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实验 大作用——浅谈小学科学教科书中的小实验妙用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刘士苗
[导读] 翻开小学科学课本,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实验映入眼帘。这些小实验看起来简单,蕴含的科学知识却十分丰富。可以说,在这些小实验中,藏着科学的钥匙,如果运用恰当,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让他们愿意去探究科学的奥秘。

新疆阿克苏阿瓦提县鲁迅小学    刘士苗   843200

摘要:翻开小学科学课本,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实验映入眼帘。这些小实验看起来简单,蕴含的科学知识却十分丰富。可以说,在这些小实验中,藏着科学的钥匙,如果运用恰当,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让他们愿意去探究科学的奥秘。本文以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几个小实验为例,对“小实验的妙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科学 小实验 妙用
        在教科版义务教育《科学》教科书中,如星子般散落着许多有趣的小实验。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课程,书中的小实验就像是一段段音符,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吸引他们投入到科学探究中。那么,这些小实验究竟有什么妙用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变枯燥理论为生动示范
        对于小学生而言,想要理解并掌握科学理论,并不十分容易。五年级下册《沉和浮》这一单元,如果教师单就“沉浮”进行文字说明,学生们对于物体在水中呈现的不同状态背后所隐藏的科学秘密也可能只是浅尝辄止,只会作简单的判断,如石头放到水中,他们知道这是“沉”,泡沫放到水中,他们知道这是“浮”,而两种材质放入水中为何会呈现不同状态就难以说出所以然了。再比如一个铁盖,如果轻放于水上其状态是“浮”,而如果压住铁盖放到水底,铁盖的状态则变成了“沉”,那么,哪种方式才是科学的呢?判断沉浮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很难说清,这个时候如果配以“小实验”,“沉与浮”的奥秘便直接且简单地摆到了学生面前。
        在讲授这一单元内容时,课本中穿插了许多小实验,如在为学生讲解物体的“沉与浮”时,准备小石块、泡沫、回形针、蜡烛、螺母、橡皮、塑料块和盛满水的容器,通过不同物体在水中的特点,来引导学生了解“沉与浮”,让学生掌握,触碰水底的是“沉”,露出水面的是“浮”,而处于两者状态之间的是“悬浮”。不仅老师操作起来方便,学生也可自己进行操作。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小实验将科学理论转化成了形象可感并且可亲自动手实践的“小实验”,实现了枯燥理论变为生动示范的转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且快乐地在科学殿堂学习、探索,效果比单纯进行讲解要好得多。
        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验,顾名思义是需要进行实地检验,需要动手亲自实践。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要让学生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1]在五年级下册科学教科书中,有许多简单且能够从生活中就地取材的小实验,这些小实验在课堂上可以进行,在家中也可以进行,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有很大帮助。


比如在五年级下册科学教科书第三单元课程讲解过程中,就可以给学生留下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做一些实验,以此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
        该单元是《时间的测量》,对于学生而言,提到时间的测量,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就是钟表,而钟表是怎样来计量时间的呢?在开启这一单元之前,便可以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等待他们自己去发现。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拿出钟表作为示范,让学生仔细观察钟表的结构,然后以问题为引导,询问学生钟表盘上有什么等,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思考,从而让他们掌握钟表的构成及时间是如何流逝的奥秘。这样的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给了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也给了学生更多的引导,能够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是一味等待老师给出答案,教学方式更为生动,也更为灵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这一单元中,也有很多能够动手的小实验,如用水测量时间、依靠太阳辨别时间等,学生可以通过亲自动手制作测量时间的小工具来感知时间的流逝,判断时间,一方面能够增强他们对时间判断的能力,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动手的能力,让他们通过亲自实践,去感受科学的力量,发掘科学的奥义,更重要的是,实践使他们完成了由认知到内化再到运用的转变,对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引导他们对科学进行探究大有裨益。
        三、增强学生协作意识,加强学生联系纽带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集体,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协作、团结意识最为重要的阶段,而一直以来,科学教学都提倡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许多小实验也只有在配合中才能进行,因此教师需要利用好小实验,通过小实验让学生们学会互相帮助,让学生们意识到集体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团结他人。
        在科学五年级下册教科书中有许多实验是可以分小组进行,如第一单元第四课《造一艘小船》,在这个小实验中,同学们需要准备油性橡皮泥、垫片、水槽和水等材料,材料并不复杂,但需要经历“设计-制作-测量和改进”这一过程,在这一实验中就可将同学们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经过讨论形成设计方案,然后按照方案合力制作,最后进行测试,测试后继续讨论,总结出改进方法,最后进行改良,通过合作制作出一艘“团结之船”。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思想与思想碰撞出火花,行动与行动形成粘合,大家以让小船成功浮起为同一目标,相互配合、相互协作,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大家的思考动手能力,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沟通,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同时磨合了彼此的“棱与角”,在下一次实验中,大家会更为默契。
        小实验是对同学思考、实践、默契度的考验,也能够增强不同学生的试验能力。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能使实验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得到及时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2]所以,将合作融入小实验,对于增强学生协作意识,加强学生联系纽带十分有利。
        如果说科学探究是科学的核心,那么小实验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媒介,学生可以通过小实验获得新知识、收获友谊,产生对科学知识探索的兴趣,总之,小实验并不小,合理利用,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乃斌·快乐阅读:开心辞典·2011·6
[2]王建萍·小实验·大创新——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