准确率不足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期间,除了要考虑学生计算速度较慢这一点,学生计算是否准确也同样十分重要。可是就目前实际情况来分析,低段学生计算结果准确率较低,学生计算期间经常会出现看错题目、计算口诀记忆错误、不知道如何计算等情况,最终自然会出现计算错误。而学生计算结果一旦出现错误,计算能力自然就无法提升,这也是小学低段数学教学期间存在的问题之一。
        二、小学低段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措施
        2.1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计算兴趣
        小学生大多十分活泼,但自制力十分差,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在学习内容上,而有趣的情境则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到计算学习中。为此,教师在小学数学低段计算能力培养期间,可以主动为学生创设趣味情境,借此有效激发学生计算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计算能力。


例如,在学习“100以内加法”的知识时,教师便可以创设出保护环境的情境:在一次“校园环境靠大家”的活动中,班级中第一组学生捡了20个矿泉水瓶,第二组学生捡了30个矿泉水瓶,那么这两个小组一共捡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呢?如果第一小组捡了20个矿泉水瓶,老师捡了9个矿泉水瓶,那么老师和第一小组总共捡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呢?经过讨论和思考,并学习相关知识,学生可以正确地回答问题: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共捡矿泉水瓶20+30=50(个),老师和第一小组学生共捡矿泉水瓶9+20=29(个)。
        2.2以学生为本,适时展开个性化教学
        以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加与减”这一课题为例。首先教学工作者要懂得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都是各异的,在数学的教育环境下,同学呈现出来的学习状态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不能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扼杀学生应有的学习弹性,要对有个性化发展的学生给予学习上的帮助。如果过度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需求,会导致在今后的学习生涯都烙下了深刻的烙印,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引入加与减的算法,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对算法的理解,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要观察聆听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开展接下来的学习环节。这样就可以达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的,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与此同时,也拉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教学任务得到有效开展,这也是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关键点。
        2.3重视算理和算法
        面对这一要求,数学老师就应该积极采用数学建模或者是画图等方法来向学生详细地讲解相关运算例题。如此一来,学生便可以在正确把握例题的同时深入掌握其中的运算道理和算法。另外,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同时充分把握整个解题过程。比如,教师在向学生教学有关时间的计算时,有例题:小明7:30离开家,7:45到学校,问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对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问题,然后再展开对问题的解答。具体讲解这一例题时,教师可以利用时钟向学生演示小明从7:30到7:45走过的距离,其中间隔了三个格,每一格是五分钟,所以小明从家到学校一共花费了15分钟的时间。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直接计算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前提下计算“45-30”。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学生便可以简单地得知小明从家里走到学校用了15分钟时间。
        结束语
        计算能力关乎学生数学运算素养,在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中发挥着奠基性作用。计算能力的培养要从低年级抓起,要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重视运算法则的理解运用,重视数学解题思维的发散,同时要从基础做起,从日常的计算练习抓起。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也是基于学生能力发展与素养提升的重要课题。抓好低年级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任重而道远,应常教而常新。
参考文献
[1]唐文松.小学数学低段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2019(08):135-136.
[2]宋廷林.浅谈小学低年段的计算教学[J].读写算,2019(23):166.
[3]沈华娣.提高低段学生计算能力的实践研究[J].新校园(中旬),2017(03):1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