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生活”太出彩———小议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期   作者:陈佳
[导读] 数学课程改革在我县已经全面展开,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普遍被老师们所接受,特别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
        陈佳
        浙江省浦江县檀溪镇中心小学 322200  
        [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改革在我县已经全面展开,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普遍被老师们所接受,特别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然而,我们必须冷静地审视“生活热”现象,有些教师十分重视生活情景设计,却对数学本身不是别关心,长期以往将会误导数学老师前进的方向。
        [关 键 字]:生活化  数学味
        新课程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但由于一些教师认识上的绝对化,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便采取了一些片面化的做法,时时强调实践,处处联系生活,有的甚至用“生活味”完全取代数学教学应具有的“数学味”。作为一节数学课,我们应该如何去设计我们的生活化情境,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原型来充实我们的生活化呢?
一、别让生活应用抢走数学思维的发展
        当我们一味的在关注生活味的时候,一不小心会把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思考给弄丢了。下面是本校一年级新课程的一节教研课“认识人民币”的最后两个环节的安排:
        “小朋友,真棒,都会认识人民币了,那你会用人民币买东西吗?下面我们做个买东西的游戏。
        1 a提要求,发给学生“小小售货员”证,并帮助学生准备好商品。b由学生自己当售货员和顾客,开展购物活动。c指名汇报活动情况(引导学生汇报自己买了什么文具,付出了多少钱,怎样付钱。)
        2 教师当售货员,让学生当顾客,开张购物活动。
        教室里热闹非凡,学生走来走去,买东西、付钱、找钱,真是个个热情高涨,一直持续了十几分钟。
        教师的意图这里非常明显: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我们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像这样简单的买东西是在学生学了这节课后才会买的呢,还是一开始学生本身就会的呢?关于人民币的作用学生并不陌生,买东西也是他们平常司空见惯的事情。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们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知识技能,要在课堂中让学生的思维有所发发展,要去开掘其中的“数学味”,比如让学生去经历对一些日常商品的“估价”和“买不买”“买一件的话,你准备买哪件”的抉择,让学生去经历数学的挑战,而不是单单的付钱了。
        二、别让生活常识影响数学的求真
        在学习了“面积与周长的对比”后的一个生活应用:学生已经算出李伯伯一共收了88千克麦子,王伯伯种的大豆一共是90千克。老师让学生去当农业专家,调查哪种农作物获得了丰收。学生经过分析比较,小麦每平方米收获500克,大豆每平方米收获400克,这样学生一致得出小麦收成好的结论。
        但是事实上结果并不是这样的。收成的好坏不能在两种农作物间进行比较,也可以在和以往的收成进行比较的情况来得出结论。而一般来说,小麦的亩产可以达到500千克,大豆一般只有200多千克。而教师给出的数据:李伯伯500克/平方米,相当于亩产333千克,实在算不上丰收,而王伯伯的大豆却是丰收了。
        教师的本意是好的,但是他却忽视了基本的生活常识,造成了虚假的生活假象。像这样的情况还非常多:如在学习“统计”时,小学生统计出来办里有22位同学爱好足球,老师就分给了22个足球。生活化的内容如果处理不当还真容易闹出课堂的笑话。所以,在生活化教学中,我们教师还要注意生活知识的积累,不要让“虚假的生活化”破坏了数学的真实性。


        三、别为了体现生活化而强求“生活化”
        时下,有相当一部分数学教师都存有这样一种从众心态——数学学习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没有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是不成功的。为了赶时髦,达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目的而牵强附会,硬生生的将一些不适宜“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内容扣上“生活化”的“帽子”,以此表明自己是新课标新理念的积极执行者和拥护者。比方,教学“射线的认识”,教师将“直线”、“射线”、“线段”分别比作“线爸爸”、“线妈妈”和“线宝宝”;引导学生“认识分数”时,又将分数比喻成“儿子站在母亲的肩膀上”……
        在很多时候,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入手学习数学,确实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效率。从表面上看上述“生活化”的设计似乎能产生这样作用。但这要稍作思考,我们不难产生这样一些问题:长此以往,学生数学学习是不是永远要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一旦离开现实生活学生还会不会学习数学?长此以往,这种牵强附会的做法,还能不能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从学习内容上看数学不仅仅包括应用数学,还应当包括纯粹数学;从教学目的来看数学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认真严谨的治学习惯和科学态度。这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做法实际上是对数学及其科学严谨的本质特点一种亵渎。我们认为,并非所有的数学教学内容都适合“生活化”,“生活化”亦并非数学教学的万能钥匙。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选择的渗透生活化。而且更要充分利用好那些不适宜采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去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数学素养。
        
        课改前,教师们无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们都在枯燥无味的环境中学习数。新课程来了,赋予数学新的内涵: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这一理念已经被教师们广泛重视,并积极地运用于教学实践。然而,我们必须冷静地审视“生活热”现象,生活化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就是要把握好度,在关注“生活情趣”的同时更要关注“数学本身”;我们只有真正让数学和生活两者的关系达成和谐统一,才能让孩子们在平衡中体会到生活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力量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
        【2】斯苗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3】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5】项元乃.小学数学发展性教学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